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全校工作的校长总结报告已经在教代会通过。今年,是“十三五”的末年,明年,就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由于疫情学校不便按常例举行全体教师大会。借此,我说一些看法,供全体教职工假期结束前和假期中思考。
一、关于学校“十三五”建设的认识
有得有失,得是大学健康生态的基地、组织内环境基本构建形成;失是“十三五”期间有些子目标没有达成,给学校高水发展留下短板。
1. 成果
“十三五”建设时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取得了系统性的建设成果。尤其在:1)出台USY办学纲要;2)依法治理大学制度管理大学和健康文化涵养大学;3)确定构建学术共同体和学术生态以支持大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和办法;4)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体系;5)促成省市两级政府共建三亚学院、近期又明确把三亚学院更名大学纳入政府关心支持范围;6)入选进教育部的就业和创新创业两个五十典型经验单位;7)围绕重点学科加大实验条件建设和引进关键岗位人才;8)优质资源的1+N的合作计划取得初步成效;9)教师学术积极性和能力较大提高;10)教学质量加快提高;11)及时响应高考环境变化支持招生持续提高吸引力和生源质量稳步提高;12)第三方评价学校保持高位次;13)选拔任用新一批校级领导岗位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14)大学“去江湖气”的健康大学文化、安静做学问、做好教学科研本职、有品质和负责任的工作;15)更多的教职工以三亚学院为荣和多数的师生喜欢学校;16)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依规进行学校而未发生政治、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等16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2. 问题
属于客观环境限制未完整达成的项目有:建立孔子学院、招生人数增加2项;属于时间未到暂时不能达成的目标: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目标1项;属于自身努力不够、完成不理想的方面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本科生获奖率、教学成果国家奖、国家社科基金数、核心期刊论文数等几项目标的数额未完全达成,计等7项;属于根据环境变化需要调整建设思路和目标的有:网络课程(通过建立自主的线上教学平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研3项(通过纳入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系统解决)。以上共计13项。
简单回顾过往得失,我们会发现,新的环境响应呼唤我们新的未来发展定位,使得我们有机会、也有基础、有能力安排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各项建设的龙头工作。这是一句再寻常不过的“行话”,我们为此努力和等待了十五年。具有历史知识和具有历史维度的思维方式,便丝毫不难理解大学办学的“一般规律”中学科建设的纲举目张的作用效果。但要在国情、社情、省情、市情、教育行情如十五年前的背景环境下、在民办的“身份”和“条件”下、在白纸上起手绘图的那个时点以及此后的那些个时点讨论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不是奢谈便沦为笑谈。很多年前,我在回应前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办大学要坚持,越久越有味道”时说过,办大学要“用钱来堆,用心去锥,用力和自己较劲、用时间煨”,现在的三亚学院,可以说集中精力于学科建设的时间到了。
二、学科建设的设想
关于学校学科建设,学校已经经过“十二五”、“十三五”将近十个年头的积累,尤其是近三四年围绕硕士点建设的积累。这些年,和方方面面的专家和不同行业的大家讨论过不少,现在形成了基础思考,也与副校长们、机关业务部门和学院院长们做了交流。现在与大家分享,还需要一个上上下下的研磨过程。
三、新学年和未来几年工作重点设想
1.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
我们是谁?各种教育科学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媒体或第三方评价等等一定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它们是在某些有益观点指导下的指标体系、且得到了其想得到的结果,这些我们都在意。但我们自己最好把自己过去的所有成果用比喻方式做评价。我们所有的成绩就只是小人国的高个子,如果与巨人国相比,我们正常人也矮小。我们不要穿皇帝的新衣,我们要面对问题、解决困难,要积蓄能力、创新发展。
如果可以借助汽车产业的迭代更新作比,学校走过的15年成就再大也不过是汽车的汽油代(而且是非驰名商标车),办学路径再优、办法再好也最多只是汽车的油电混合代。我们离办学的纯电动代(车体系的颠覆的创新,旧体系被淘汰)还看不见,连想象力都不够。今天,我们必须要站出来勇敢的去想,环境倒逼是一个因素,更本质的因素是大学如果没有想象力,大学就只能沦落为简单复制批量出品的培训机构。我们可以大胆的开启创新办学的想象力起点,我们需要全体教职工在创新办学的路上群策群力。
2. 聚焦重点学科建设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区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快研究成果产出与成果转化率。
3. 加大校园建设投入
北区的工程中心建设,西区的健康实验中心建设,东、北、南三个区分2-3年度的暑假升级改造,校内教职工宿舍(过渡房建设),尤其力争在政府严控商品房建设的背景下推动高知园二期建设。
4. 加大教学基本建设
