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学校建校十五周年。三亚学院的起点源于李书福董事长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后来的许多人奇怪,谁会在十七年前落笔天涯海角的三亚?当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为推动三亚城市发展,邀请李书福董事长到三亚办学。吉利制造汽车的同时就在办学,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专门人才。起先在浙江获得成功,后来,应北京教委邀请,有了声名鹊起的北京吉利大学。因为企业办学的高效率和影响力,再受邀到海南办学。当时,曾经有业内人士劝书福董事长,三亚是文化沙漠,不宜办学,可董事长除了企业家精神,还有在海南建省初期创业经历的感情,以及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不信有什么不可能。
我也不信。因为在人类学视角,文化没有高下,没有绿洲或沙漠,当然,那时我还了解一点纬度经济学、也比较熟悉消费社会学,知道未来阳光地带的消费符码对大众的魔力。
事实证明,海南虽然现代化进程不够快,那时三亚也的确没有什么高等教育人才,但海南土地和人民特别亲和教育,海南地方政府特别欢迎支持办教育。这是教育一个丰饶的资源。
当时和其后,学校怎么聚集办学团队?怎么获批办学资格?校园如何规划、设计与优化建设?学科专业怎么抢先布局与怎么特色建设?最要命的是每个人才从哪里来、又怎么发挥作用?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到哪里去和怎么受社会欢迎?在这全过程,民办和新办院校容易被质疑的标签怎么去掉,而不是一味负重前行?民办体制机制优势与公办的政策资源优势如何比较出自己的整合优势,而不是落入被世俗定位的俗套?
办学所需要的系统性建设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节都顶天立地站着一群无论年龄而朝气蓬勃的人,每一细微过程都有一大堆无论荣辱得失而激情豪气创新的故事。
然后,值得我们所有老师骄傲的是,在这所大学,无论是因为高考意外失手在这里找回属于自己的,还是因为不喜欢压迫式基础教育而在这里释放另外一个更好自己的,所有的学生都找到了自信。
再然后,是我们的同学们标注了这所大学的朗朗风格,阳光自信,舍我其谁。而这道明亮的光也折射到我们天南海北老老少少的同事,以及同学们日后遇到的社会。
学校如今有九个学科、五十一个专业、全国各省招生、还有海外留学生,有约五万名毕业生,每年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创业创新等,在全国排序前位;今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八项,进入全国所有高校的前十分之一;新生达到一本分数线的约为全校新生的一半――这部分同学进入全国前七分之一;前几天,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通过了海南省的公示。今日之三亚学院,已令许多同行惊诧,也令许多人喜出望外。
即将到来的明天,学校将继续遵循李书福董事长的殷殷期待。学校将聚焦应用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更名为三亚大学;将再引进一批著名学者;将引进九到十个院士工作站;将打造三到五个学科成为国内有竞争力的学科;将把七到九个专业建成国内同专业的百名之列;将继续保持在民办大学的长期领先优势;将成为国内地方高校有影响力的名校;将用十年时间,进入亚洲知名高校之列;将创造性的对标产业需求,成为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办学的典范,成为创新资源、促进大学个性化培养人才的一个典范;将培养出更多梦想成真、贡献卓越的学生。
为了这个结果,我们全校师生员工需要继续不懈奋斗、携手共进;为了曾经卓越的奠基,我们需要感恩无数帮助学校诞生和成长的人们;需要记住今天屏幕上一群熠熠生辉老师们的面容;需要记住今天不在场已经荣休的教授们,需要记住已经荣休的校领导光彩的名字,他们是曾经任中国顶尖大学的副校长、而后出任三亚学院校长的沈为平教授,是先后两任非常专业敬业的副校长秦杰锋教授和王勋铭教授,和我的博士生导师、不幸为这所学校而早逝的副校长沈关宝教授。前面三位是我们学校一直的引以为傲,沈老师则是我一生的痛。
还有一长串干部教师响亮的名字,他们既有六十多岁功成名就、还愿意在我们学校继续探索民办高等教育规律的老教授,也有在这里奉献美好青春、豪迈步入中年的骨干教师,还有一群志在千里、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年轻教师。他们为同学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奉献了真诚而卓越的劳动。
我是老师们中的普通一员。在三亚的十六年,如农民守护田地,须臾不离。我职业生涯前面二十一年公办大学的经历经验,我着迷研读社会理论激动人心的过程,仿佛就只是为了有一天在这里生根、发芽,就为了在天涯海角的这一地、曾经的一处荒野、曾经的一张白纸,用一片丹心,激情演绎民办大学春天里的一个美好故事。
有位研究民办教育的学者访谈我时说:我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任期最长的大学校长之一,是中国民办大学任职最长的唯一,是从筹建、创建直到办出一所挺不错的大学唯一非出资人举办者的职业校长。未来,还有更多关乎教育的使命。
我想,应该这么认为:改革过程中,民办教育领域如何共建稀缺的社会资本,如何建立更多相互的信任,如何在规范体系内不断实现教育创新,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纯粹、执着和相应的能力到何种程度。这么看,我和我们同事还是幸运的。
当然,学者的理性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任何人的职业秀场。如果大学都能够把自己、把自己学校不凡的成长置身于中国特定时期的大环境,回顾过去十五年办学经历,我们每位同仁都必须冷静承认:我们不过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鸿运中的一个幸运者;我们不过是有幸参与了国家组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们不过是利用好了更加自主办学的体制优势;我们不过是在教育领域工作效率和投入产出比较高;我们不过是没有浪费海南特区发展、中国崛起机遇的一群人;我们不过是在每个人必要履行生命之工作职责的过程中,有幸遇到舒心开心的环境、遇到友好有趣的人。所以,所有成就背后的逻辑在告诉我们:我们不必自以为是,不必沉湎小我。
当然,作为校长,在校庆之日用十五年建校历程陈述上述事实,还意在告诉同学们一件事,作为十五年浓缩的人生一课:再难、看起来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想做、有强烈兴趣做、你乐意将至作为为之奋斗的职场事业,你就有很大概率能够达到目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先改变自己,改变原来自己的心智、思维、态度、情绪、心境、意志力、能力、性格、人格,你会把内在自我的一切一一调整到足以做成这件事的状态。在这过程中,你只要守住依法合规的底线,守住属于你的初心。你可能会失去许多原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我、自以为不可或缺的自己的世界,但随之,你的能力、格局与境界会提升到过去不可企及的高度。然后,那些过去的外部障碍就会一一成为可以做成事的资源。相信,许多的不能梦想成真,可能首先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还不够用力。
现在,会到喜庆。现在,我们三亚学院每个人内心充满喜悦:我们十五年相聚天涯海角参与书写的教育文章,在南海之滨留下了一串串每个特别的亲切足迹;留下许多有关和无关年龄的青春故事;留下所有人生命温情的记忆;留下足够高度温度的教育故事;留下令我们懂得和别人瞩目的前进之歌;留下令我们骄傲和别人艳羡的美丽校园。
这座有灵魂的校园,在大学的一笔一划之间,在落笔洞一草一木之间,在印岭一石一水之间,在南海无垠水域和北方广袤大地之间,曾经、现在和今后,将继续闪烁其高等教育之珠的璀璨和必将的更加璀璨;将持续闪耀每位师生曾经的不俗、今时的不凡和未来更加夺目的生命荣光。
祝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好,祝愿我们的海南越来越好,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