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在书山馆报告厅举行题为《转型与发展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改革与实践》讲座
6月10日上午,我校在书山馆报告厅举行题为《转型与发展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改革与实践》讲座,教育部评估专家、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以合肥学院教改为例,全面系统介绍了德国高等教育及应用科学大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举措,为三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真知灼见,启发教师深入思考新办本科高校深化改革的热点问题,与广大干部交流适合三亚学院发展实际的创新型可行路径。校领导车怡、贾朋社,全体中层干部,各学院、各机关单位办公室人员、辅导教师参加了讲座。
蔡敬民表示,转型发展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三亚学院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三亚,国家正全力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为三亚学院改革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加之灵活的办学机制为改革提供制度优势,学校还不断广泛汲取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发展模式并本土化,三亚学院特色办学大有可为空间。三亚学院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坚持,相信学校学生走上社会之时,会更有认可感和认同感。

教育部评估专家、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与教师共话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
讲座中,蔡敬民教授从合肥学院发展历史沿革、德国高等教育分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特点、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深化改革、中德产学研平台建设合作育人、中德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等九大方面展开,就fachhochschule的翻译误区,“应用技术”和“应用科学”区别,“综合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的不同,“地方性、国际化、应用型”的外延进行重点解释,开拓了教师视野。
大学能不能快速发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应用型本科是否可以办成一流大学?是否重复公办老牌高校的发展道路?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扑面而来,不仅是合肥学院教学改革的自问,也强烈拷问着三亚学院的教师,催促教师直面这所大学的未来之路。
与会者王先华教授表示深受启发,要结合自身工作,为三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三亚学院人愿上下求索,与大学共生息,用坚韧的办学态度,创造三亚学院又一个十年辉煌。
附:
蔡敬民——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2002年获德国耶拿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欧盟亚洲链项目《可持续资源管理技术和学科建设》课题组中国负责人,主持完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13项,在研科研和教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德国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科研和教学项目15项。先后获得陈香梅教育奖、安徽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合肥第四批、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十届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文:袁欣)
(图:印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