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多篇研究成果被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采纳并陆续刊发。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属国家高端智库,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主要研究国际问题、外交关系等。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智库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和多元智库平台,鼓励专家学者多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研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当好党和政府的智库,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提出重要的咨政建议。其中,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被教育部、新华社等采纳刊发,供中央级中央部委有关领导参阅。
本网近期将陆续全文转发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刊发的重要文章,以飨读者。
从“教室里的排位”看美俄中关系的变化
2016年十月的一天,我和地处美国纽约的几位大学校长在三亚开会间隙,谈到美俄关系,说起奥巴马在2013年讥讽俄罗斯普京是教室后面无聊了的孩子(2013年8月11日《新京报》),几位美国人都是共和党成员,有的还是地方骨干,对奥巴马的比喻颇以为然。他们深忧俄罗斯,而对中国则轻松地期待更多合作,他们列举了一个简单的理由,说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给中国人的签证率接近百分之九十,对俄罗斯则低得多,而所谓新的热门朋友越南的签证率只有不足百分之五十,菲律宾则更低。他们以为,影响签证率的因素虽然不简单,但美国决策者绝不会给自己高度不信任的国家有如此高的签证率(以上引用数据比例未经作者核实,只是美国学者的说法)。我期望借美国人的比喻说说中美俄三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
一、“教室里的排位”可解释美俄中的国际地位
如果人类世界可以是息息相关的“地球村”,那么,说现行国际构成是个“学生班级”也没有什么错,接下来,“国际秩序”就可以说是“班级规范”。
1、美国自认是班级前排好学生
二战以后,美国领衔北约,领衔华约的苏联垮塌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自誉有稳定的政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文化软实力;美国的经济总量和财富世界第一,美国有世界最好的大学和科技创新能力,财富、教育加上就业机会让全世界许多年轻人拥有美国梦,渴望移民到美国;美军在世界遍布军事基地,海军在公海无障碍巡航,对同盟和区域控制力以及对他国的威慑力首屈一指;强大的军事、巨大的贸易以及与欧洲的血缘及文化上天然的联系使其对欧盟和七国集团有巨大影响力;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象征着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实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大多也是由美国人主导;美国金融业发达,以美元计价和美元结账的全球贸易体系使得美国坐收渔利……这些让美国在世界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美国是名副其实现行世界“班级规范”的好学生,是现行规则竞争优势者,是各方宠儿和秩序标杆,美国自然倾向维系秩序。
――但前排的学生往往容易近视,看不到后排变化,自己往往不肯改变――美国在世界班级当好学生久了,看班级好处多、问题少,虽然创新能力依然领先,但创新的天花板也长期先落在自己头上,领先已久的倦怠感增加、社会体系的效率下降,体制改变的愿望和能力也下降。
2、俄罗斯是前排掉到后排的差生
俄罗斯是现行规则的牺牲者,曾经雄心勃勃(国徽是俯视欧亚的双头鹰),曾经阔过,曾经见过大市面和被宠过(华约领头羊、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关键是其精英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群体)保持了传统上的民族“救赎情怀”(见拙作《俄罗斯精英的救赎精神》),在危机阶段动员及组织社会的能力特别强大,在世界班级排位落后当然不服气、当然会出招恢复昔日雄风,普京只是他们这种情怀情绪的代言人;在俄罗斯的资源依赖困境(人口出生率不高、石油价格下跌)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俄罗斯挖掘自身体制机制和人的要素的能力也不足:比如俄罗斯市场不够活跃(与新经济体比较),就大多数中国人的直接经验而言,俄罗斯对旅游市场的反应很慢,仅就我本人与俄罗斯大学合作的经历来看,俄罗斯人的市场意识以及变通能力也与美国和中国有较大距离。