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栏 | 学院负责人说专业:对标自贸港建设,理工学院办学新机遇与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1-07-21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为了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通过。在国家层面上,为一个地区立法,这极其罕见。将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提供法制保障。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和《总体方案》出台,海南对标全球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在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将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制造业纳入鼓励发展的范畴,构建“3+1+1”现代化产业体系。学校前瞻于此,布局五大重点学科建设。在此背景下我们开设专栏,邀请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与您解读分析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广阔前景。


对标自贸港建设,理工学院办学新机遇与新举措


3.jpg

 理工学院院长---周密


20206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6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自贸港法》)自贸港法明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从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财政税收制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等方面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制度集成创新以及系统协调改革提供了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法治保障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了从“谋篇布局”到“建章立制”的关键一步。自贸港建设为海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过程中,人才是关键,是核心海南本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引进的重要平台,在为自贸港引进和培养人才过程中必将发挥独特的人才蓄水池的重要作用。如火如荼的自贸港建设,也给三亚学院带来了前面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三亚学院积极响应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契机和新机遇,紧密围绕海南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贯彻建设涵盖城市治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理念,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满足国家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展开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挖掘和探讨学科方向、学科团队的动态调整,针对国家级项目做深入布局。在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环节进行创新,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一、共享中国机遇,开启海南自贸港建设,谱写海南新发展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正经历着“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全面改革阶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大破”的进展,展露了“大立”的端倪。“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成绩斐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里程大幅增加,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基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惠及全球经济。“十四五”的征程已开启,尤其是面对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挑战,中国给出的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以持续的扩大开放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机遇”将给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提供共赢的发展平台。

 

国家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政策红利,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体方案》和《自贸港法》向全国乃至世界发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加速国内外自由贸易一体化的新渡口即将兴起。新发展格局凸显了海南的区位优势,为海南产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南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等的节点和交汇点,具备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力因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约,将加速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加快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开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连接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在自由贸易港为海南乃至中国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之际,海南积累形成的国际化开放基础、社会发展软环境、以及中央持续给予的政策红利,就成为其打造自由贸易港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持系统。自由贸易港的全新定位,不仅表明海南本地将迎来更大程度的开放与自由贸易环境,更着意强调其经济生态体系、制度创新及其创新成果转化、资源流动和配置、人力资源引进,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中国自由贸易一体化进程,并以自贸港为基点,推动更多地区贸易、投资国际化的协同发展,让中国经济未来的成长更有质量、前进更有动能。

 

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海南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工业互联网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持续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数字经济为不确定的经济带来确定性。数字经济抵御突发风险的蝶变能力是确定的。数字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能力是确定的。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的融合发展越发深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引领多领域技术的交叉创新与产业融合应用,驱动产业组织逻辑和体系深刻变革,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加速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迈向创新发展新阶段。海南抓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将有望实现跨越发展。

 

二、精准确定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助力海南新发展


2021年3月,海南省颁布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注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优化升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方面,强调做优做强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电子竞技、电子信息等数字新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海洋经济、航运物流、金融、会展等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品、传感器、智能装备、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打通产业链,推动“整装+零配件”“制造+维护保养”“生产+应用再集成”等融合发展。未来产业方面,强调培育以“陆海空”为主的三大未来产业--南繁产业、深海产业和航天产业。优势产业方面,强调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制造业发展,推动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背景和新机遇下,三亚学院对标海南自贸港建设新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确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路径,聚焦“汽车产业数字化和金融产业数字化”“现代服务业”“城市治理”“康养产业”等四个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海南未来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与此同时,理工学院积极响应“中国制造 2025” “5G+”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赋能发展,依托我校与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的合作优势,学校院士工作站和超算中心,聚焦“汽车产业数字化”组建“汽车制造与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智能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应用研究”研究团队与吉利汽车研究院、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围绕“环境感知”、“数据传输”、“信息决策”、“智能控制”四个主要模块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学院根据“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确立了“定‘向’在行业、定‘性’在应用、定‘点’在实践”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不断优化、迭代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专业壁垒,加强专业间融合,逐渐形成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制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智能感知”、通信工程专业“5G通信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智能电子”的专业特色发展方向,积极为海南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


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车辆工程专业目前获批“海南省一流专业”“海南省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承担“海南省一流课程”建设1门,已完成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车辆工程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把新能源汽车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作为主要的特色方向,具体包括新能源汽车数字化制造及生产管理和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技术服务两个方向。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即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技术服务能力、新能源汽车性能分析与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数字建模与仿真能力。车辆工程专业基于OBE理念,深度与吉利汽车集团和海南自贸港汽车行业的合作,构建了“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遵循“知识应用”的逻辑,以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学业成果为导向,以解决企业工程问题为核心,形成校企协同、全程参与、优势互补、进阶式的校内外工程实践“交互式”教学体系,通过经历工程问题解决过程的“循环迭代”,提升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生产互动,加强学生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和企业认同感;迅速完成学生从新手、熟练者、胜任者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身份建构”四位一体的发展,达到工程能力的综合教育增值。

 

