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学团队专题报道(三)在希望的田野上撒播希望――记社会学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15-07-20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题记: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在梦中播下再多种子,也得不到一丝丰收的喜讯;在田野上哪怕只播下一粒种子,也会有收获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与热切追求,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三亚这个被称为天涯海角的浪漫之都,三亚学院人发现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省级教学团队教学有方法
  
省级教学团队践行“魁阁”精神 扎根海南 教书育人 潜心研究
  社会学教学团队是海南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创始人沈关宝教授为我国恢复社会学学科后博士学位的首位获得者,八十年代师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从事乡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研究;团队人员构成有博士、海归,既有教学、研究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也有如陈飞强、耿童、李静静这样的青年才俊。
 
  根据人员的组成结构,教学团队在保证专业研究发展质量的同时,尽力向社会学基础课倾斜。就《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学来说,他们根据学习对象进行分类授课,抓教学质量,重视将深奥的专业知识形象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详实的案例、新颖的视频来形象地讲解理论知识;同时,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耿童老师喜欢用电视剧剧情来导入课程,通过人物角色来剖析社会学现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
 
  留学英国的李鸥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与学生展开知识思辩,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新颖独特的课堂内容,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丰硕成果来自扎实的“田野调研”
 
学校给予《<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一文8万元科研奖励
  2014年1月,沈关宝教授写作的《<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一文在《社会学研究》第169期发表,学校给予该文章8万元的科研奖励。
 
  据沈关宝教授介绍,该文构思与写作长达8年之久,是沈关宝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费孝通先生指导下随他从事乡村工业化及小城镇研究的经历和想法,概观了费先生小城镇研究的思想和学术脉络。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回顾总结费孝通先生的中国小城镇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沈教授潜心学术、长期耕耘、不懈努力的研究态度影响着社会学团队成员,团队深刻践行费孝通先生的“魁阁”精神,扎根海南社会,开展各种社会调查,承担有关海南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将课堂开进海南的社区、街道和乡村。日前,《情感人类学研究》、《南部海疆岛屿渔民社会的转型发展文化比较研究》两个项目获准国家级基金立项支持。
 
学生积极参与“田野”调查  拓展视野 提升能力
  教师的研究之风也感染着阳光学子,团队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完成了《三亚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海坡村社会调查》、《保亭县新农村建设》、《田独三村》、《崖州新城》等课题调查,展开了“美丽行动”系列活动,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实践能力。
 
  党委书记、校长陆丹指出,三亚学院崇尚学术文化,尊重科学、理性,崇尚学问、学术,敬重学者、学人、学生。在这里,面对学术,教师真实而客观,谦逊而诚实;组织积极作为,并一直致力于创建更合理、更顺畅的科研机制,搭建更有效、更宽阔的科研平台,给予学术更多的投入和保障,给予学术成果更大的嘉奖和激励。相信社会学团队在这片肥沃的“田野”中,会耕种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延伸阅读:
 
《教学团队专题报道(一)教学风起于青萍之末——中文应用写作教学团队速写》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5/0330/2531.html

《教学团队专题报道(二)经济学教学团队化高深理论为生活哲学》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5/0423/2576.html

《教学团队专题报道(三)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http://www.sanyau.edu.cn/plus/view.php?aid=2799
 
(文/图:人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  钮柳 周映薇 白敏)
(编辑:袁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