但是俄罗斯毕竟很早刻意向工业化进程中的西方学习,相当大程度上进入到欧化体系,有雄厚的现代化基础,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人才储备,有幅员辽阔的土地和丰饶的资源,进入世人眼中的俄罗斯人从不自卑,也不容别人鄙视,俄罗斯在经济下行趋势或阶段性困难时段关乎民族自尊心方面全民族尤其敏感,因此,俄罗斯在受到西方挤压时,要不时提醒人们注意,俄罗斯不是班级后排的无聊孩子,而是暂时虎落平阳,是学习成绩暂时屈居后排的好学生,如果现行班级规则不尊重他,还挤兑他,那么俄罗斯人一定会选择改变规则(车臣、克里米亚、乌克兰,以及与美国北约对抗的声音和举动)。
――一旦被世界班级前排的所谓优等生羞辱挤压得无路可走,俄罗斯就不会总忍气吞声地守教室规矩,他可能选择不走教室门而翻窗,甚至走旁门左道(核武器)。
3、中国是差生走到中前排
中国是班级现行规则的受益者之一,从近代开始就选择进入世界班级进行学习成绩的竞赛,新中国雄心勃勃“赶英超美”、一直到改革开放真正的各方面学习和赶超,中国是在同一个规则(市场经济)、不同进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体制)下因学习成绩好而胜出――尤其是GDP规模和经济增速。尽管受到西方各种排挤(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路径方法),但中国基本上愿意循规蹈矩,继续一心追赶好学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参与决策的精英群体和“投身市场”的全社会,基本都因为理性而清醒,会看到还有不小的距离,过程中,有时候自卑(精英和百姓都如此),多数时候自励、自立――如航天科学界、企业界、军事工业,但从来不怨怪别的多数同学和一般班级规范,如不怨怪联合国、世贸组织,中国一般只会抱怨针对自己又出的新规范――如针对中国国家体制、人权、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等。这类吐槽并不能说明中国不守规则,只能说明中国还不够强大,假如中国国力也如同在乒乓球世界一样强大到几乎一枝独秀,就有能力不怨世界乒联规则针对自己的改来改去。
――中国如果被前排同学羞辱挤压,一般会奋起直追(科技界、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被挤压到没有进步机会时,才可能会奋起反击直至愿意改变班级的某些细部局部规则(如亚投行就是一次反击),甚至愿意联手后排同学一起改变规则(如东海、南海维权)。
二、“教室里的排位”可解释今天的中国为何饱受“国际舆论”指责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相当于差生变优等生,从后排到前排,一部分中国人自己会飘飘忽忽的(紧张、高兴、得意、走路说话不一样了,客观上存在要求老师和同学另眼看待的需要)。
班级里的差生有一部分会祝福(非洲部分国家、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等弱小时的好伙伴),但在班级里由于与班级规范制约的班级氛围不合,这部分声音的影响力微弱。
俄罗斯处于好学生落伍,既对中国进步却遭西方排挤压制的境遇同情(反思自己选择西方的学习方法――政治治理方式的选择不当而溃败,仍然被西方打压),也作为昔日老大哥被小兄弟超越同时怀有羡慕心和戒惧心,一定时候会与中国肩并肩抵御美国碾压,有些方面也会选择平衡中国在欧亚大陆和全球的影响力。
班级里原来排位与中国同学差不多、现在进步不够好的一部分会酸楚和企盼也能吸引班级眼球(印度、越南),这部分虽然有声响但也不是班级规范主流,影响也不大。
班级里原来前几排的会羡慕嫉妒恨(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这部分符合班级规范,成为流言蜚语主流合唱团主角团员,但由于自身排位往下掉,所以声音大,影响不大。
原来第一排的并曾经欺负过中国的学生会紧张(美国、日本),极力阻扰中国排位往前走,使出各种招数,包括诽谤中国“(经济能力)学习成绩造假”、“(科技水平)学习成绩含金量低”、“(政治方式)学生身份可疑”、“(国防力量)学习动机危险”、“(国家制度、民族文化、中国人性格特征)学习可持续能力不足”等。背后诽谤不灵(圈子内部会议),就当面指责(国际会议、媒体);指责再不灵就封锁学习资料(科技);封锁再不灵就校园内外约架(岛链遏制、新月形包围圈、海空一体战、南海巡航等)。
中国在发展而不是不发展或离经叛道的发展,却饱受“国际舆论”批评,全拜中国的班级排位变动所赐。
三、“教室里的排位”可解释中国遭遇的国际压力从何而来
原本班级里可有可无的角色忽然走到讲坛前上台表演,这本身的戏剧性对班级就具有冲击力,在一个班风并不纯正(欧化世界的欧洲和独大的美国搞同盟拉帮结伙、资源垄断、不公平竞争、嫉妒盛行、打压新人和不帮扶弱者)的环境里,新晋成绩优先的学生会受到歧视性待遇,毫不奇怪。
班级里原来前排位居已久的学生(美国),恐惧被竞争淘汰到下位,带头向新人发起找茬、挑衅、压制,班主任和校方不作为或被操控无力作为(联合国和相关国际机构),这种班级运转方式也与“街角社会”运作方式如出一辙、司空见惯。