三、不断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路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三度”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理工学院办学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用”一体化路径能够解决高等教育产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产学研用”一体化方法是指导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工具;“产学研用”一体化成果是衡量应用研究应用人才培养办学水平最根本标准尺度。学院不断研究现代工程教育理论,持续关注和研究行业产业发展、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变化,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与融合获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迭代课程体系和能力体系,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工程教育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依托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海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海南省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专业建设成果基于三亚学院与吉利汽车集团下属各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积极构建积极探索新型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完善“一体、多翼”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特色人才培养,加快专业升级改造,全面落实育人目标。例如,在电子信息系下构建了“四融合、四突出、四引导、四自主、四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探索了“兴趣-基础-能力-素养”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与学、学与赛、学与创”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使学生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进而形成“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科创项目培养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的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该成果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png

“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号召,不断做好人才培养四项新基建,重点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不断深化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与改革工作,从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生的紧张度出发,全面开展课程三度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迭代。其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参与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团队基于mooc的半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并获批海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支持,《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通过制作配套实验课程和习题课视频,全面实施线上辅助教学;《电子制作工艺》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积极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


目前,学院汽车制造工艺学获批海南省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全校范围内实施分类、分级教学。根据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了开设课程、融入教学、集中训练、参加竞赛、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数学教学实施方案,探索了教、学、赛、创四位一体的数学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学与赛、用与创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该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十三五”期间,理工学院获批专业硕士点建设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1门,完成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1项。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科技作品制作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国家级二等奖4项等,经统计省级以上奖项累计108项,获奖累计477人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项,国家级41项,省级54项。学生平均毕业率96.54%、,就业率94.65%,用人单位好评率达95%以上,年毕业生中,32名学生考取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昆明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人才质量逐年提升。

 

四、聚焦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高质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海南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五年,也是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凝聚共识、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日前,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有力支撑海南三区一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新型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0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突出3+3”(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未来产业)重点产业,层次推进,梯度发展。立足已有基础,提升规模质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挖掘需求潜力,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壮大以“陆海空”为主的三大未来产业,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海南特色,优化升级三大优势产业。


就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数字经济而言,《规划》指出要依托海南各大工业园、信息产业园等做优做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跨境数字贸易等数字产业链。围绕产业数字化,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无人机、智能游艇等智能制造产业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高效农业的融合,加快“智慧海南”建设。重点关注“从技术到应用的数字产业链”和“从产品到装备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两个重点方向,其中包括:(1)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物联网与5G融合发展,推进数字化管理,提供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升级。(2)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引进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企业,发展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海洋电子传感器、智能旅游产品等移动终端。


优化升级三大优势产业方面,《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以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汽车等为重点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汽车链。到2025年,全省初步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清洁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30亿元。清洁能源汽车产业中重点关注三个重点方向:(1)整车制造。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智能汽车整车组装制造,加强与世界一流车企合作,开发高端清洁能源汽车。(2)核心零部件。以电动汽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卡脖子”零部件为主要方向,发展动力电池封装、电池系统;高性能机电耦合动力总成、纯电驱动总成;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系统。积极引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计算平台、线控底盘等高级自动驾驶所需软硬件的生产企业,培育先进制造能力。(3)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发挥海南在智能汽车开放测试和示范应用道路方面的优势,引进清洁能源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积极申请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积极构建以车载操作系统为核心,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数据与软件等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应用生态,运用无线通信、卫星导航等信息通信技术,推动车辆与道路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广泛互联和数据交互,为自动驾驶控制决策和应用服务提供保障。

 

《规划》中提及的发展方向与学院拟定的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企业背景资源与优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满足海南低碳制造产业对汽车制造与智能驾驶等领域人才的需求,以汽车产业数字化需求为导向,重点对感知、V2X协同通信、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技术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已确定三大研究方向:(1)汽车制造与汽车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2)智能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应用研究(3)汽车制造、测试过程的智能仿真技术应用研究。开展或拟开展:1.数据采集、提取、集成技术在汽车制造、服务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2.面向多源信息融合的汽车生产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3.自动化分拣仓库中多AGV调度与路径规划研究4.基于短距离/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5.人车路环境协同驾驶信息服务研究6.改善操纵性与驾驶体验的汽车智能技术研究7.汽车驾驶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研究8.汽车虚拟仿真测试技术研究等多项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吉利集团紧密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发挥吉利汽车集团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目前,学院下设各专业分别与吉利集团个生产基地、吉利汽车研究院、吉利汽车商用车研究院、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绿色慧联等吉利下属十几家制造基地、研发院所、新型产业公司开展“3+1”联合培养项目。实行“工学交叉、双轨制”培养方式,形成“”的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按需培养、资源共享、设备共用、经费共担、共同考核”联合培养机制与特色。

 

“十四五”期间,理工学院积极应对现代工程教育新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点获批以及建设“机械类”专业硕士点为契机,全面围绕吉利集团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战略需求,注重学科交叉,注重“数学+AI”,注重软硬件结合,对照教育部颁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联合信智学院与吉利集团共建“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双方将依据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新趋势和新要求,提出人才培养新的价值主张,积极构建新信息时代的人才新型能力,围绕汽车产业数字化的核心---即利用数据采集、 传输、 存储、 处理和反馈的闭环,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完成汽车产品的研发、 制造和服务等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决策和控制,实现汽车产业 “物理层、 平台层、 数字层”的高度融合,主动分析相关专业的核心要素与特质,形成“数据+”“感知+”“通信+”“智能+”“洞察+”“决策+”等学科融合、领域融合、思维与认知能力融合的培养体系。


文字:理工学院院长周密

编辑:王瑜


 专栏|学院负责人说专业:海南自贸港法环境下的艺术学院和国际设计学院http://www.sanyau.edu.cn/newsDetails.asp?did=6709&cid=11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