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落笔峰论坛 | 俞可平教授《权力与权威》新书出版座谈会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0-11-19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第二届落笔峰全球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期间,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教授新书《权力与权威-政治哲学若干重要问题》出版座谈会顺利举行,北京大学李强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何包钢教授等著名学者参加了线上线下同步会议。


1.jpeg

国内外学者共同研讨


本次座谈会聚集了当前国内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与会者借助《权力与权威》新书发布之际,既对俞可平教授新著展开了深度讨论和研究,同时也是政治哲学界在“后疫情时期”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将对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俞可平教授新著《权力与权威――政治哲学若干重要问题》是三亚城市治理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共同编辑,三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王海明教授主编的《国家治理丛书》又一重大研究成果。《权力与权威》一书是俞可平教授近年来关于政治哲学重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他在国家、政体、民主、共和、王道、霸道、礼治、法治、专制、权力、尊严、平等、公平、正义等重大政治哲学上的代表性观点。《权力与权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近年来政治哲学研究方面的最重要成果。


4.jpeg

俞可平与众学者探讨


与会学者在高度肯定和评价《权力与权威》的同时,就俞教授的研究以及政治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讨论。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认为,权威绝对不是权力的天然属性,两者之间有复杂的内在关系。他从1988年中国国内政治学界新权威主义辩论出发,以中国权力观的演化过程为线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丁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权力观念具有强力的顺延性。中国有着最早对由人性引发的原始权力的残暴而产生巨大恐惧的政治传统,由此发展出一种理想化的权威政府,以对原始权力进行控制。而对原始权力的恐惧也随之产生了大一统的思想,追求高度的一元化以对各方原始权力进行规训和整合。同时礼仪制度也随之而生,形成了王道的政治理想。当今,我们更应该在政治生活中保持传统中国政治中对原始权力恐惧的智慧,以实现未来政治的良性发展。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何包钢教授以《中国权力观念的四种类型:兼评俞可平先生的<权力和权威>》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俞先生新著与他本人的长期研究具有相同的兴趣,颇有心领神会之感。他认为该书对权力做了系统且精辟的规范性的哲学讨论,与他本人从历史性的、经验性的、综合性的研究形成了互补。何教授从首章王道、霸道出发,认为两者并非仅仅是现实的互补,更是两种不同的权力观。从权力的观念史和政治史维度,何教授认为前者是道德化的权力观,而后者则是法家势法术的权力观,加之礼仪制度构成的典仪化权力观,对现代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在民主化、网络化条件下对权力和权威的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的现实价值。中国权力观的应有转变必须基于历史的和经验的,特别是如何从“四种传统的权力观”中实行创造性的转变。


北京大学李强教授认为,政治哲学极其重要,但我们对政治哲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严重不足。现在我们不仅要更加重视政治哲学研究,而且到了对政治哲学的整体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反思的时候,而俞可平教授这本书可以作为这一反思的非常好的起点。


三亚学院王海明教授认为俞可平教授新著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性。他认为将“权力与权威对于政治学的意义”比作“货币与资本之于经济学的意义”,这一论断本身就是对政治学的极其重要的原创性探索。权力是区分中西方政治历史的关键性问题,中国以儒家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政治,发现了“恒久为自己、偶尔为他人”的人性规律,发展出儒家“爱有差等”的政治伦理观,他认为仁爱高于正义的儒家思想为我们多元化思考当今政治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


三亚学院张光教授从俞可平教授《权力与权威》关于平等、公平和正义的研究,进一步引申出政府财政正义问题。他认为俞教授主要是在一个规范层面或者说政治哲学的层面对平等、公平和正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探讨,在此基础之上,可将其进一步从哲学范畴跨越到政治现实和政策实践层面,尤其是国家治理中的关键要素――财政制度安排的正义,其政治设计和实施将深度影响公平和正义的落实和实现。


深圳大学黄卫平教授认为人类的政治活动本质上是围绕着公共权力来展开的,政治学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回答什么是权力、为什么需要权力、如何获得权利、如何分配权力、如何运用权力、如何巩固权力以及如何转移权力等一系列问题。权力和权威在现实形成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充满了智慧权变和谋略,无疑是政治博弈的重大概念,对它们的严肃、系统的思考是政治哲学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区别。


四川师范大学唐代兴教授认为“权力”和“尊严”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权力与权威》以此切入展开政治哲学的历史反思和当代建构的思考。他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区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揭示政治哲学应该追问的“实然存在”的根源,反思“应然存在”的依据,提出“必然生活”的公理,深入辨析权力与权威、权力与暴力、权力与淫威,以及权力通向权威、培育尊严的可能。其次深度考察价值、权利、人性、平等、自由与人的尊严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权利分配与制度安排的实质,思辨人权民主与集权民主对人的尊严的相反作用。为反思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提供辨别好坏善恶的依据和可资参照的公理-价值坐标。


陕西省伦理研究会副会长姚轩鸽先生认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使命及探索的方向,应该以现实国家治理遭遇的瓶颈问题为导向。俞可平教授的新著,将“权力与权威”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对这一使命的积极回应与思考。同时,《权利与权威》以“人的尊严”和幸福为“终极价值”,以“平等、公平和正义”为国家治理的“根本道德标准”,自觉借鉴和汲取古今中外的善治思想智慧,将政治哲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与现实实践性做了极为恰当的平衡。他高度评价《权威与权力》在国家治理的“大节”与“核心”处用功,满怀学术良知与公共情怀,是不可多得的学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教授就权力和权威的生效条件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权力和权威的生效条件是民心,即所有人或者至少是压倒性的多数人相信某个人或者是某个机构,从而形成权力乃至于权威。民心是一种自发生成的众心一致的判断以及公共选择,区别于程序生成的公共选择的民主。民心不等于民主,民主是对民心的一种解决方式。民心是政治的一个初始问题,而民主是民心的派生问题,是如何形成公共选择的一种技术方案。但是特别需要注意民主并不一定能直接表达民心,从早期社会的单纯和理想化,到当今媒介与意识形态的高度复杂化,民主与民心之间的内在关系值得关注。


3.jpeg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座谈会的最后,俞可平教授将《权力与权威》一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在逻辑做了解释,并就现场一些问题进行回应。他表示,本书撰写归于三个原因:一是解答他本人长期的学术困惑,诸如“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把政治学视为‘最高的科学’”、“孔子及儒家为什么把西周政治当作理想的政治状态”、“马基雅维里究竟是专制的教主还是共和的先知”等问题;二是出于对现实的关切,例如,“为什么许多位高权重的官员,虽拥有巨大的权力却没有崇高的权威”、“为什么许多人会觉得不公正和不平等,究竟什么是平等和公正”、“为什么要维护人的尊严,尊严对于人类有什么价值”;三是对于知识界关切话题的讨论,例如关于“俄罗斯究竟是否属于民主国家”、“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