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匆匆,落笔峰下的三亚学院将迎来办学十周年华诞。
十年激情创业,十年不懈进取。这其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到学校的阳光教育事业中,见证学校的变迁,与学校一同成长。现在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三亚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近期三亚学院官网校庆板块推出十年回忆录专题,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三亚学院这十年。
高雪,女,2005年进入我校人文学院就读汉语言公关与文秘专业。
青春怀旧大行其道的这几年,每有空闲都会钻进影院看部时下流行的校园电影。到不是电影有多好看,而是想在别人的青春中找找自己的影子。站在不再青春的年纪回首,矫情地叫做青春的那几年怕是遗落在那个北纬18°、东经108°,不曾下雪的地方。
2005-2006

北区宿舍楼
暴晒的日头、坑洼不平的小路、欲哭无泪的我。初入学校的一幕依然鲜活,站在空地上,仿佛进入孤岛般无助。身边嘈杂的车辆、奔忙的运土车、扬起的尘土能让人呼吸困难,阳光刺目却依旧挡不住内心的寒凉。可这竟不是最可怕的,接踵而来的大台风毫无预警,不请自来。躲在四人居的宿舍,没水没电,还要防备随时侵袭的大雨,勉强充饥的桶面都不知是该干吃还是用冷水冲泡,唯一能尝出些美味的只剩利乐包装的牛奶。19岁的我,面对没有阳光的天空和陌生的舍友,泪水止不住的流。
幸而不快同台风的持久力一样并不持久。雨过天晴后,所有人都像关不住的蚱蜢,迫不及待的想要外出。那时大名鼎鼎的7路车尚未开通,这盼望着的大一第一次的出游竟像是小学生春游般,被学校组织成了集体活动。一班三十来人,虽不算浩浩荡荡,但一扫阴霾的欢快心情是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唱歌说笑简直热闹得紧。逛街时恨不得把整个超市都买下,最后还因水果的物价和黎族大妈大吵一通,现在想想不觉好笑。
当一切步入正轨后,吃睡均好。可突然没有了早晚自习的束缚竟觉得浑身不自在,这种被称之为高中后遗症的“毛病”还被我默默坚持了许久。那个年纪,一个人塞着耳机独自上早晚自习,学习都已经不是目的,追求的就是浪漫的感觉。在大开的脑洞里,一袭白裙的我,一个人的早餐、一个人的晚饭,灰姑娘的命格,简直了,差只差个霸道总裁一见钟情。所幸,这种想太多的有病心理终于被日渐亲密的宿舍情谊击败。毕竟,四个女生凑到一起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在那个牛仔还不叫丹宁,松糕鞋尚不算潮品的年代,作为三亚市第一所本科大学的第一届学生,我们似乎有相当多参与文化生活的机会。入学不久学校就组织大家参加《艺术人生》关于百年电影的专题录制,充当观众外加粉丝。那时的《艺术人生》还很火,去了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明星:朱军很黑很大牌;李冰冰女士粉底很厚,还和任泉先生拉着手;陆川先生其貌不扬,却很给面子地签了个名;倒是梅婷女士美得让人很意外。
可惜,多么花枝招展的课外生活都敌不过四级和考试周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自动转换学习机器模式:起早贪黑狂背书;宿舍四人相互督促;各自总结的知识点在班里传阅,互通有无。狂风暴雨中都不曾培养出的革命情谊终于在考试前姗姗而来,大家集体复习的场景每每忆及都要低头一笑,那或许是大一时最可爱的画面。
2006-2007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二更像是瓶颈期,没有大一时的爱恨恢恢,也没有大四时的依依不舍,于我,大二的生活主题似乎就是:减肥和电视。
20岁,对形体美多了一份中毒似的执着,小腿肌肉多、大腿脂肪多、肚子肥肉多……于是,减肥便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整整一年,与舍友闺蜜们一起开始忍饥挨饿的生活。饭不够水果凑,水果简直是减肥期的一根救命稻草。那时,学校还没有如今这么多超市,水果也远未达到供求平衡,每周都要跑去旺豪买够一周吃的水果,无手可提才肯罢休。除了水果外出必买便是布满骨瘦嶙峋模特的杂志,什么《vogue》、《elle》、《cosmopolitan》统统不放过,回到宿舍后,还要把火柴棒们小心翼翼剪下来,贴满书桌床头,视若神明一般地敬仰着。

操场
白天虐待了胃,晚上自然不肯放过腿。操场小跑、楼道跳绳、爬楼梯,恨不能把学校一切硬件设备全用上,为了减肥已经疯魔,基本上看到楼梯就想爬、看到小路就想跑、看到单杠就想跳上去抻会儿。曾对运动相当不感冒的我,对出汗的迷恋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说习惯要养成,古人诚不欺我。
白天菊宝陪饿,晚上小婧陪跑,远离家乡的辛酸和寂寞就这么悄悄溜走。离家千里有人陪的幸运当时是感觉不到的,要等过去好久好久,久到心疼无人诉说时,才体会到身边人的一句“亲爱的,有我呢。”多暖心。
减肥之外的课余生活就是看电视,老掉牙的娱乐活动,也能看出激情。当时,学校网速不快,宿舍里的电视只有4个频道:央一、央二、旅游卫视以及芒果、凤凰的不定时转换。资源虽然有限,却能发挥极致。午间十二点央二《全球资讯榜》、一点半央一《意难忘》、下午六点凤凰《娱乐大风暴》、七点央一《新闻联播》、午夜场央一《神探狄仁杰》、周末央二《梦想中国》,碰到电视心情好的时候,还能蹭着旅游卫视看个选美什么的。《全球资讯榜》随着毕业换成了财经连线;倒是《意难忘》直到毕业也坚挺着没能演完。毕业后,再也没关注过这几个节目,然而它们却记录着我无知无畏的青春。
这一年考试运挺好,顺利通过四级,英语阶段性目标达成。
2007-2008

