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匆匆,落笔峰下的三亚学院将迎来办学十周年华诞。
十年激情创业,十年不懈进取。这其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到学校的阳光教育事业中,见证学校的变迁,与学校一同成长。现在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三亚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近期三亚学院官网校庆板块推出十年回忆录专题,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三亚学院这十年。
在规划与改变中享受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07级学生杨清铄
杨清铄,男,2007年进入我校财经学院就读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年毕业后在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其实不想用这么“土”的表达作为我这篇回忆录的开始,但时间过的真的挺快的。转眼间从三亚学院毕业已经有4年了。当年的兄弟姐妹们如今早已身处四方,偶尔组织聚会的话题也从八卦流言转到家长里短,从胡吃海喝变为柴米油盐。但是每当聊到母校,只言片语间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历历在目的情怀。
我叫杨清铄,是三亚学院国贸0704班的一员。毕业之后去美国读了硕士,回国以后从事管理咨询的工作。因为工作性质属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偶尔倍感压力与疲惫。于是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熬夜加班之后倒半杯红酒,坐在沙发上像过电影一样回忆着当年在母校的点滴。爱情、友谊、青春、梦想,这些美好而奢侈的记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2007年8月31日,我带着对大学生活的规划与憧憬来到三亚学院。从小就有想到美国去见见世面的愿望,所以当初的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希望在大学毕业的同时也能拿到几份美国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到大二结束的时候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这样在大三的时间里就能踏实地准备托福考试,然后用大四上学期的时间把gmat(美国商学院入学考试)拿下。除了优异的英语成绩,美国的大学同样喜欢有丰富阅历的学生,所以我还计划了要参加班委和团委的选拔活动,积累一些组织活动和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带着这个最初的规划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在军训中表现的并不突出。但我喜欢思考,当时我看部队的管理高效而稳定,就开始琢磨原因,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军队里宣扬的是团队文化吧,我也把这个想法在后来竞选班委中提了出来。
说到竞选,我们班能人辈出,很多人都报了名。因为正班长只有一个,而申请这个岗位的同学很多,辅导老师王进担心落选的其他人才没有机会为班级服务挺可惜的,所以就推出了“选人不选岗”的选举制度。最终按大家选票的多少来选出班委会成员,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意愿来安排合适的岗位。我在班里年龄算小的,再加上社会阅历几乎为零,所以当时很有自知之明地成为唯一一个申请表上填着“竞选副班长”的人。竞选那天我发现大家准备的挺充分的,写了很长的演讲稿。相比之下我就没有这么讲究了,之前我想这样的演讲脱稿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是脱稿就意味着背诵,背诵就会紧张,可能会忘词,忘词之后会更紧张,然后就搞砸了。所以我干脆没准备稿子,只是提前把我的演讲内容做了个构思,先说我为什么想做班委,因为我热心、有服务意识、想把我对团队管理的思考运用到实际当中;又说我为什么能做班委,因为我有类似的经验;最后重点介绍如果我当选,我准备怎么干。在最后这一部分我提出来班级应该有个家文化,家文化意味着支持、包容与尊重。我们毕竟不是部队,没有那么严明的纪律,一个班60多个人的想法肯定不会统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规划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家,应该为彼此实现梦想创造最优质的条件。我作为班委,主要工作就是为大家服务,在我们大四毕业的时候大家回过头来看,自己这四年过的挺开心,目标也都实现了,那我就成功了。很显然我这段慷慨激昂的“施政思路”打动了同学们,最后收获了57张选票,成功进入到班委会,做了副班长。
大一那年是我“身份”最多的一年,除了班委会和团委的工作,我还成为了支教队的队长。支教是我众多课外活动中最喜欢的一份工作,相比于我在后来实习中创造的经济利益,支教所创造的社会利益带给我更多的成就感。我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英语,当时不仅仅讲课本上的那些内容,也延伸了一些其他东西在里面。比如有一篇课文提到了可乐,我就会介绍现在市场上主要有哪些牌子的可乐,它们有什么不同,平时会组织哪些活动等等。我觉得对于山区里的孩子来说,课本上的知识只能帮他们学习,而如果能帮他们了解到外面的信息,则可能会对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帮助。
