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十年回忆录】我们共同走过的十年

发布时间:2015-05-27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    

  时光匆匆,落笔峰下的三亚学院将迎来办学十周年华诞。

  十年激情创业,十年不懈进取。这其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到学校的阳光教育事业中,见证学校的变迁,与学校一同成长。现在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三亚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近期三亚学院官网校庆板块推出十年回忆录专题,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三亚学院这十年。
 我们共同走过的十年


新落成的校图书馆
   尹萍,女,2005年入职三亚学院,现任教务处副处长。

  2015年4月,清晨的空气里有些微微的湿意,我穿过种满椰子树和蕨类植物的万科森林公园,途经人类文化遗址——落笔洞,向三亚学院走去。离上课的时间还早,食堂里人声鼎沸,早餐的香气在空气里发酵;新落成的校图书馆门前,老大爷正专注地修剪着花枝;实验中心里参加竞赛的学生刚刚结束他们通宵的忙碌;白鹭溪旁似乎是播音专业的学生在练发音;渐渐的教学楼里热闹了起来,刚刚坐学校班车抵达的老师们,年轻的学子们,一张张的笑脸,低声的问候,这或许平凡,但这一天却让我觉得特别感动。有一个声音悄悄地说:三亚学院10岁了。

  10年,对于一所高校的历史来说也许真的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所有一起走过的老师、同学、同事们,10年是关于梦想与汗水的珍贵回忆,10年是关于改革与创新的宝贵财富,10年是敢想、敢做、敢当的美丽年华,10年孜孜不倦是青春最大的骄傲。

  2005年4月,三亚学院刚刚拿到“准生证”。面对这样一座没有一所高校的城市,望着这荒芜、偏避的3000亩土地,三亚学院人用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单纯的激情和对梦想的执拗开始了他们的征程。这么多年过去了,2005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却在我心中定格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那举着吊瓶忙碌在工地上的身影,曾被老师们公认为时尚的代名词,现在满是疲惫的面容配上民工的胶底鞋,原来更加令人动容;工地旁年轻漂亮的留洋女教师站在烈日下正向新生家长描述着学校的规划,泥泞染污了她洁白的纱裙,她似乎毫无所决觉,笑容真挚而温暖;脸庞仍显稚气的行政老师为了一个电子邮件、一份传真,一次次穿过泥泞的工地和尘土飞扬的土路到工程总指挥部借用电脑、网络和传真机;环境的艰辛不能抹煞老师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自发成立了瑜伽队、交谊舞队、合唱队……他们写诗、歌唱、跳舞……他们积极、乐观、勇往直前。这些经历锻造并凝结了三亚学院人崇尚奋斗、拒绝平庸、团结无畏、敢打硬仗的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奠定了三亚学院人敬业、乐业、志业、爱业的校园文化基础。


椰影婆娑间教学楼拔地而起
   当特有的热带植物遍布校园,椰影婆娑间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三亚学院人走过了最初的艰辛创业。当专业群架构基本形成,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各项教学设施基本完善的时候,学校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这时的三亚学院人没有自满、没有停滞,内涵建设成为后创业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突破和发展成为最迫切的需求,他们又一次踏上了“十年卓越”的征程。为帮助和促进教师成长,他们细化教师培训,开展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法研讨、交流活动,重新建构发展性、过程性教师评价体系,建立“课程导向”的基层教学团队。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他们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投入,与业界进行人才培养深度合作,引入行业人才培养标准,打造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师徒制”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他们引入moocs教学理念,倡导“个性化学习”,试点“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广小班教学,鼓励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创新,开展课程考核模式综合改革,推广课程论文。种种专注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政策与措施,打造了优秀的育人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几年时间里,他们通过了学校的独立转设、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了《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三亚学院被评为中国5星级一流民办大学,在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中首次跃进前三名。

  作为祖国南疆的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10年前的今天三亚学院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东风,快速崛起;10年后的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具体政策落实,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国家”南海政策”的前沿阵地,区域优势明显,在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不断深化改革,寻求突破的大格局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三亚学院人,必将延续传统,乘势而上,寻找改革新机遇,打开发展新格局。
 
(文:尹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