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28日 股权交易签订现场 (从左至右)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福特汽车cfo lewis booth,(后排)wang naipeng, huang keqina,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瑞典副总理maud olofsson,沃尔沃总裁兼ceo stephen odell

李书福先生和福特汽车cfo lewis booth握手 3月28日,我国发展最快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已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吉利集团收购价约为18亿美元,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本次收购是中国民族产业首次收购世界顶级品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三亚学院建设的出资方,这次收购不仅仅于吉利、福特双赢,对三亚学院学子而言也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购之一,这是一家在中国只有10多年汽车发展历史的民营企业收购一家具有80多年历史的具有全球品牌市场价值的著名企业,它不仅仅是吉利控股集团向前迈出的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和世界汽车工业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收购,对于三亚学院人才培养而言,亦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李书福先生在收购沃尔沃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到,多年来吉利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团队建设,并资助创办多所高校以为吉利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三亚学院作为“吉利背景”的高校,无论从市场及专业需要还是从师生感情,都对于投身于吉利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耳濡目染的校园生活也让三亚学院阳光学子们对吉利充满热爱和信任。而早在李书福先生的两会提案《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改革协调发展》中,亦已让社会看到了李书福先生多年来深思熟虑的产业人才储备智慧。 李书福先生说,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根本途径是要通过关键技术的创新,而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的教育问题。中国目前的教育发展同人才素养的提高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错位,导致教育供给与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按需求决定供给原理,教育供给结构应该向技工教育普及化、大学教育精英化方向发展。但教育行政化又令供求信号无法传导,产业一线的企业招工对技能要求在逐步提升,技工荒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各大高校纷纷扩招加剧了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必定倒逼到本科教育中。同时,为了延缓大学生就业困境,硕士和博士也将次第扩招,就会重演本科扩招的困境。由此产生了本科教育功利化、大学毕业生蚁族化、民营教育边缘化、技能培训教育信息不对称、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又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 李书福先生认为,原有的教育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产业升级与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问题必须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考虑,并且要切实做好教育改革,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依靠人才和创新谋求发展,走产业升级与人才教育培养相适应的独特发展模式。目前,三亚学院所采用的“311”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人格教育、能力教育的育人特色与传统教学相比,教材不同,教法各异。其课程设置、师资聘用、学生招收、就业安排等教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吉利集团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定,并从办学之初就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纳入学校工作范围,采取一系列举措,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绿色通道。 当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在一片欢呼声中定音时,三亚学院的学子们的自豪感无与伦比,他们的热情更加激昂,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每一个三亚学院阳光学子们面前展开,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能看到更加尖端的技术、更加包容的文化、更加艺术的管理并激发出职业梦想的无限可能。实现李书福先生“实业强国、教育强国”的理想,责任更是沉甸甸地落在每一个人的肩头。 “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李书福先生的殷殷嘱咐是三亚学院的唯一使命;育人,是三亚学院的首要职责。在未来的日子里,三亚学院必将为吉利走向世界提供更多应用型、实用性人才,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三亚学院阳光学子搭乘“吉利快车”走向世界舞台。 (白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