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三亚日报》专版报道我校艺术学院周伟明老师的绘瓷情

发布时间:2017-03-08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精美古韵在青花瓷上绽放――画家周伟民的绘瓷情


 QQ截图20170308113106.jpg


走进周伟明的工作室,入眼就看到架子上各类青花瓷器,花瓶、茶壶、笔洗、摆件等琳琅满目。细看之下,这些青花瓷上绘以农村生活场景、传统山水画、海南的黎村苗寨等图案,青花的淡雅结合浓郁的田园风情,田园风光精美而不失古韵,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我业余时间都花在画作上,我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周伟明说。他6岁开始学绘画,从天津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来到三亚学院任教,担任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讲师。2010年,周伟明在一次写生过程中接触到青花瓷,青花瓷以其洁白细腻的胎体、晶莹透明的釉色、幽靓浓艳的纹饰深深吸引着他。

 

  从此,他将擅长的山水题材发挥于瓷器上,为青花瓷的空灵增添了一份深厚的底蕴。在他的画作中,除了山水国画的内容,更多地融入田园风情与传统文化的具象,比如村居、民俗等都成为他画作的对象,他画笔下的青花瓷作品,场景多以活泼多姿取胜,色泽由深至浅,十分自然,韵味隽永。

 

  “青花瓷器经过采石、粉碎、淘洗、制坯,再手绘上釉烧制而成,体现了民间工匠精湛的手工艺水平;其次是历史文化价值;当然最富魅力的还是它的美学艺术价值;最后才是经济价值。”周伟明说。在周伟明的影响下,他的妻子杨淼也热衷于青花瓷上绘画,主攻花鸟兼画人物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使青花瓷绘画格外精致。

 

景德镇研习青花瓷

 

  2010年,周伟明带学生外地写生,在经过江西景德镇时,便被青花瓷的美深深吸引住了。自那以后,在景德镇一家小作坊里出现了这样一位年轻人,专注素瓷绘画,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嘴角仍带着笑意,这就是周伟明。他曾这样描述景德镇的最初印象,遍布大街小巷的是大大小小的作坊,古老的�y房里,泥坯整齐地站在晒架上,老艺人们缓慢而有节奏地进行着各自的工序,而青花瓷瑰丽的美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周伟明说,在景德镇他接触了不少前来画瓷的老艺术家,三三两两的聚集到这里,接触久了就成为朋友。“来到景德镇研习瓷艺,是我艺术生涯的一次飞跃。”周伟明感慨道,踏着水边泥沙里隐现的历朝历代青花瓷碎片,这里有着做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国瓷文化,从那时起,他决心让自己画笔在瓷器上绽放。

 

  其实,有着千年历史的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整个工序极为复杂,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作为一名画家,周伟明热衷于在素净洁白的坯胎上画瓷,总能带给他一种神秘感。“瓷画难,在青瓷上作画更难,画家画完是一个感觉,但经过火的烧炼,窑变的过程,烧完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有人做也有天成,这种不可控的神秘感带给我极大的兴奋。”

 

  “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周伟明介绍,“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入窑一色,出窑千彩。”窑变的魅力让大家乐此不疲,周伟明说,炉温、器型、施釉等因素的一个小变化,就会使作品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每一件瓷器,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因此,周伟明深深地被瓷本身的魅力吸引,他抱着尝试新材料、体验烧制乐趣、拓展创作思维的心态开始了青花瓷画的探索研究。

 

  每年寒暑假、十一期间,周伟明总是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景德镇,用青花料在大大小小的瓷器上绘画,之后等着师傅们烧制。等回到三亚后,他心中总放不下,给窑厂师傅打电话,问烧制效果怎样,直到收到物流寄来自己的青花瓷时,他的心才能放下。

 

青花瓷上作画的独特之处

 

  从宣纸换成瓷瓶,平面转向立体,水墨变成了釉料,对画家而言,无疑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在周伟明看来,青花的绘制与国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国画的笔墨在运用到青花的绘制上,浓淡、枯涩、空灵、清远的意境及墨气淋漓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展现。但与此同时,瓷器和水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并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水墨作品搬到了瓷器上,而要把瓷器当做一个独立的、具有个性的生命体对待,发掘瓷器之美。

 

  一般来说,绘画可以通过颜色的深浅,呈现给人直观、立体的画面,而绘青花瓷时,青花“料分五色”,只有运用好“浓、淡、焦、重、清”青花“五色”,才可以充分发挥青花料的色泽效果。如何把握纸上笔墨转化为瓷上“笔墨”,在周伟明看来,要娴熟地掌握青花料性和水性,熟练地运用“分水”法,将青花料在泥坯上分出各种深浅的明暗层次,达到“料分五色”的艺术效果。

 

  “在瓷上绘画与在纸和绢上不同,对笔墨的运用有独到的讲究,除了绘画本身外,坯胎经过高温烧制、窑变后,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所带给人的美感与在纸上表达出的也是不同的。”周伟明说,土坯的吸水性和宣纸的吸水性完全不同,青花瓷创作时,直接将青花钴蓝绘在瓷土素坯上,呈灰色或灰黑色,只有经过上釉高温烧制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色泽才是青花发色,都会带来不可预期的“惊喜”。

 

  “平面的绘画转化成瓷上绘画是有一定难度的,画家需要考虑器型和视觉呈现的问题。”周伟明说,国画是平面装饰艺术,宣纸棉软,毛笔在上面行走有弹性,更敏感,用水更有妙味;瓷胎则是立体艺术,瓶、罐、壶、杯、碗、缸都是圆柱体的变形,用笔追求刚健、简捷、利落、干脆、精致,更接近瓷的莹澈清爽、明净清朗的品质,更有“瓷味”,同时要注重画面的连续性和立体表现,让每个面看着都漂亮。

 

  “和宣纸比,在瓷坯上创作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从平面变成立体,可立、可摆、可挂……”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周伟明的青花绘画,积累了多年绘画功底,所绘青花,层次分明,飘逸别致,除国画技法外,融汇雕刻、书法等综合技艺创作,精致美妙的青花艺术瓷,令人赏心悦目。

 

青花瓷中融入新元素

 

  在接触青花瓷以后,周伟明开始将自己擅长的山水画融入青花瓷,为传统青花瓷注入独特艺术魅力,在他的山水青花瓷作品中多是延绵的山脉,“虽然只见局部,但观者仿佛站在了巍峨的山顶,领略到了壮美河山。”在周伟明看来,瓷本身就是最包容的艺术载体,让创作者有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这是其他载体不能媲美的。

 

  不满足于此,在景德镇的所有时间他都沉浸在瓷画里,凭着自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很快就创作出一批山东老家农村劳动为题材的瓷艺精品,独轮车、拖拉机、堤岸柳树、玉米地、丰收扬稻谷……他用青花讲着自己童年的欢乐、家乡的大好河山,统统都成为他创作的题材。而三亚作为他的“第二故乡”,秀丽的黎村苗寨、热闹的三月三、怒放的凤凰树等也成为他笔下的“宠儿”。通过网络转发, 周伟明绘制的青花瓷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发烧友”,人们看到了与传统青花瓷不一样的新鲜有趣。

 

为了更好地传播青花瓷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周伟明在学院开设“青花瓷五讲”选修课;在三亚学院第二课堂开设“青花之旅”――利用每年寒暑假、十一期间,带学生到景德镇参观老艺人手工制瓷技艺,实地考察和创作,传播传统青花瓷文化。

 

报道链接:http://epaper.sanyarb.com.cn/html/2017-03/04/content_8_1.ht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