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书山馆报告厅召开
6月26日上午,我校在书山馆报告厅召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党委书记、校长陆丹作题为《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 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的学校工作报告。141名代表与会,民主审议、协商探讨学校发展若干个重要议题,大会表决通过了学校工作报告。
受学校校务委员会委托,党委书记、校长陆丹作工作汇报,陆丹以提纲挈领的带入式发言,启发干部转变会务角色,变被动听会为主动认读,根据工作实际,分解、领悟学校工作报告的题中要义。报告首先对2014——2015学年主要工作进行回顾,本学年学校继续以评建工作为中心,加强依法治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着力通过改进教学环节的薄弱部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协同体目标与机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校企校政协同体。学校评建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办学条件改善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报告称,学校以“三严三实”为标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持续推进,坚持活动期间建立的工作机制,检查形成的工作作风,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师生满意为出发点和工作标准,力戒回避推诿,务实听取和回应群众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今年5月开始,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学校党委启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按照中央“三严三实”要求,形成学校良好政治生态。
工作报告提出2015——2016学年总体工作思路与目标。学校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竞争力、师生满意度为目标,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科学设计推进与评价学校各功能、各系统。围绕目标开展相关工作的定位、机制、举措、能力和绩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党委书记、校长陆丹作工作报告
陆丹表示,十年栉风沐雨,教师们带着一心一意办好大学的理想而来,选择坚守、奉献在三亚学院,在艰苦创业中辛劳付出、献智献力、无怨无悔,成为阳光事业推进的同行者。“我代表学校,向你们道上真诚的感谢。相信工作有时,但我们崇高的事业无限” 。
陆丹说,三亚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凝聚了我们三亚学院人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探索付出的智慧和辛劳,凝聚了过去一年各位代表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真诚努力。十年艰辛进程、今朝卓越启航。“让我们勿忘使命,坚守信念,保持情怀;围绕党和政府放心的大学、社会尊敬的大学,企事业欢迎的大学,师生喜欢的大学目标,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三亚大学梦而不懈奋斗”。

分团讨论
听取报告后,大会进入分团讨论阶段。百余名代表分五组,围绕学校学年工作报告,结合工作实际,就广大教职工最关心的命题进行热烈讨论,提出针对性意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研讨后,代表认为学校工作报告主题明确,内容详实,数据清晰,目标科学、符合实际,全体表决一致同意通过。分组讨论环节各代表团团长还通报了工会经费使用情况。

校领导沈建勇致闭幕词
校领导沈建勇做闭幕辞。他指出本次教代会安排紧凑、内容重要、内涵丰富、效果显著;全体代表作为学校与广大教职工的沟通桥梁,一方面传达教职工心声,为学校科学建设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参与民主协商,将学校科学决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教职工。代表们提出的宝贵意见集中反映了教职工对我校建设的殷切期盼,对改革发展有建设性;学校将认真对待,抢抓历史机遇,以师生为本,直面发展现实,提升办学竞争力。

校领导贾朋社主持教代会
数读2014-2015学年学校主要工作
我校教学成果显著,2个新办本科专业通过教育厅评估,共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4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获得海南省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出版教改论文集5册,出版大学管理报告1册。
学校毕业生学位授予率达到94.63%,毕业率达到97.27%,就业签约率达到97%;综合就业成绩入围年度全国高校50强。
学生重视多途径社会实践,广泛参与社会服务,本学年学校共15000人次参与社会服务。其中,学校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社团获得“2014年度海洋人物”荣誉称号,学校鸣鹰支教队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201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优秀组织奖”等。
2015年学校科研立项持续增长,又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本学年共获得各类科研立项项目104项。
学校持续推进“百名博士攻读计划”,推荐中青年干部外出培训、出国游学、学习考察60余人次。
2015-2016学年工作思路与目标
1.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满意度目标,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调动、挖掘社会资源和内部潜力,大力推动协同体工作新目标、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服务社会综合能力。
3. 累积学术底蕴,提高学术品质,浓郁学术氛围,不断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4.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围绕“成长同衢”目标,加强对人才动态管理和服务,激发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5. 巩固学风建设初步成果,大力提高学风建设水平。
6.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7. 做好校园基建、资产管理等工作。
8. 加强校园安全稳定与后勤保障工作。
9. 学校教学、科研、学工、国际合作、协同、党建等各项重点工作目标。
(文:袁欣)
(图:印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