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永恒命题,学校始终创造性地进行着这场生动实践,深度、持续、系统的进行教学改革。从课程地图构建到课程大纲国际化,从重点专业建设到专硕点的积极推进,从五种品质塑造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及办学纲要的制定实施,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本学年,学校加快推进课程“三度”建设,坚持早新为先,争取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业周期内学得更充分饱和,激发学业自信,突显“学生竞争力”。在学校建设方案的指导下,首批试点学院不断明晰建设要求,积极参与和完善建设环节,教师主动对标标准,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三度”建设的受益者。本网选取部分参与“三度”建设的师生,谈谈他们理解和参与的课程“三度”。
教务处是统筹负责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下面是教务处处长于淑波参与“三度”建设的一些个人思考和体会。
课程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
盘点2018年,中国开启了本科教育的新时代: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6月,教育部在四川召开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首次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本科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取消清考。9月,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全国教育会议召开。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随后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指出办好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所以说课程虽然微观,但却是最根本的、最重大的培养人的宏观大问题,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大学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课程是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是撬动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三亚学院历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领者。近年来,学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课程体系对标“五种品质”、国际标准教学大纲,到小班化课程教学、一师一课程等举措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课程“三度”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
我认为,课程“三度”建设需要在宏观层面上的“三全”育人;在微观层面上的“四有”育人;在保障层面上的“五轮”驱动。
课程“三度”建设的“三全”育人
“三全”,即全参与、全覆盖、全过程。
“全参与”指课程“三度”建设要强调全员参与。课程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也不单单是教学部门的事情,需要全校师生职员的广泛参与。因此,应打破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当做全校的一个大合唱来演奏。教师与学生理所当然是这首歌的主唱,主唱不出声或唱不好,其他人再努力也唱不出一首好歌。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参与,有思考、有行动、有研究。此外,学校每一个职工的工作都有可能涉及,比如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工作、人事管理工作等等,都应该了解并予以支持。
“全覆盖”指课程“三度”建设要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全部课程。若把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养等一系列的子目标作为一个维度,把专业所有的课程作为另一个维度,建立课程矩阵,通过两个维度的关联考察各门课程与目标体系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每门课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课程“三度”建设应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全部课程。当然,基于各种条件,我们可以先行试点,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全部课程。
“全过程”指课程“三度”建设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的全部过程。教师应在课前向学生提供导学方案,课中做好教学设计,课后进行总结、复习、阅读,真正做到课前有导学,课中有设计,课后有总结。
课程“三度”建设的“四有”育人
“四有”即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时代性;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互动性;学习过程具有适度性、持续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实践性。
课程教学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不是简单的传递课程内容,而是要在超越教材、超越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本学科最前沿、最能反映现代社会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打破传统的“一本书”形式,采取“教材+阅读书”的形式,通过阅读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网络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倒逼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些课程的建、用、学,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从学校层面上来说是课程“三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改变既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又可实现教学的互动性。
教育是有人性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度”亦有“度”,“三度”的度是适宜的、合理的“度”。不是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质上的更高要求,不是要“教师为难学生”,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需求开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最重要的,“三度”课程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去探究未知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一个智慧的场所,思维碰撞的舞台,让学生学而有得、学而有思、学而有益,学而有用。
课程“三度”建设的“五轮”驱动
如何保障课程“三度”建设的有效实施,我以为关键是“领导带动、政策催动、多方联动、资源推动、监控撼动”,这五个方面可以称之为“五轮”驱动,缺一不可。
课程“三度”建设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注重系统性。学校领导是课程“三度”建设总体思路、顶层设计者,谋划课程“三度”建设的大略;学院领导应在学校大框架下,充分调研,制定本学院课程“三度”建设的实施方案,并亲自建课,亲身参与,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自实施课程“三度”建设以来,学校相继出台了《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指导性意见》、《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推进方案》等文件,统一步调进程、指标要求等。当然,还需要走向统一基础上的“百花争鸣”,各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符合院情、专业情、学情,特色鲜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方案,精细化地指导本学院的课程“三度”建设。
课程“三度”建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处、学生处、学生中心是政策制定、指导服务、监督评价的管理与服务部门,各学院是政策细化与执行、业务指导与检查的管理与服务部门,教师与学生理所当然的是课程“三度”建设的实施者。要多方联动、上下联动。课程“三度”建设还需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配套资源的推动和配合。学校也在不断加大投入,提供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
监督评估的撼动作用可以使课程“三度”建设的各项政策有始有终,形成闭环。一方面要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动态监控、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监控的诊断功能,分析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确保课程“三度”建设的持续长久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特别感谢:教务处处长于淑波接受采访
相关链接:
【对话三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宋焱:“三度”要从“把书包背起来”开始
【对话三度】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刘开南:“三度”建设化度为力
【对话三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晓淇:“三度”不单是课程建设,还是学科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