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七)国是三三迈阿密

发布时间:2014-12-09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   自今年6月我校与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迈阿密大学缔结姊妹学校以来,首批学生赴美交流、学术科研合作等项目已陆续开启。两校间本硕连读项目、高年级学生合作毕业设计、网络课程研究开发等系列合作项目也将逐一启动。与此同时,学校还将陆续派送管理干部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进行访学,全方位探究现代大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全新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上的信念与章法,更是以国际化视野深化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首位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归来的艺术学院院长陈博用11个片段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语言、文化、思维等方方面面的碰撞、交流与感触,以剪影的方式逐渐汇聚成了全局性的整体感知。   从10月20日起,新闻网开辟了“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专题,每周连载陈博的这十一篇随笔,以飨读者。 题记   2011年,陆丹校长初次率团考察迈阿密大学,3年的持续交流,于2014年三亚学院与迈阿密大学缔结“姐妹学校”。两校开始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管理骨干的率先分别体验考察迈阿密大学前世今生的方方面面。   来到迈阿密大学,等于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不通,认知外部环境的途径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在与环境产生沟通交集时的碎片化的感受,而逐渐拼贴形成整体认识——这也是我目前能够选择的唯一方式。考虑过先做一些案头功课,通过别人的描述对目的地有些了解。但是如同新生儿一样,完全依靠本能,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诱惑是如此强烈。所以还是选择了直接启程,且行且体验。 目录: 1、体面的年长者2、简单规则3、教室,很好4、只对你说——公共区域的信息播报5、健身与信仰6、擦手纸与烤肉7、国是 三三 迈阿密8、课程设置9、在迈阿密的食堂用餐10、美国是个样子社会11、审美素养
 

国是  三三  迈阿密

    百年历史红墙承载了迈阿密大学精神
 

   “国是之争”是在读余英时先生《朱熹的世界》一书时引起注意的一个词语。那以后才明白,我们常说的治国纲领、民主国家的政治基础、君主制好还是立宪制好等等这些近代的政治概念,在我们的线状书里——几百年前——是用这样一个漂亮的词语给予了指称。国是——国家应该是的样子,我是这样子来理解的。严肃的解释可以称为是治国根基——某种社会形态能够形成的最基础的理念。前几日读沈从文先生的《三三》(选在阿金一书中),里面提到堡子的主子“总爷”时,那种信赖和心里的安然,让我很是感慨:寡母孤女生活在堡子这样的社会群体中,又掌握着磨坊这样一大笔财产,却没有丝毫会受到侵扰的不安,这是怎样稳定有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才会给只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头百姓,带来这样的安宁与祥和?
       
  在迈阿密,天天看着身边的美国青年,毫不迟疑的完成着他们既定的读书、娱乐、交友、健身和放纵等等生活内容,作为一个连语言都不懂,只能观察他们“样子”的中国老外来讲,倒是觉得,他们和沈从文所描写的那个稳定社会形态里的“三三”真的好像。安心!对生活里既定的各项内容的意义完全信赖——你只要按照标准去完成它,对应的结果就会出现。而这个结果的价值是不容质疑的。起码,在这标准之外不用再去考虑还有其他的什么看法。大学教师在上课时,会不容质疑的告诉你要怎样做——他也很安心。他不会在推导完一个结论之后,再冒出一句类似“当然,国外可能会那样看待这个问题…….”诸如此类不自信的话语。“国外”,好含糊的词语,但我们教师行业内心照不宣——它绝不是指的印度、非洲。在文化上我们没有自信能够避开美国和欧洲这个无所不在的规尺。

  说迈阿密的学生和“三三”像也是有些太简略、粗糙,两者的安心当然有着差别。区别在于——套用流行的说法——一个是“臣民”的日行而不知的盲从的安心,一个是受到训练的“公民”的理性选择的安心。美国的建国理念,吸取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营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虽然经历了诸多的修正案改良细节,但根本理念和信条是从来没有动摇过。它没有经受过其它国家武力的侵犯,当然也就没有品尝过家园被毁的耻辱。它开启了一场对原住民的无情无义杀戮,很快又用什么方式让自己忘却,只作为历史可抹去的片断;它还经历过一次惨烈的同胞相残,但此后对自由、平等、权利的理解与认同,却从未产生过隔阂。时代在发展,日常生活的内容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是那些沉淀下来的认同,却没有改变。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对相互帮助的认可,对生活基本形式的遵守。这些内在的认同,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日常生活的样子——具体而在的鲜活的美国梦。

  迈阿密的街道边,1825年的房子依旧漂亮,每年变换住着来自不同族裔的青年学生。塑料飞盘,依然是周五傍晚放纵时刻,身高马大的健壮男生抛来掷去的玩具。神情专注、表述直接、耸肩摊手也依然是交流时所依赖的情感表达手段。

  所以,当追问迈阿密大学为何是这个样子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观察点,可以列出很多的指标来说明它的成因。比如,大学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非同小可。第一批殖民者在建立了初步的住房后,即刻向英格兰的教区发出建立学校的援助信。里面提到,当他们一想到年老的牧师死去后,留下的是目不识丁的年轻牧师,就感到发至内心的恐惧。另外,美国社会对荣誉的重视,导致大学能够获得各种基金的稳定赞助。还有,对科学精神的信任等等。但是作为在迈阿密待到第三十八天的我来讲,造成这些种种生活的外在样子背后的终极成因,就是国家有着稳定的社会结构形式。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但对我而言,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其余的成因都会显得支离破碎。

  南宋的国是之争,导致汉族文明的全面沦陷,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列入低贱之列。清末的国是之争导致国家的分崩离析,民国的国是之争,导致日本的入侵,家园被毁,谈何文化。正如 “我的团长我的团” (描写中国远征军事迹的影片)中,那位从北平被战火一直赶到西南边陲的老教授所言:“这偌大的国家,难道就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国是不稳,这小小的书桌还真就没有搁它的地方。

  今天,我们国是如何?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和专家纷纷说,我们面临着社会系统的全面失位。道德失范、社会群体信仰缺失等等。那么,作为培养和塑造社会智慧的大学,它能做什么呢?它能够逃脱失位的迷津吗?在社会系统全面失范的情况下,大学逃不脱的。围绕大学发生的种种丑闻,只是这种失位的外在表现罢了。但是,也正因为逃不脱,大学的价值才凸显出来。因为大学退无可退,它要是退了,国家的脊梁就断了。国家可以慢慢复兴,但大学承了这名,它就得从自身、从现在做起。那许多发表着有着真知灼见的公共知识分子,可以选择远在伊斯坦布尔痛心疾首的反省。但大学一天也无法回避,它必须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并做出解释,它必须给出明确的“样子”让年轻人学着去做。没错,大学必须有明晰的样子——让现在和将来都能安心的“样子”。
     
  迈阿密用两百年做成了全美排名第三的适宜居住和学习的大学。今年在校园里新安装的自行车停靠架,是三十年前已经设计好的。不管别的如何,这种不慌不忙不乱折腾的样子,应该是大学首先要具备的“范”。
 

阅读链接: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一): 体面的年长者》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0/1992.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二):简单规则》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9/2143.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三):教室,很好》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104/2151.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四):只对你说——公共场合里的信息播报》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111/2161.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五):健身与信仰》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118/2177.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六):擦手纸与广场免费烤肉》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204/2352.html

 (文图来源:陈博)(插图设计: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