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培育阅读习惯 营造学术氛围 我校在书山馆中报告厅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

发布时间:2019-05-27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5月23日,我校在书山馆中报告厅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各学院推选出来的32位教师代表分享读书经验,交流读书收获。校长陆丹,副校长刘晓鹰、聂培尧、车怡,校长助理朱沁夫等参加此次交流会。管理学院黄晓野老师获得本次读书经验交流会一等奖。


1.jpg


本次活动旨在为全校老师搭建读书经验交流平台,培育师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营造更加浓郁的学术氛围,用肆意的书香渲染大学校园。32位教师代表采用演讲、解析、评论等方式,或分享选读缘由,或品鉴荐读书籍,或赏析经典片段,或漫谈读书收获,共同带来一场精彩的思想互动与碰撞。


2.jpg


管理学院黄晓野老师以《读书的目的是产生新思想》为题进行分享。教师作为思想工作者更应读书,因为新思想是科研和教学的灵魂,新思想来自于对已有思想的提炼和批判,系统化的思想则是思考问题的利器。读书,需要通过时代背景、基本假设、逻辑链条、价值取向、分析方法、最终观点来把握书的精华。黄晓野建议,读书的状态不能太轻松、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始终保持独立和批判性,同时,读书和创作一定要并行。


3.jpg


艺术学院黎珏辰老师将阅读分为两种:一是具有针对性、思辨和理性,为了获得学术提升而开展的专门性阅读,即学术阅读;一是具有多元性、体悟和感性,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开放性阅读 ,即兴趣阅读。在学术阅读中注重深度、理性和睿智,在兴趣阅读中追求广度、感性和丰满,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如何平衡这两种阅读的关系,而“每段醉心阅读的时光都是一次心灵的停留”。


4.jpg


人文学院王圣老师以“从死读、精读、泛读到翻书”来形容自己的读书遭遇,他从先贤关于读书的论述着手,提出读书要同时掌握化简为繁和化繁为简两种相反的思路,对启蒙之书要死读死磕,对师承之书要精读深读,对交叉之书要泛读广读,对好奇之书要翻书玩味。


陆丹校长对读书经验交流会作点评。他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在紧张的教学科研生活中能积极的参与本次活动,分享不同类型的读书经验。有长期与书为伍,有在读书中体味生活,有分享如何深思熟虑去探寻书中真义,有介绍如何通过读书而入门科学研究,更有在读书中找到做学问的特别自信。“一花一世界”,每一位分享的老师虽然内容、角度、形式都不同,但都有其价值,正如大学是一种系统生态,此次读书交流会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积淀。


22.jpg


陆丹表示,三亚学院要办一所好大学,在追求教育情怀的同时也希望收获尊严,要得到来自学生和学界、行业与社会的尊重,最核心的是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这需要在办学投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不断努力,进而长期积累、沉淀。陆丹说,“所有的努力都需要好的老师”。好的老师有多种类型,但毫无疑问,每一位好老师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喜欢读书。


陆丹进一步指出,读书,有问题导向式的功利性读书,也有探寻生命价值等非功利性读书。每一位个体在读书时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取向,并无高下之分。但在同一个方向上,或者说在同一个学科专业领域里,通过读书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和境界还是有差别,这取决于自己的学术积淀和学术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判断,读书容易走弯路,那将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纠正自己的偏见。而如何更好的通过读书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陆丹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给出两点建议:首先要读学科史,可以更准确的认识学科的全貌和脉络;其次要读原著,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很多问题特别是社科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找到经验和借鉴。


会上,陆丹不仅向与会教师推荐了《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世界历史文库:欧洲史》两套书籍,更借此勉励全校教师,“通过读书,才能有更大的胸怀,才能培养学生有更大的人类情怀,希望三亚学院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价值和快乐。


8.jpg

管理学院黄晓野老师获得本次读书经验交流会一等奖


7.jpg

黎珏辰、李晓伊、方翼飞、高晨、王圣获得二等奖


6.jpg

耿静、郑丹、刘霞、马永超、高东方、谢琼丹、芦燕、申素样、鲍富元、赵丹获得三等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