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砥砺 桃李芬芳
—— 三亚学院建校10周年发展纪实

马来西亚波德申码头,三亚学院王楠同学和国内外友人一起,为正值十年校庆的母校送上了来自异国他乡的美好祝福。应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先生邀请,他和学校老师与翟墨团队一起启航,顺利完成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马来西亚站的航行。
10年前,没人能想到三亚学院的师生能以这样自信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更没人能想到,这所学校能快速地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而今走在三亚学院,环抱古人类文明遗址落笔洞,自然风光与人文古韵完美交融。从创办之初的荒地到如今写意生态的和谐校园,从独立学院到转设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在校生规模突破2万人。匆匆10年,对于一所高校的历史来说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三亚学院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建校10年 实现跨越式发展
翻开校史资料,三亚学院建校10年的发展历程,无疑会在三亚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4年开始筹建,短短9个月“奇迹般”的建设速度,一所 美丽的高等学府就在一片荒地上“诞生”,并于2005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迎来首届新生,三亚学院的横空出世结束了三亚没有本科高等院校的历史。
建校10年,三亚学院在海南省委省政府、三亚市委市政府的倾力呵护下,秉持“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2010年已形成在校生20000人的本科办学规模,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2012至2015年,三亚学院蝉联中国民办大学前5强,被誉为海南高等教育的一张名片。
回忆起刚进学校,2005级法学专业学生李文杰感慨,那时学校后续的建设还未完善,一位“头戴安全帽、鞋子上挂满泥浆,工头模样的人”站在烈日下,不厌其烦地向新生家长描述学校的发展规划,安抚大家安心留下读书。后来他才得知,那个人就是三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陆丹,那道身影也成了他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建校10年,三亚学院致力打造愉快的育人家园、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文化高地、积极的竞合平台、顺畅的成长通衢。通过校园规划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研究,将三亚学院的文化精致于大学的每一处角落,兑现了当初对新生家长的承诺,实现“基础建构式”和“质量建构式”外延和内涵两个跨越发展,成功完成民办大学的“五年出世计划”,昂然迈步“十年卓越进程”。
学校的办学成果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视察吉利集团时听取学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勉励学校要培养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听取了学校与吉利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gm1000计划”研究生的工作,高度肯定校企双导师制、研究课题来源生产实际问题的协同培养方式。
如今的三亚学院,校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建筑总面积51.7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入超13亿元;设有14个教学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59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涉及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紧贴时代发展趋势并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专业设置,助力着一批批阳光学子更加自信地走向社会。
正如2014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反馈会上,专家组综合给予的高度评价:“三亚学院10年本科教育磨砺,路子选得对,走得正;学校已成长为全国民办高校中位次较高的院校之一,整体水平甚至超过了有些新建公办本科院校。”
立足本土 人才培养对接国际旅游岛建设
投身海南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是三亚学院每年毕业季唱响的“主旋律”。
近年来,为了满足建设国际旅游岛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三亚学院加大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开设“亲水运动管理”、“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与服务”等多个新潮专业,受到众多学子的追捧。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朝阳专业,与海南的旅游产业无缝对接,使学校多年来在人才培养上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结合,与市场同频共振,毕业生供不应求。
“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以上,留在海南就业的共有5871人,占三届毕业生总数的四成还要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旅游以及相关行业”,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方艺华向记者拿出了一份优等的就业“成绩单”。大量高素质人才留岛,为改善三亚乃至海南整体的人才结构,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断深入的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三亚学院 “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一系列举措成为三亚学院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探索。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也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奖励。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校10年,三亚学院的学子也越来越融入当地,致力公益,在国际旅游岛上播撒希望的阳光,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三亚学院鸣鹰支教队,连续9年到偏远小学义务支教,为周边贫困小学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传递爱心。2014年底,鸣鹰支教队获得了三亚市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三亚人”提名奖。
三亚学院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社团成立于2009年,如今,近400名阳光学子因蓝丝带结缘,为保护海洋环境而努力奉献,唤起了更多人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树立了“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日前,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社团获评为“2014年度海洋人物”,该奖项旨在表彰为中国海洋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学术研究瞄准区域建设 大学文化福泽地方发展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崇尚学术,是一种态度。10年来,三亚学院积极创建合理的科研机制、搭建有效的科研平台,尊重科学理性,崇尚学问学术,敬重学者、学人、学生,保障学习与学术过程的投入,优待学习和学术成果,制止与惩罚独揽学习与学术行为。
正是在这种自由、体面、和谐、愉悦的学术氛围下,三亚学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两年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
其中,仅2014年,学校就有4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自此学校国家级社科项目突增至7项;3篇学术成果发表于中国顶尖的哲学社会科学权威期刊,学校特给予每篇文章8万元的科研奖励;10项课题获准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资助经费10万元,实现了省级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单次获批数量的新突破,极大地振奋了学校教师科研热情,增强了科研信心。
合作交流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南海开发
10年间,三亚学院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东风,跨越崛起;10年后,随着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目标具体落实,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省实施海洋战略的前沿阵地,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今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三亚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学生实践等多个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战略发展协同体。
“三亚学院地处海南三亚,是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一份子,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培育海洋研究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陆丹如是说。
早在2010年初,三亚学院就成立了“海洋研究所”,由“中国深潜之父”海洋专家朱继懋教授领军,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并承担了省部级和地厅级海洋科研项目10余项,为海南的海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学校当前发展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和南海开发,已在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积极主动作为,架接大学梦与“中国梦”,提升品质,追求卓越。
加强国际化办学 助推国际旅游岛的教育国际化
立足三亚国际化的区域发展优势,三亚学院将眼光瞄准了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多元国际合作。
学校先后举办了中俄教育文化三亚论坛、中德职业教育论坛等多个国际学术论坛。并与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迈阿密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尼亚加拉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展开全面校际合作。
学校邀请了来自美、加、英、俄、日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优秀师资,外国语学院院长,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唐蔚明博士就是其中一位,她学识丰厚,态度儒雅, 作风严谨,多年来志业、敬业、专业、乐业于三亚学院阳光教育事业,成为师生公认的好师友。
2011年,三亚学院初次考察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迈阿密大学,3年的持续交流于2014年“开花结果”。三亚学院与迈阿密大学成功缔结“姐妹学校”。两校开始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管理骨干率先分别赴美体验考察迈阿密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有3名优秀教师赴迈阿密访学。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是三亚学院国际化办学的信念与章法,更是三亚学院以国际化视野深化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大学是三亚学院人的态度,学校办学举措始终以学生为本,一切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目标。国际化办学成果当然也不例外,如今,近千名学生已尝到了国际化办学的甜头,短期游学、一年期交换学习、带薪实习、留学等项目满足了阳光学子的不同需要。
2011级外国语学院学生李佳园于暑假期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3个月赴美暑期实习项目,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她在学习中慢慢摸索,逐步成长,最后获得了each future(从事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专业正规教育机构)颁发的赴美实习“优秀学生”证书。这段实习经历,也让她有更多经验去从容面对到来的毕业季,在工作岗位上向人们展示阳光学子的风采。
十年砥砺,一秩弦歌。当挺拔的木棉树再次绿叶成荫,火红的凤凰花如期开满校园,期待这所年轻的阳光大学,持续立足本土、放眼国际、服务国家、因应社会、创新创业、卓越争先,在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续写新的辉煌。
报道链接:http://115.29.201.98:8091/html/2015-06/09/content_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