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匆匆,落笔峰下的三亚学院将迎来办学十周年华诞。
十年激情创业,十年不懈进取。这其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到学校的阳光教育事业中,见证学校的变迁,与学校一同成长。现在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三亚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近期三亚学院官网校庆板块推出十年回忆录专题,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三亚学院这十年。
黄智仁,男,2012年进入我校管理学院就读于不动产管理专业。
来到三亚,开始我的大学

俯瞰书行楼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是在那年暑假一个睡意朦胧的早晨接到录取电话的,嗯,很早,六点钟,我只记得自己在睡意迷蒙中嗯了一声,直等到日照三竿时起床才反映且兴奋了起来,考上大学了!就这样,我来到了三亚学院,一座“我们就在大海边”的大学。
同所有读大学的同学一样,我是怀揣着梦想来的。一张白纸加一份纯粹。
而从象牙塔般的高中转到大学生活没几天,我才真正领略到铁娘子那句经典的名言“不可能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在进入大学以前,我的观念是:一件事情如果会失败,就没必要做它,因为浪费时间。但我逐渐发现真实的情况是:一件事情只分做和不做两种情况,不做,什么都没有,做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宝贵的经验。我同大多数大一新生对于自己新生活的规划是一样的,学生会和班委。可能是受了之前在初高中的影响吧,大家都去选班长,我也就尝试了一把,但这是一次很不成功的尝试,站上台就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了,腿也发抖,脑子一片空白,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说了什么我现在自己都忘了,竞选班长失败,当上了学习委员。这次不成功的竞选给了我一个很宝贵的认知,克服与人沟通和当众演讲的心理障碍的能力很重要,之后我自己不断地找机会练习,这一困境才得到改善。
进入学生会比较顺利,但第一次开会,就让其他同事“认识”了我一下。因为在所有人都用纸质的笔记本做会议记录的时候,我把会议内容记在了手机里。这种看上去别人埋头奋笔疾书而我在“玩手机”的举动,引得学生会的部长勃然大怒,狠狠批评了我一顿。我心里很委屈,虽然不服气的去买了纸质笔记本,但依然认为未来会步入电子化的社会,纸质的东西会被淘汰。用了一段时间纸质笔记本之后,我发现实体本子在使用体验上确实有更便捷的地方。这件事情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改变了我对事物的两个认知。1、电子化、数据化的东西是生活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之前的东西,二者是互补的,不是对立关系,延伸一点,这也是网络销售与线下传统实体店的关系。2、任何事情存在就有其道理,主管臆断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这件事之后我也学会选择先体验,再发表看法。
这两件几乎是任何大学新生入校都会经历的事,让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想得到更多的机会,也想看更大的世界,而在这个学校里,机会那么多。
在创业大赛中学习

海南省创业培训大赛
进入大学两个月后,我看到了一份海南省举办创业大赛的文件。读大学之前我卖过净水器,跃跃欲试的就想去看看。但是想想自己刚跨进大学门,没什么经验,所以就抱着一份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报名之后发现要交一份创业策划,而我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创业策划怎么写。我厚着脸皮去找一些不认识的老师帮忙,让我惊喜的是没有老师因为我是个大一的新生就轻视我,反而是利用工作之余和我一起讨论方案,从各种角度给了我很多指导,从来不嫌我冒昧莽撞。就这样我带着自己的想法,参考别人的格式一点点摸索。我卖过的那家净水器的董事长还派出了公司负责琼、粤两省的经理协助我比赛,并提供了样品。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不停修改,一直写了半个月。到截止日期当天,我才交稿,当我把整整八十页打印整齐的策划案交到学校团委时,团委的老师震惊了——我的创业策划放在桌子上,是其余五个团队的策划书叠在一起的高度,并且我是所有参赛者中唯一一个大一年级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顺利的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进入了前一百强,并且拿到了网络投票第一名。在此期间,也交了很多挚友。九月入学,到十二月份,我就可以在百度新闻用自己的名字搜到自己,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意外的香港之行

