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周俊
人物简介:周俊,中共党员,中文应用写作教学部教师,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先后在《应用写作》、《秘书》等杂志发表专业论文五篇;在《职业教育研究》、《科技创新导报》、《工人日报》、《健康时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稿子若干篇;参与教材《中文应用写作教程》的编写。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中文应用写作。
记者:您是中文专业的教师,谈及大学,您的思考是什么?
周俊:何为大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西方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加号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家庭,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父母给他换了不少学校,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最后,父母给他换了一个教堂小学,这个孩子的数学就名列前茅。父母很奇怪,就问:“是不是老师教的好?”孩子说:“不是。”父母又问:“是不是教材不一样?”孩子说:“不是。”父母又问:“那是为什么?”孩子说:“我一进教室,我就知道这里对数学很重视,因为我一进门,就看见一个人被钉在加号上。”虽然是故事,但是寓意匪浅,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故事中教堂小学十字架中的“加号”,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数学成绩,让孩子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一定要把数学学好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中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说。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在《教学论纲》中说:“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论常规课程,论教学计划表,几乎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然而,论隐性课程,论隐性文化,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就很大。某些学校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她高质量的隐性课程。”今天我们来谈大学,来谈大学教育,我个人认为,除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等显性课程之外,还要重视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记者:为什么想到从隐形课程的角度来谈大学教育呢?
周俊:大学可谈的方面很多,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思考,比如,王元元教授说的大学要培养有出息的年轻人,孙中才教授的“经济时代”的大学之道……他们的观点和见解都非常深刻,让人获益匪浅。从隐性课程来探讨大学教育,是基于我的工作经历和自己对教育的一点思考。
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在特别是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
我现在教中文应用写作,这门课程是学校的311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作为交往工具进行实际应用的一门基础课。由于接触的学生是各个专业,他们的程度不同,授课方式也要有所区别。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每次理论讲授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老师要一遍遍的提醒他们做笔记;而每当给他们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小组竞赛,让他们自己上台发言的时候,他们的兴趣很高涨,准备的很充分,作业完成的也是相当好。
由此我想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课堂讲授专业知识等显性课程外,也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构建和引导,要将课堂内外衔接起来。比如应用文写作要延伸到课外,要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应用文的实用性和它自身的价值。比如,校园内经常会看到海报、寻物启事、通知等应用文;学生举行一场活动,也常常会用到策划书,邀请函等应用文。如果把课堂讲授的知识和课外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也会真正实现“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目标。
记者:何为隐性课程?
周俊: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um或implicit curriculum),该术语最初由杰克逊(p jackson)在《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1968)一书中使用,用来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后来布卢姆(b 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
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布卢姆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在特别是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
如果说显性课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更多的锻炼与实践环节是由隐性课程来完成。它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隐性课程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可忽视的。
记者:隐性课程对大学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典型体现在哪?
周俊: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著名大学和一般性大学相比,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大同小异,但毕业后,一般而言,素质有较大的差别,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学生感受的环境和条件,一所学校的力量更主要地来源于她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和体验的强度。学校有育人功能,需要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平等对话的交流舞台。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学校的责任。譬如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和“雅典乐园”,莫不是以自由和宽松赢得当时的繁荣和后人的尊重。重视隐性课程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师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我们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上升为他们的内心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个氛围,文化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
记者:良好的校园氛围是隐性课程的体现,那您怎么看三亚学院隐形课程的构建?
周俊:三亚学院的隐性课程还是比较独特的,学校努力搭建和营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平台、机制、环境和氛围。譬如,走进学校,会处处感受到学校的使命“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学校的每一处砖砖瓦瓦,校园的角角落落的石头上,刻着令人警醒、催人奋进的口号或者标语,这些无意中会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的隐性课程,还体现在它的精神建设的定位上。学校的校训,“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体现了做事的智慧;学校的校风,“豪气、大气、正气”,体现了做人的智慧;学校的学习价值,“学以立业、学以去惑、学以致用、学以济世”,体现了学习的智慧……这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着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当代大学生。
记者:清楚地认识了学校的隐形课程,进一步构建三亚学院的隐性课程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周俊:毋庸置疑的是,要构建学校的隐性课程,需要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一起努力。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记者:您将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放在了进一步构建学校隐性课程的首位,能展开详细谈一下具体做法吗?
周俊:学校的隐性课程,表现在很多方面,优美如画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多才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活动……在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这一块,可以结合着三亚学院独特的校园环境来构建。
举个例子来说,学校物理空间大、环境优美,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学校的物理环境,彰显学校人文底蕴。比如,可以创设独特的三亚学院校园墙壁文化,包括围墙墙壁文化、走廊墙壁文化、教室墙壁文化、寝室墙壁文化、办公室墙壁文化等。学校的围墙墙壁文化,突出反映学校的个性特色,让人一进入大学校门,就感受到这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它的历史文化;譬如可以设置学校“三风”(校风、教风、学风)的大幅标语;还可以将校徽、校训、校歌、校刊、校旗等等呈现于围墙文化中。围墙墙壁文化也可以有一些温馨提示,如“请带上您的微笑!”、“今天你运动了吗?”等等,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校园的积极向上的风貌。还可以设置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等宣传阵地,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精神。教室墙壁文化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各个年级教室的布置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级可以精心布置一些生活小常识、科普知识等“启慧角”;高年级可以设计、张贴中英文对照的名人名言的“励志角”等等。在教室的墙壁文化中,还应该将个人特性和班集体的荣誉感统一起来,譬如可以张贴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等等;也可以设置“想说就说”、“展示自我”等版块,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还可以张贴班集体活动照片等,让学生热爱班级,关心集体,形成独特的班级人文氛围。
当然,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实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讲座等等……
记者:您讲到构建隐性课程要重视学习过程,那么构建隐性课程和重视学习过程有什么必然的关联性吗?
周俊:隐性课程要重视学习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大学教育重视学习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采用“放羊式”教育。打个比方来说,学生进入到大学,就好像羊儿进入到广阔的草原。有的羊儿会找一个风水秀美的地方,美美地饱餐一段,养精蓄锐,把自己养的肥肥的;有的羊儿则会偷懒,茫无目的的玩,等到夕阳落山要回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食物也没找到,饿的是瘦骨嶙峋。大学生也是如此,有的学生会在大学四年,过的充实而多彩;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则是一事无成。中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倡,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么都重要。其中,让孩子们“尽情去玩”、“到处去跑”“自由去想”,“随意去唱去说”这样去“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为“放羊式”教育作了极好的诠释。
经历了初高中的应试教育,许多大学生对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大学生活不太适应,有时候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管理。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让他们“发展自己自由自在的天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能让他们毫无目标,漫无目的度过四年大学生活。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
记者:大学教育的一切落脚点都在于对人的教育,好的隐性课程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呢?
周俊:有责任、有担当,人格健全的学生,大学教育永远无法偏离这个中心。不管一所大学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朝着培养优秀的学生而努力,学校教育的潜在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学校的隐性课程,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和同心合作,相信随着学校的“二次创业”和 “十年卓越进程”的顺利展开,它一定会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年轻的三亚学院会越来越好。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