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与我校组建中国(海南)自贸区港法制研究中心
3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震华一行莅临我校,组织召开构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调研座谈会,就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立法做调研前期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永盛、副秘书长严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任熙德,特邀专家、原吉林省人大法工委主任武树森,三亚学院校长陆丹,副校长车怡,校长助理朱沁夫,法社学院院长宋焱、副院长刘雅斌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法制委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员等参加座谈。
构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调研座谈会
在不久前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海南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启动海南自贸港法立法工作的议案被大会采纳,开展海南自贸港法立法调研起草工作被写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列入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随后,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落实好有关指示要求,扎实开展立法调研的前期工作,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立法调研起草工作。
本次调研是三亚市人大常委会为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组织开展的第三次专题调研,目的是广泛征求和听取岛内专家学者对立法工作的专业建议。三亚学院作为本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也是唯一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校,学校将组织法学类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震华说明调研工作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震华认真传达了省人大常委会的相关会议精神,并就已开展的调研工作情况和具体实施调研的目的、任务、进程等进行详细说明。他表示,构建与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港)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是三亚积极适应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自贸港法立法工作的根本遵循。调研工作主要是清理现行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不适应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广泛征求各专家学者的意见,探讨构建与自贸区(港)建设相一致的法律体系。张震华期望三亚学院积极发挥高校专家学者力量,深入交流,群策群力,扩展调研视野,共同探讨海南自贸区(港)法律制度创新,持续不断地产出新的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陆丹校长提出调研建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办大学如建小城。”三亚学院校长陆丹表示,读书人自有家国情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是大学的责任和担当,三亚学院义不容辞,学校将搭建平台,组织优势力量,全力配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工作。同时,他建议调研工作要“梳理不适应、‘走出去’调研、发现突破点”,要梳理现行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不适应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走出去”调研,参照新加坡、香港、迪拜的国际样板,深入研究学习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要结合中央对海南自贸区(港)的精准定位,在全国、全省率先垂范,在人员、资金流动中找到关键点,特别是离岸金融和特需劳动力的关注点,发现突破点。
与会专家交流意见
座谈会上,各位专家深入交流交换了对构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意见建议。特邀专家、原吉林省人大法工委主任武树森指出,构建自贸区(港)的法律体系要具有引领、推动、保障功能,制度创新是核心点。要在中央授权可操作范围内找到适应海南自贸区(港)的解决方案,地方立法工作不要仅限于经济层面,更要在文化、生态、社会管理领域上“走在前面,一定的超前,不能滞后”,要分步骤、分阶段建立符合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法律体系。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宋焱就立法本身谈到,调研工作要“摸清家底”,废、改、立都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根据。调研工作要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入驻,要“带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回”,全面激活政府、企业、高校的自贸区精神。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雅斌提出,海南自贸区(港)的法律体系应该要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多措并举,以此来激发市场活力,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海南核心竞争力。同时,她还建议对标WTO基本规则要求、保税区港政策,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法律体系。
我校将牵头并联合市人大常委拟组建中国(海南)自贸区港法制研究中心
会后,三亚学院牵头并联合市人大常委拟成立中国(海南)自贸区港法制研究中心,广泛吸纳岛内外专家学者力量,多方发力,统分结合,充分调研,积极开展构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专项梳理和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文图:徐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