香港理工大学
之后的事情就更加有戏剧性了,一位跟我同时参加比赛的学长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学校有一个去香港理工大学的暑期项目,我就试着报了名,然后竟然选拔通过了!这件事是我原来从来不敢想象的。在高中的时候想着自己努力一点,考二本就好了,一本没去想,不想再复读一年。至于能去其他更好的大学体验,那是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进入三亚学院后,说实话一开始不是不沮丧的,三亚这个地方,虽然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但是文化交流远没有大城市来的便捷丰富,但是事实证明了这所新兴学校开放的办学思想确实会给学生们带来无数的机会,只要你想去争取,所能得到的资源将远远超出你的预期。这件事情把我所有的条条框框都打破了,觉得再没什么不可能的。
去香港的事情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是也没能猜中它的结尾。我所有手续都办好了,飞到深圳,从罗湖口岸通过的时候,办事的海关人员告诉我当地公安局把我的签证办成了旅游签!我一个月的签注失效了,只能到香港一个礼拜。当时瞬间有一种一盆凉水泼在头上,把我打回了原型的感觉。伤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我很快静了下来,把自己想要的罗列在一张纸上,并且尽可能地实施掉。于是我在短短一个周之内把香港理工大学的金融类课程听完,又把香港几个博物馆和艺术馆逛了个遍,还抽了一整天去了香港金融中心,这件事就这样告一段落。
校园里的创业实践
回到三亚已经是大二了,有一天听说学校有创业培训的课程,但当时名额很少,一个学院只有几个名额,去的都是精英。我打听了上课时间,又主动跑去蹭课,就这样又结交了一批好朋友。幸运的是到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培训老师说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考试,我这个坚持不懈的蹭课分子也打动老师获得了考试资格,参加考试后我成功拿到了大学第一张感觉比较拿得出手的证《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发证单位是国际劳工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这样在大学兜兜转转过了一半时间以后,有一天觉得自己也积累不少东西了,想知道自己积累的和实际的差距有多大。当时也是微信公众平台刚刚兴起没多久,心里想着错过了淘宝,微信总不能错过了吧,当时很多人送外卖,又有个上培训班的同学来找我一起卖水果,我觉得好玩,最终,我们拉上了另一个同学,把水果和微信平台做了一个结合,名字是我取的“有家果铺”,我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试验,也成了三亚学院第一个用平台在学校卖水果的人。
有家果铺做为一个练手的试验平台,给了我们三个创始人各不一样的感受,之后一个去做了淘宝,一个到俄罗斯留学,我们把平台和有家果铺的微信平台和文字图样免费借给了飞扬音乐吧的水果店用,使得我还可以继续研究微信平台和水果店的经营,同时也让我交到了一些朋友。之间的经营问题就不赘述了,发生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我未来的创业梦想打下了基础。
我在台南应用科技大学

台湾应用科技大学校园一角
学校频频开展对外交流,校际合作一个接一个,刚刚收拾完水果摊子的我,又得到了一个来台湾做交换生的机会。
我被交换到了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这所成立于1964年的大学带给我很多惊喜和思考。他有很多和大陆学校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选修可以跨专业选跟本专业选毫不相关的课程,并且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完成一定任务还有钱可以奖励。
老师也不一样。大陆的学校老师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出来就当老师了,而台湾更多老师是社会中的企业家或者从业人员。给我上基金管理的老师就在台湾卖了20年基金,现在还在工作,每周抽一个下午来教书,教面包制作的老师是世界面包大赛评委,教创业管理的老师是台南著名景区水晶教堂的老板。他们上课很生动,拿来教学生的都是自己多年经验的积累,也能跟时下热点紧密贴合,所以学生也很爱听他们的课。课后我去问过很多老师,他们明明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到大学教书?得到的答案虽然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想回馈这个社会。
我常常会想,是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底蕴造就了这些老师这样的思想呢?一所大学需要多少年才能积淀成这个样子?三亚学院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快,而且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在飞速的学习很多先进的经验。一个能积极的不断向外学习的大学和一个不断发育的社会互相作用,应该能更高效的催生出全新的模式和成果。也许不久的未来,我们也能像台湾这些高校一样,遍请业内行家执教,给我们学生不仅仅创建出无数机会,还有无数贯通行业的“师”“友”资源,让我们这些学生的职业之路更宽更顺,也让学校未来发展的更美更好。
此刻,我仍在台湾学习,十年校庆之际无法回来,在另一岛上遥遥祝您生日快乐,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加油!
(文:黄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