北校区
大三,暑期返校后的头等大事是:我们要换校区了,从东区搬进北区。碰巧那几天还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真真如逃难般,别提多狼狈了。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不断变大的校园变得更美,坐落在半山腰的宿舍在雨后透着种遗世独立的仙气儿,于是,满腹的牢骚也只能囫囵咽下,人对美总是会过分宽容。搬入新宿舍后,学校很贴心的给每个宿舍发了两个菠萝净化空气,我们却在留着还是吃掉的问题上纠结到菠萝烂掉。
这一年,对这个校园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并多出了一种主人翁似的霸道,常以学长学姐自居,自以为存在感超强。大家也都好像一夜长大,无论是同学情还是师生情都突破了原有那层故作亲密的伪装而变得舒服自然起来。同学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宿舍中,女生们开始在宿舍楼里“流窜”,有时候会聚成一堆趁着夜深人静看恐怖电影,自己把自己吓个痛快。与各位任课老师的交往也多起来,由最初的纯学术交流逐渐变到海侃,更甚者跑去老师的宿舍蹭饭,长幼尊卑分得颇为不清,宿舍一行四人追着古代文学老师讨要了好久的“可爱多”,老师也乐于满足我们这群学生各种蹭吃蹭喝的要求。生活太美好,连食堂的饭菜也变得好吃得不得了,北区女寝旁的食堂二楼带给我过于美好的回忆,以至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那碗三块钱的清补凉,始终没有跌出心中美食排行的前五。 终于,我们还是抛弃了旺豪,专一地接受了明珠电影、购物、吃喝一条龙。然而旺豪北边小巷里的串串香却一直是我的最爱,真是唇齿流香的好吃。奔向更广阔天空的我们,常常找各种名目外出聚会并乐此不疲。呼啦一群去红沙码头吃50元的自助海鲜都超满足;去凡尔赛唱一下午都不觉累;在红旗街吃夜市到很晚,忙着往宿舍跑赶去销假又计划着下一次出行。
然而,最有纪念意义的是全班合力在人文学院的晚会上献演了一出《后现代版白雪公主》。群策群力效果惊人,海子服装设计师上身,一手包办演出服;小胖阿哥高低胖瘦版小矮人体型对比鲜明,喜感十足;小婧“就是,就是”四字台词足成经典;莹莹疯傻萌式公主富有张力又带感……现在想起,戏好坏倒是其次,而每夜辛苦排练时的欢声笑语足以将泛黄的旧时光变得温柔。
2008-2009
老天总有办法让人把亏欠浪费掉的时间还回来。进入大四,写论文、工作实习、准备考研。课程减少了,但同学们却比以前更忙,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让每个人都不敢停下脚步。自习室的位子忽然变得紧张,以至于到最后都不知去自习室是为了看书还是为了抢座。那时的自习室还很简朴,不过是教学楼里的几个教室简单布置而成,可即便是那样,也能赖在里面一天,不知倦乏。有时,实在累得没有精神看书,就跑去对面楼下的杂志社,满眼的美女小鲜肉总能让人把血槽加满,激情满满重归考研大军。准备考研的三个月,几乎每天都在逃课,就连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都申请了延后。幸运的是,院里的各位老师通情达理到让人想哭,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考研笔试前晓丽、桂玲老师发的祝福短信;面试前娜姐为各种手续奔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竟能轻易把心填满。
毕业前的两个月,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分别的愁苦,所以珍惜着在一起的每一分时光。一时间,拌不完的嘴,说不完的话,即使不跑出去疯玩,坐在宿舍床上唠一宿也开心的不得了。舍友掏心掏肺想起初识,谈论以后,多希望时间宽容,在毕业前能静止一会儿。
毕业酒会时,大家都喝得超开心,但最后却又抱头痛哭。心里面有太多的话,可真到嘴边却又停住。看着最熟悉的这群人,连句珍重都难以开口,珍重以后相见何时?酒会后老师和大家席地而坐,在操场上闲聊,男生直接和教师爷们称兄道弟,女生也都叽叽喳喳忘记了矜持。夜空很美,晚风也很舒服,那种酣畅淋漓的放肆再也不曾有过。
不愿说再见的总会再见,不愿接受的分别也比想象中来的快。送闺蜜上车的一瞬间,才体会到什么是还未分别便已想念。四年的时间竟是个过滤器,择出了不愉快的吵闹,剩下的只有记忆中的美好。
离校时,校园还是那么美,如今一别有年,想必一定更美了吧。轻声地说句谢谢,我的三亚学院。偷偷地请它替我保管四年的快乐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等有机会,我会再回来,与旧梦相逢。
(文: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