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素来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先后制定了各种培养方案和措施,其中包括和国外大学开展合作,互派教师交流学习,走出国门学习国外优秀大学的先进管理,进一步加速民办高校的国际化办学。
本网曾开辟《东行漫记》专题,刊发了首位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归来的艺术学院院长陈博的访美笔记,后又刊发第二季系列文章,我校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宏海博士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学手记。近期,我校人事处副处长傅萍被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回国后,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此行的收获与感触。从今日起,本网将以专题形式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翻转课堂”引发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师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
在新加坡访学中,上课第一天,走进教室,惊奇发现教室的格局跟在中国大学的教室不一样。很多传统的教室已经改成智能式教室,课桌呈五边形,五人围坐在一起,主要考虑方便探讨问题。除正面的大屏幕和白板外,教室两侧墙壁分别配备两台液晶显示器和两块白板,主要考虑方便学生观看和书写自己的观点。桌面可以滑动,翻开滑动盖子,发现下方配有足够的电源插座供学生使用,通过无线wifi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和老师实现教学互动。老师讲课过程中展现的ppt内容特别多,但是讲课内容并不多。下课之前10分钟,老师会提前给下次课内容布置一个问题项目作业。为了考虑公平和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老师会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课后同学们通过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并要求在下次上课之前每组选代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在白板上给大家呈现和讲解作业项目完成情况。老师根据同学们遇到的疑问和难点,按照本次课的授课内容逻辑逐一展开讲课。另外,在上课期间,老师每讲一个问题都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回答。刚开始会觉得讲得不尽如人意,后来经过几个环节后,回过头反思,感到了教学方法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学习效果。学生讨论激烈,参与积极,发言踊跃,讨论问题透彻,学习内容记忆和理解深刻。
经老师介绍,这种教学方法为“翻转课堂”。 老师进一步解释:这种授课方式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让枯燥的课题变得更加趣味化,学生也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学习课本知识,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和效率。我听了后,感触很深。我感觉老师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古代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的用语习惯上多采用单字来表达意象。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查阅《广雅》和《说文》中对“学”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通过脑力劳动活动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行为和能力。反思当今国民教育的范式,“学习”似乎已经固化为“一个”动词或名词,亦即从书本中或课堂上接受知识的“活动”。这种认识在社会甚至在学校都很普遍。在各个教育阶段重视“学”而忽视“习”的过程,出现了“死读书”的现象,学而不用,学而无用,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原本规律。
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现代科技发展产生的衍生品所形成的“吸引力”正在与教师争夺学生的“注意力”。未来“学习力”的大小取决于如何借助各种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大学生,他们面对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科技产品所提供的劳动效率在成倍的提高。信息与科技的结合造就了大数据时代。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了,也不仅仅是“传道”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指导学生在庞杂的信息海洋里如何筛选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以及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获取更多的“真理”。 学校最近根据台湾高等教育考察团的综合考察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本学期需要整改的工作清单,期中有一项就是试点几个学院,将某些专业课程大班改小班上课,目的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互动教学方式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想这种教学理念是相通的。
(文图来源: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