作为学习成绩优秀的新人(中国),原本一心往前追,猛然来到前排,的确不习惯那个环境里的说话方式、走路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穿着方式,这种情况下,中国忽然受到各种指责直至无端指责就在所难免。所有的差生进前排和所有初来乍到的插班生都有相同遭遇。这个局面可以解释近年来中国与他国关系因为自身经济体量加大、班级分量加重遭遇他国集体性(尤其是西方政府和媒体)非难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即便在西方内部,同一种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甚至是军事同盟,不同的国家在你追我赶的国际竞争中也多少遇到过“班级新人”的进步尴尬和班级老人的种种羡慕嫉妒恨,如后起的咄咄逼人的英国对于垄断海洋的西班牙;后起的粗鲁山姆大叔美国对于昔日优雅的西欧大国等等。中国没有必要对班级环境不鼓励自己的进步反而集体性压制就自乱阵脚、张皇失措,没有必要摇摆迟疑、裹足不前,做好自己、坚持下去就对了。
其实不止是班级游戏规则,以人类学视角观察,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关系如此,大家族中同宗不同房的关系如此,村庄里的邻里之间如此,车间班组或公司部门之间如此,学校班级(班风不纯正的)的内部当然亦如此。帮会内部如此,国际关系当然也如此。在社会学经典环境或语境中,组织内部任何位置排序的变化都会带来资源、利益的重新分配,只不过不同关系内部的资源和利益不尽相同、由此引发的关系走向和交换方式存在差异而已。
对此,中国人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自暴自弃。我们需要的只是在别人抱怨、批评、指责我们以及和我们交恶时,能够判断别人批评我们的真实动机和原因是什么,这样我们才会明白我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需要的合适对策。
四、“教室里的排位”决定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对策
当然,进步的差生可以适当反击,教训各类不识大体的坏孩子,也可以联合一些同学抱团取暖。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则值得深思熟虑。有时候一时兴起,反击的对象倒可能是日后长期需要的战略伙伴,所以打得不能太狠,尤其不能有斩草除根的冲动;有时候短期需要依靠的战友可能是战略上终将对决的对手,也最容易在关键时刻被背后捅刀。我们中国人已经熟悉现代地缘政治带来的战略格局走向,也渐渐理解海洋思维带来的战略关系博弈新方式,当然,关于能源、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也可能会带来国际竞争格局革命性的变化,如此等等。这既要判断当下利益利害,趋利避害――这是为什么在纷争的战国时代,我们先人在洞悉人性后提出远交近攻的理由;也要判断国家间长期关系的可能性――这是为什么现代国际社会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普遍由国家利益至上、趋利避害原则主导又同时辅以“秩序规则”认同的理由,至少我们要在洞悉人性普遍性基础上,还要理解现代国际通行规则,甚至有时还要洞悉一国国民性,有的国家心智成熟,理性至上,有的国家受独特的传统文化影响,感性优先。
无论交什么朋友和外交上采取什么教训方式,有一个前提是不能忘记的:在现行的现代国际格局中,中国因为学习成绩优先而胜出,无论什么人是否舒服、高兴,中国的确是在这个格局下一跃而起的国家,未来几十年中国还需要以最小成本、最低风险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利用现有国际格局(感性上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则最可能安全、简便地成为一飞冲天的国家。
因此,中国因为学习成绩排位靠前而引发某些抵触,我们可以反击,但前提是,需要维系班级规范没有因为你大闹天宫而改变(可以因为你而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改变)。这样可以保证中国自己的班级排位(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不落后,进步步伐不受形形色色的班级恶少阻挡。毕竟,现行的班级规范(国际格局)不仅曾经让我们中国争得有利发展的环境,同时,这个班级规范也承载了多数同学(国家)实现自己本国愿景的期望,是他们辛勤努力和捍卫劳动成果的基本条件。否则,不但中国所有之前的努力包括现在的反击都没有了意义,多数同学(国家)学习的基本环境也会受影响,班级同学的情绪可能集体性转向。所以,在遭遇班级环境(国际环境)不公待遇时,一时的忍气吞声可能并不影响你的存在和进步趋势,影响的是当下国际尤其是国内收益率和日后国家崛起的成本,但鲁莽肯定就中了各类压制你、反对你和捧你的人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