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对话三度】 学生中心主任李晓倩:聚焦“三度”,关注“教”与“学”

发布时间:2019-05-15浏览次数:4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永恒命题,学校始终创造性地进行着这场生动实践,深度、持续、系统的进行教学改革。从课程地图构建到课程大纲国际化,从重点专业建设到专硕点的积极推进,从五种品质塑造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及办学纲要的制定实施,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本学年,学校加快推进课程“三度”建设,坚持早新为先,争取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业周期内学得更充分饱和,激发学业自信,突显“学生竞争力”。在学校建设方案的指导下,首批试点学院不断明晰建设要求,积极参与和完善建设环节,教师主动对标标准,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三度”建设的受益者。本网选取部分参与“三度”建设的师生,谈谈他们理解和参与的课程“三度”。

 

学生中心作是我校为学生提供集学业发展、事务办理、咨询交流、信息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下面是学生中心主任李晓倩参与“三度”建设的一些个人思考和体会。


 4.jpg


课程“三度”建设是回归教育初心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与日俱增,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融合、对多学科间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也渴望获得更多的技能以适应和应对未来。具备掌握、学习和消化信息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的是现代人才必备基本能力素质。从学校近年的新生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新生对于学业的要求、期待逐年攀升,2018年的新生调查中“对大学的认知”一项,学生“以课程为主的学业”在重要性内容中排在了第一位,学生开始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渴望在大学四年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


学校课程“三度”建设的实施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回归教育初心,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是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预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前置思考的前瞻性改革良策,也是满足学生学习期待、求知渴望,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举措。

 

2.jpg


引导学生“学”的转变,挖掘教师“教”的智慧

 

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对于高中生活要自由的多,学生由于从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思维使学生将学习目标固着于考试通过,学习上采取的方法多为“临时抱佛脚”,考试周成为学生的主战场,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状态并未从实质上提高学习质量,却俨然形成了每学期必有的“期末现象”。大学学习不仅仅是获得一个学位,而是获得真正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投入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收获。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 (Edgar Dale)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 (平均学习保持率)呈现金字塔形分布,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校“三度”建设倡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之中。变重视“教”的策略为关注“学”的策略;变课堂教学目标的知识本位为综合素质本位;变灌输教学为体验教学;变学生“同质化”发展为个性化发展,变学生独自学习为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变固定的学习时空为灵活、自由的学习时空,变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单一应用为创新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中,教师环境创建及有效学习引导的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积极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增加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反思复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在沉浸式学习和深度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与系统的认知,梳理出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路径,提升学生学习收获感及学业成就感,逐步养成学习的独立性,成为自主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


 3.JPG


“师”与“生”对话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是课程“三度”建设的主场,课后学业支持服务体系是“三度”建设的补充。学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虽不同于课堂,但其目标与课堂一致,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回归教育和学习本身即回归到教育的原点。


大学一词源于知识丰富的年长者和知识较少的年轻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回顾大学形成的初期,教育对象为少数上层社会人士,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教学形式侧重于“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面对面”学习与交流。但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战后,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班级变得越来越大,一个教师同时教授数十甚至数百个学生,使得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频率减少。为此,由哈佛大学选课制扩展到专业化的学业指导,为学生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学术和教学之外学生学习和成长服务的学生中心应运而生,高校师生在相互探讨中寻求进步和追求真理的大学教育原点得以延续。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应继续保持和延续大学教育的初心与本质。鉴于课堂受限于较大的师生比,授课教师很难关注到学生个体化需求。因此,积极开拓课堂之外的师生学习沟通平台,围绕学生竞争力提升和五种品质的养成,依据学生学业表现和学习状态,设计有饱和度、深度和紧张度的“四年学业拼图”,构建“全频谱”学生学习与发展支持服务,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匹配相应的学习资源,分类指导,搭建开放式共享学习交流空间,为师生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提供共享空间,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突破班级、专业、学院的限制,实现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学生可以在这里可以与老师面对面交流问题、分享经验,就某一可持续探讨和有价值的话题,进行热烈的辩论和思想的碰撞,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知识的共享,满足学生探索、求知和成为思想漫游者的愿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与完善。这既是研习学问的科学之法,也是“教学相长”的魅力所在。



特别感谢:学生中心主任李晓倩接受采访

 


相关链接:

【对话三度】管理学院院长王丹:“三度”建设带我们回归

【对话三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伟:“三度”让学生成就达成

【对话三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宋焱:“三度”要从“把书包背起来”开始

    【对话三度】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刘开南:“三度”建设化度为力

【对话三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晓淇:“三度”不单是课程建设,还是学科体系建设

【对话三度】教务处处长:课程“三度”建设全方位撬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话三度】 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助理巩丽荣:在寻求终结的需求与探索的愿望之间保持有益的张力




 (编辑:徐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