两年的大学生活在忙碌中一晃而过,大二那年我也按计划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暑假的时候我想在大三得寻找一些靠谱的实习机会去开拓一下眼界,所以在几个学长的指导下制作了第一份个人简历,并开始了漫长的实习申请之路。之所以说漫长,是因为当时自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投的全是北上广知名企业的实习项目。现实地说当时我们学校和一线城市的那些名牌大学相比,学术、底蕴和品牌都没有竞争力,所以给我回复的公司非常少,收到面试邀请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幸运的是当时收到了一家银行的电话面试机会,可是一通电话就被人家问傻了,什么“对期货了解多少”、“简单介绍几种金融衍生品”、“wacc怎么算”之类的问题完全听不懂。更受打击的是他们的招聘人员最后和我说“看你简历上写的这么优秀,还以为你们这样的学校也能出人才呢,看来结果是失望了”。她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把我扎的挺疼,我想我费了半天劲,参加了那么多活动,培养了一堆所谓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到头来在企业对实习生真正的需求面前,不过是花拳绣腿,丢自己的人不说,连母校一起让人给鄙视了。
之前的失败让我开始反思,修正我的规划。我想如果把学生也当成一份职业,那么我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呢?是晚会说相声?还是到处做演讲?亦或组织几场看似有用的模拟面试?事实上的我,这个模拟面试的组织者在实战中已经败的“体无完肤”。最后我想作为学生,我的首要工作还是学习,我当时迫切地需要学习那些对我找实习单位有帮助的专业知识。
大学时候的我可谓“血气方刚”,在一个地方吃过亏之后一定是迫切地想再找机会证明自己。大三那年我一边学习投行方面的知识,一边接着投简历找实习,终于又淘到一个机会。汇丰银行中国区总部(在上海)在招实习生,前期工作是协助他们组织环球资本市场研讨会,并负责客户的接待工作;后期需要协助他们做一些国际外汇市场的分析工作。电话面试的时候先问了几个专业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这次我总算没再给母校丢人;随后问我有没有组织活动方面的经验,这个我实在太拿手了,在大一就开始干的事总算可以派上用场,介绍了两个成功案例之后对方很满意,最后我获得了去上海实习的机会。这个经历对于我的留学以及后来在美国的实习申请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大四刚开始的第二个月,我考到了一个还说的过去的gmat分数,至此在英语学习这条路上的四年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眼看就到了美国硕士申请的季节,我想应该还能再做点什么充实一下自己,也顺便提升竞争力,最后干脆就“创业”了。考虑到英语四级考试对于毕业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我找了两个伙伴组建了“三人行英语培训”团队。他们两个分别获得了当时我校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的最高分,基础扎实,所以由他们负责阅读和写作的授课。我作为小机构的创始人,自然挑起了找场地和招生宣传的担子,同时还要负责听力和口语的培训。当时基于自己的经验,把四级考试的培训和实习申请及面试辅导融合在一起进行,最后招到了120名学生(只有财经和管理两个学院),可以说干的还不错。略有遗憾的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所以这次“创业”只做了一期(两个月)就没再继续下去。我们的创业虽然规模不大,也没持久进行,但是从对市场的分析到培训产品的设计,再到对品牌的策划和宣传,一路走来我也摸索出不少心得。这部分故事为我给美国学校提交的文书增色不少。
说到文书,最后录取我的5所美国学校中,有4所申请时使用的文书是差不多的,只有康奈尔大学的申请文书上我在最后面添加了一段文字,大概内容是说“对于一所常青藤大学来说,商科硕士项目存在的成就感不在于给那些本就优秀的并且有着辉煌学术或工作背景的人发一纸文凭,而在于为那些热情、自信、坚毅、具有实干精神的年轻人嫁接一座通往梦想终点站的桥梁,而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所以值得珍惜”。可能是我最后的这个观点打动了康奈尔的招生官,他们给我发了一份录取通知。拿到名校offer的感觉是喜悦的,同学们都知道我申到了康奈尔,但是我最后却没有选择他。

纽约理工学院
毕业之后被问过无数次,为什么没去康奈尔,而是去了曼哈顿一所没那么有名气的大学,好学校不是更有前途么?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决策问题,有前途的好学校价值不在他们的排名,而在于他们的专业课质量和优质的校友资源。我对比过当时所有在手的offer,从课程设置到地理位置,再到学费和实习机会,综合考虑还是纽约理工学院的性价比最高,那所学校位于曼哈顿市中心,整个曼哈顿的商业气氛都是我的资源,这可比康奈尔那一所学校的校友资源有诱惑多了。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对的。事实说明在哪读书都可以获得一份很好的工作,只要沿着符合逻辑的正确方向去努力。
今年是母校建校10周年,从07年入学算起,我们结缘也有8年的时间了。我和母校一起成长着,从三亚到纽约,再到深圳,走的地方越多会发现对母校的思念就越浓烈。三亚有我们太多美妙的回忆,值得一辈子珍惜在心里。昔日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好么?我很想你们!
(文图来源:杨清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