加大教学建设投入,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办法、系统的研究教学、探索建立创新的高质量教学体系,通过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实行职称的评聘分开,发现人才、拒绝平庸、促进落后、淘汰不作为和不达标。
5. 加强干部班子建设
优化两级班子的考核评价体系;能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能者上、平庸和坐视问题的平庸者下;没有人可以坐享其成,没有人可以成为看客和单向评价者,无论是谁,无论什么原因不能为学校出力、对学校没有贡献就没任何理由坐在干部位置上的集体认同和局面;所有干部必须是运动员而且是优秀运动员,这所学校容不下只当评论员、裁判员的干部。
6. 继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数年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丰富成果和新的教师质量评价标准,系统提高学生培养高质量。
四、新学年寄语
今年是我到三亚的第十六个年头,是三亚学院创立办学的第十五年。
1. 寄语学校领导班子同事
理想决定能够走到哪里和到达什么层次,信念决定意志有多坚强,胸怀决定格局多大,路径方法决定效率高下,能力决定目标的结果。态度必须有,但是只有态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国际环境的多事之秋,在经济发展的新挑战面前,理想、信念、胸怀、路径、方法、策略、能力,一个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偏。
健康的大学生态基底是学术,学术生态需要学术共同体的有意识培养,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制度文化是学术共同体聚会的前提;大学的健康生态需要教育情怀的人聚会,需要相互相安无事和报团取暖,需要去江湖气,需要大气成风,需要依法合规和职业化标准默认执行。其中,干部己身不正不能正人。领导的关键不只是理想、抱负、态度、能力,还是带头修身正己,带头冲锋陷阵的才能和组织动员更大的积极性和丰厚资源。
学校战略是既定的目标,也是需要动态调整的目标。
战略目标制定和调整是组织领导者之事,是考量组织领导者能力的核心指标。干部以三观正、条件硬为本,干部形成队伍和组织,则干部评价指向需要重置。组织以能力为王,有能力、没有知识可以补齐知识,没有资源可以整合资源,没有经验可以补足经验,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
产教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各项改革评价的重要指向,一个个校企融合才有体系的产教融合,企业为何需要跨界重新认识。
企业,资本为前提,经营为主线,管理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产品为核心。
办学,学术为前提,学科为主线,管理为基础,人才为支撑,经营为机制,产品(人才培养与智力贡献)为核心。
企业和大学都需要经营。
经营,就是战略目标的制定、确定、坚持、实现,就要计算投入产出目标,以及根据环境变化而必要调整。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制定、办学条件和机制创造、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学科建设等等,是学校办学或学校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办学也要讲究投入产出,公办是政府投入,是纳税人的钱,民办是社会投入,也是纳税人的钱,浪费国家、社会、纳税人的钱都是不当与不义。
战略和办学定位、制度文化、经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与质量等等的定位是校长之事,是学校领导团队的责任;战略分解承担、经营管理学院、专业建设、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院长之事,是院级干部团队之事。校院两级领导之事也都是所有教代会代表之事。教代会代表之事就是全校师生员工之事。
2. 寄语中层干部和各位代表
大学管理有“显性”原则,也有“隐性”规则,乱了原则、偏了规则,就逾越了规律。
学校战略,学科布局等要放眼未来(至少10年,最好能看20年)。所以,在全校一盘棋中,学院既要有本体意识、舍我其谁、力争上游,也要有全局意识、主动聚焦、“挤进”中心。
环境响应,既要未雨绸缪,也要因势利导,更要眼疾手快及时出招,结果导向。
教学管理,要尊重规律、章法严明、按部就班,更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人的积极性,平衡的方法是科学和可持续的合规和沟通。
科研管理,要组成学术共同体,要深谋远虑和抢占先机,要形成“组织起来、结果导向”的能力,要有放长线钓大鱼、让子弹飞一会的办法和耐心。
学科建设从来没有白纸,都是在各种条件和各种选项中取舍。好师资的需要、高质量教学的需要、实验和课程的需要、行政环境压力的需要、自身形象的需要、地方性需要、行业需要和教师个人需要等等,都是社会需要,要平衡但无法均衡。因为,可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有时候可以认为,是学校的定位决定重点学科建设的定位,反之也可以认为,学校重点学科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定位。没有那么多幸运的大学可以把所有学科都重点建设;也没有那么多幸运的大学都在无所不能的地方只要满足地方性需要就已经足以江湖扬名立万。更多的大学需要满足行业产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看得更远更多,想得更深更透。今天的中国多数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面临最大的挑战与机会都是如何面对产业需求。创新体系成果转化,瓶颈攻关,卡脖子工程等等都落实在产业生态的重要节点上。一个中美关系僵化,就如褪去的海浪,那些过往沉迷在学科建设丰硕成果沙山上的大学和那些自以为是的学科专家,都在找沙滩上的泳裤。要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学科建设方向和江湖位置,要在引领产业发展中取得学术地位。
