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城市治理则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高端话题。该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事关民生福祉,在危机凸显时拷问人类文明。在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落笔峰畔举办全球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具有别样的象征意义和现实前瞻价值。论坛汇聚学界前沿思想、其丰富而敏锐的触角已延伸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交流和碰撞激发出更多智慧成果。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其品牌影响力正在众多学者共同凝聚的对未来技术、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的思考和责任感中彰显,并从落笔峰畔辐射至全球百余城市,为推动城市文明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除主旨发言外,落笔峰论坛还设有“城市文化”、“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等四个平行分论坛,专家学者展开精彩对话。
在城市规划分论坛上,围绕“未来城市治理转型”主题,众多高校、智库、政府、企业的专家学者跨界交流,分享来自学术前沿、智库研究、政策制定、企业实践等方面最新的思考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智慧输出和智力成果。城市规划分论坛由三亚学院副校长朱沁夫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胡键就“未来城市的治理转型”这个主题进行探讨发言,胡社长表示城市的支撑一定是文化,而这种文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表现。目前的问题是千城一面,现有的城市建设没有反映出城市的特有民俗风物,走到哪里都似曾相识,要通过文化环境、道德改善等方面进行城市转型,形成新型城市理念。胡社长认为,要进行良好的城市转型,其理念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我们当今的城市理念当中,而是要以一种超前性的思维去看待,一个城市的规划至少要有超前30年,甚至超前50年的规划,才可能会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为广大民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生存生活环境。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姜骞博士的发言内容是以已刊发的文章《中国自由贸易区(港)研究趋势与主题架构基于CSSCI(1998-2019)的科学计量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用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自由贸易区域以及自由贸易港相关的理论研究脉络与国际贸易理论,以及经济地理理论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他建议自由贸易区港的贸易效应的测量模型的拓展和创新,应结合海南本地的特色以及地理特征来做未来的研究,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跃勤就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谈论与畅想。林跃勤认为城市规划对城市形象、城市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国际交往、民意相通等都是意义重大的事情。城市文化对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加强城市规划,在未来在促进城市文化提升规划、克服短板走向现代化的建设中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和协调。林跃勤认为三亚有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城市的潜力。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罗依平教授就“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要保证公民参与权利的实现机制”为主题,展开了对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探讨。罗教授从法律角度阐述了该研究的意义、公民参与权力概念和必重要性;讲述了城市公民参与权利实现运作的机理、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公民参与权力的进展和现实困境。罗教授表示公民参与权利是城市公共品供给决策实现的基石,通过分析现状,阐述了公民拥有知情权、合理表达诉求,参与决策协商民主和监督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罗教授认为通过改革创新,能够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构建一个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的机制。
随后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郑雪平以“提升科学规划水平、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相应的发言。她先后谈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城市化如何由初级向深度城市化发展;她认为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从初级城市化阶段向深度城市化阶段的一个推进,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应更加注重高端产业功能向中心汇聚,产业服务部向周边扩散,并且列举了重庆和成都的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效,将其归为区域经济布局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阐述了要想实现深度城市化,其根本在于摆脱千城一面的重要性。
三亚学院吴耀华博士就生态和气候试验线的城市设计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吴耀豪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并预测城市规划学科最终会走向城市治理这个比较高的层级。吴耀华博士指出在不同的地域气候下,城市形态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他举例了热带城市的通风问题和朝阳问题、高寒地区的防风问题,以此提出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一些功能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之外,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即人的舒适感知度。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层面,吴耀华博士提出需求侧统筹调配能源规划的理念,并对此给予期望。
价值连城(深圳)城市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海宁先生以“完整版参与式预算”推进中国基层直接民主为主题进行相应的发言。关于基层民主建设,吴先生提出要把党和政府的意志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他图文并茂生动地举例了南昌市西湖区住建部旧改引用他的方案(提前让老百姓自己讨论改造方案)实施并取得成功的过程。这背后的原理,便是让老百姓亲自参政议政,政府悉心听取并最终决议,此举使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得到了肯定。吴海宁团队以贴海报搜集民意、告知社区居民的创新形式,向社区群众传达政府的文件指令,做到全民普及,保障全民知情权,为全民参与、推进实现民主进程做出了贡献。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郑昊霖,郑昊霖探讨了高原地区的城市建设及路径问题。他以青海省玉树市为例,从弊端的分析和未来的解决方法两个方面展开,以恶劣的气候条件为基调,详细分析了自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恶劣滞缓了城市的发展,难以吸引留住人才的原因。他认为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玉树市依旧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定居生活有着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地方财政自我供给不足也是限制玉树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建议应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来为留住人才、为发展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城市规划”分论坛就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详细具体地做了主题探讨,对当今全球格局与城市文明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思考,交流了国内外先进的城市治理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更好地释放发展动能,为海南全域推进城市文明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智慧探索和智力支持;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城市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更加详实可信的理论依据。
(编辑:新闻中心 期刊社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