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校外专家、一线行业导师、跨国课堂……这个课程模块全包了!

发布时间:2025-11-20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在全校深入推进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的背景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积极响应学校“LST授课模式”和“数字智能与先进制造”学科平台建设要求,以Tutorial模块(T模块)为载体,系统构建了“校内导师特色T模块”与“校外企业专家特色T模块”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基础能力—专业素养—创新实践—国际视野”为逻辑主线,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成为落实学校“三个校园”战略的生动实践。


校内导师T模块:

构建“四维融合”育人体系,贯通学生成长全链条


校内导师T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认知构建—能力训练—创新启蒙—跨界协同”四个维度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形成层层递进、有机衔接的育人闭环。


在学科认知与基础能力构建阶段,付胜老师贯彻“千人千面”教学理念,在集体交流基础上,通过一对一深入谈心,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业、发展期望等,采用“因人施导、一生一策”方法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在目标树立、信心强化与行动落实中稳步成长,为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付胜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李金库老师则立足学术发展与全球视野,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叮嘱同学们要学好英语,通过英语学习模块强化学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理解与国际期刊论文撰写能力,为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李金库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储能2501李江芹


经过这次跨国的T模块项目,我重新梳理并调整了自己的求学和职业规划:短期将夯实电化学基础,拓展跨学科能力,并系统学习储能系统集成,同时关注东南亚、欧洲的储能政策与标准差异。中期计划参与产业化导向的科研项目,锻炼从实验室到中试的工程能力,通过跨团队合作拓宽视野,也不排除涉足能源贸易。长期目标是成为衔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桥梁型人才,兼具关键技术攻坚能力与能源系统级思维。


在实践能力与科研启蒙深度融合方面,郭海智老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系统掌握HTMLCSSJavaScriptVue等前端开发技术,培养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实现的完整工程能力。


郭海智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王连胜老师则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带领学生完成从电路设计、仿真、PCB制作到焊接调试的全流程训练,强化动手能力与系统思维。


王连胜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在创新思维与项目实战环节,谢琼丹老师系统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全流程——从赛制理解、团队组建、选题挖掘、技术路线图设计到项目书撰写与结项。她联合外籍教师Roz Daribin博士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组织跨国科研组会,推动学生参与跨境联合课题,在跨文化协作中提升科研素养。


谢琼丹老师和Roz Daribin老师的T模块授课现场


储能2501张子扬   


通过谢教授的指导以及带领我们与拉曼大学蓝教授的交谈,我对T模块有了更深刻认识,在职业规划上,也有更明确的目标。马来西亚的氢能源运用于很多领域,与我们汽车的新能源有着莫大的关系,这让我思考是否可以往这方面来投入自己的精力,以后向这方面研究(如去拉曼大学深造)或者未来是否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等,都使我获得了更清晰认知。


黄恒一老师以“智能雷达探测小车”为项目载体,指导学生完成从资料查阅、申报书撰写到项目实施与结项的全流程实践;


黄恒一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丁学用老师则依托往届大创项目与教师科研案例,引导学生提出创新报告,凝练科学问题,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丁学用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在跨界课堂与真实场景融合方面,林甄老师将《汽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堂搬进吉利海南湿热试验基地,以“整车光老化项目”试验车为教材,开展实车拆解、传感器标定与数据采集教学。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解传感器选型、布置与失效模式,实现“真题真做”的项目制教学闭环,体现了“课堂即现场、学习即实践”的教学理念。


林甄老师T模块授课现场


企业专家T模块:对接产业前沿,植入岗位标准


为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需求融入课堂,学院积极引入极氪、吉利、阳光氢能等头部企业资源,打造“企业专家T模块”,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无缝对接。


在最近的一期企业专家T模块中,极氪汽车测试验证部负责人房保金以“软件与系统测试的奥秘与未来”为主题,系统阐述测试验证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中的核心价值。他结合极氪实测案例,解析测试如何保障车辆安全性与可靠性,并分享岗位能力体系与职业成长路径,帮学生构建工程思维与职业认知。


T模块企业专家授课


吉利汽车集团前质量总工程师徐抗在“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吉利”讲座中,以生动案例阐释汽车质量作为“生命线”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与行业自信。阳光氢能首席工程师戴乐亭通过云端课堂展示“绿氢—甲醇”技术链,与学生实时互动,探讨零碳燃料在“双碳”背景下的应用前景。王海兵博士则围绕电驱动系统集成技术,拆解“电机—电控—减速器”三位一体方案,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框架。


戴乐亭先生、徐抗先生和王海兵先生为学生讲课的现场照片


浙江远程商用车研发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徐梅,将以“商用车智能化”为主题,从技术路径、标准体系与产业实践多维度,解析商用车在智能网联时代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汽车产业全域智能化发展的认知视野。


电信硕士2501邢孔锦


T模块令我获益良多。老师温和谦逊的沟通方式,有效消弭了技术对话的隔阂,营造出既轻松又专业的交流氛围。她在分享中结合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疑问,展现出严谨而包容的治学风格。此次交流不仅助我突破研究瓶颈,更让我体会到学术碰撞的独特价值。未来我将汲取老师们的建议,拓宽视野、持续深耕。


跨界协同:构建“三个校园”育人新生态


T模块的实施不仅限于传统课堂,更通过“跨界校园”与“跨区校园”的构建,打破教学边界,形成开放、协同、国际化的育人新生态。


通过“双轮驱动”T模块体系的系统建设,汽车学院逐步形成“基础—专业—创新—跨界—国际”五维融合的育人路径,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不少学生在参与T模块后明确了研究方向与发展路径,如储能专业学生张子扬在跨国课程后确立“氢能研究方向”,李江芹制定“电化学基础—系统集成—能源贸易”阶梯式学习规划。产教协同成果也逐步落地。基于产业学院合作的“汽车标准技术精英班”学生成功入职吉利研究院,学院“深度产教融合的汽车产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


未来,三亚学院将继续贯彻学校结构性改革部署,持续优化“课程树”体系,强化“校企共生、协同育人”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懂理论、通实践、具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助力学子在时代变革中更好地走向社会。


文图来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

一审一校|嵇 达

二审二校|广 君

三审三校|今 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