政治、舆情、人事、学生和保障等“问题”管理,要掌握法律法规和熟悉政策导向,要谋划在前、规矩在先、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默认程序、主动服务,既小心翼翼也快刀斩乱麻。
两级班子成员、教代会代表、全体教职工都要有如此担当:学校主人翁,舍我其谁;虽有分工,人人有责;要明白,希望公平,先要理解何为公正;希望受到尊重,先要尊重别人;组织希望有组织动员能力,先要团结到所有方方面面;个体希望得到别人承认,同时要诚实劳动和聪明付出。艰难时事也好,克服困难也罢,任何以我为大、以我为中心的分类、分层和分彼此,则先输掉士气、失掉人心;要同舟共济,先要相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要计算得失,先要记得自己入的什么行、许的什么愿、记得自己是谁,要记得同行“调侃”,要想办学校就要不睡觉。
3. 寄语所有老师们
有知识是重要的,学会用历史知识推演和多种学科分析方法,反思则是必要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向前看和享受其时。只有在灾难面前才会有一部分人选择回望。
欧洲的黑死病,社会集体经历了哲学家才有的“问生死、问来去”的集体思考,在人不可控的死亡面前,至少在几方面改变了原来历史进程:对神的信仰松动,教会的权威下降――宗教改革和革命随后;
粮食生产下降,农民议价能力提升,改变了原来社会结构和层级;生存意义倾向生存乐趣,文学作品、人的位置、衣服消费、性兴趣浮出日常生活水面,并公开讨论和行动――文艺复兴的风气;
衣服消费刺激纺织工业,刺激动力需要和能源需求,进而刺激科技投入,寻求新能源和动力――工业革命发生;
城市的医疗卫生等等公共服务需求上升,城市公共供给优化,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农庄主带着资本进城,“高净值人群”在城市定居与投资的激增刺激银行业(我尚不确定还有没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
工业化与城市化最重要的资源组织方式和最重要的几块拼图完成了。
然后,大家看到,欧洲几百年的停滞和过往的弱、散突然强大,有能力征服世界(殖民世界、欧化世界)。这在全球史有不少涉及,但这次新冠疫情一下子点亮了我更多。
新冠疫情和中美紧张,出现各种评价,但我们每临大事每个人自己是否独立思考了,是人云亦云被带节奏,还是基于理性的事实与学理分析?我们想得够多、够远、够深?这个因果关系链条多长、蝴蝶效应多大、生态灾难危机多大或生态重生机会多少?我们分析工具箱够不够用?路径选择方法选用适当与否?我们不甘做被“受众”的人就必须有自身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支持。我们教育学生的学业和生涯的个性化实践和实现,我们自己的主体意识是否都在?我们是凡事以“固有利益的立场”研判世界还是可能跳出自我输出观点?我们是满足于以有限的“所知世界”做出判断、还是习惯于以“想象的事实”作为判断依据?这些都是我们读书人必要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课。
过去有一个偏离常态的历史时期讲“灵魂深处闹革命”,太过了。但做好工作、做成事业就要解决内心的许多“遮蔽”。要解决思想问题即价值观问题,然后是思维方式问题,然后是态度问题,然后是方法、技术、经验和能力问题。态度与思想(价值观)更有关。怎么解决?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自励形成新的评价体系。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无人例外,有的人进步有的人停滞。长程看,同龄人进步的人越来越少,停滞的人一路上到处都是,到处概莫能外。
十六年前初来三亚,远离都市繁华、亲近海南乡土,面朝大海,梦想大学,设计“校训”(三气),解决精神气质属性;设计“校风”(十六字)解决精神取向定位。尽管那对我和我们学校而言可以形容是个一无所有的时刻,但我就是自信而且笃信办成大学是一定的,我忧虑的小富即安比比皆是,尤其是乡土海南环境竞争不激烈。我担心我和“我们”懈怠的无限可能性。在我看,近年所谓“舒适区”说法,就是“人类天性之惰性”换了个马甲。人家讲师要卖钱,说你舒适区意味着你已然成功,你感觉高雅就信了,但已同时回避了内心阴暗面积,积累多了,就是冰山下面的危险部分。惰性就是惰性。我们做年轻人的人生导师和知识学问的引路人是天大的好事,做大事的不敢面对自己,就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清净,自我发奋。
五、理想的小荷如何能露尖尖角?
理想必须化为行动,我们三亚学院人一直如此,长期不懈,所以在某个角度、某种程度上才有了我们“大学背景没有别的深,历史没有别的长、基础没有别的厚,钱没有别的多,人才没有别的众、资源没有别的丰”,但学校依然在一干平庸中脱颖而出。其中,少不了干部教师的夙夜在公、如履薄冰、殚精竭虑、精益求精、齐心协力……所以,就有当时之小禾长成后来之事业大树,今日之开枝散叶,之未来可能繁花似锦。
六、为谁“疯狂”
我们三亚学院和三亚学院人,可谓一路狂想,一路狂歌,一路狂飙,我们为事业而狂,其实也为人生价值而狂。
当一个大学校长,是我的一个梦想,看到更多更好大学出现是我更大的梦想。我在江苏和上海的同学们许多已经退休了,但我还会有许多在事业旅途的日子。
寄语所有比我年轻的同事以及各位同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往无前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寂寞。作为半辈子的老师我只有一点值得年轻人记得:从不用嘴怼只用事实说话,不信邪、不服老、不服输、不停滞。少年时的一幅描绘北疆战士鲜血染红一路雪地的醒目画面,没有因为长大了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没有因为环境改善与资源丰富而消失而模糊,反而它与老人与海、与离骚、与中国建设的日新月异、与命运交响曲、与人类各种匪夷所思的创新与大学里一个个英雄辈出的鲜活少年景观一起交相辉映,激励我在平淡生活中依然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祝各位心想事成,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