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五)健身与信仰

发布时间:2014-11-18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
 
  自今年6月我校与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迈阿密大学缔结姊妹学校以来,首批学生赴美交流、学术科研合作等项目已陆续开启。两校间本硕连读项目、高年级学生合作毕业设计、网络课程研究开发等系列合作项目也将逐一启动。与此同时,学校还将陆续派送管理干部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进行访学,全方位探究现代大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全新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上的信念与章法,更是以国际化视野深化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首位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归来的艺术学院院长陈博用11个片段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语言、文化、思维等方方面面的碰撞、交流与感触,以剪影的方式逐渐汇聚成了全局性的整体感知。
 
  从10月20日起,新闻网开辟了“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专题,每周连载陈博的这十一篇随笔,以飨读者。
 
题记
 
  2011年,陆丹校长初次率团考察迈阿密大学,3年的持续交流,于2014年三亚学院与迈阿密大学缔结“姐妹学校”。两校开始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管理骨干的率先分别体验考察迈阿密大学前世今生的方方面面。
 
  来到迈阿密大学,等于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不通,认知外部环境的途径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在与环境产生沟通交集时的碎片化的感受,而逐渐拼贴形成整体认识——这也是我目前能够选择的唯一方式。考虑过先做一些案头功课,通过别人的描述对目的地有些了解。但是如同新生儿一样,完全依靠本能,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诱惑是如此强烈。所以还是选择了直接启程,且行且体验。
 
目录:

1、体面的年长者
2、简单规则
3、教室,很好
4、只对你说——公共区域的信息播报
5、健身与信仰
6、擦手纸与烤肉
7、国是 三三 迈阿密
8、课程设置
9、在迈阿密的食堂用餐
10、美国是个样子社会
11、审美素养
健身与信仰

 8点钟的体育场处处都是健身的人
  觉得早上起来跑步不仅仅是“锻炼身体“这么单纯的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从《环球画报》里看到法国电影《佐罗》的扮演者,法国人阿兰·德隆在北京长安街上跑步的照片,觉得很不一般。为何?一是觉得他可是大明星耶,大人物干吗还要弄一身汗津津的!再一个觉得就说不好,反正很不一般的了。
 
  现在知道了,就是照片上那个人跑步的样子很帅气吧。
 
  这些年来锻炼身体、健身、塑身等等概念不断涌现,把个简单的跑步出汗分出层次,整出诸多的意义。这些说法,我和身边的老师朋友们都接受,也都不很当一回事。总是心血来潮,在肚子撅得难堪时就去跑个几百米,或几个人凑个场子打两下球,再不呢就散步——散漫的随意走走。上岁数的人认真些,会坚持每天按时快走或跳跳广场舞。年轻一点的包括学生真没有把通过运动照料自己的身体当成一回事儿。或者大家都认为,身体是父母所赐——父母也总是会叮嘱身体是事业的本钱——这”本钱“是属于“家”范围内私人的事,出此则于旁人旁事无关。所以,闲暇时是狂吃海喝、还是通宵打麻将、还是保养这做事的“本钱”那就见仁见智了。细想想,这身体我们天天在用着,还真的是不怎么当回事。
 
  前天从手机上浏览新闻,看到一位日本海军军官扬言,中日如果发生海上冲突,必让中国再次遭受“日清战争”(日本对甲午战争的称谓)的失败,其理由是他在参观中方先进的舰艇时,摸到主炮的炮筒内有灰尘。这消息不知真假(1894年时真是这样子),但是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作战用的武器,按照我们的健康观念,还真的会出现“武器能打响就成,平常的性能维护松懈一点也没有关系”这样的事来。
 
  在迈阿密校园里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
 
  迈阿密校园里的人好像不工作时都会忙着去健身。随时能看到跑的兴高采烈的男女,一身亮晶晶的汗珠,迈着豪迈的大步,噔噔噔的冲过去。那股子随时要爆裂出来的生命力,鼓胀着晒成褐色的肌体,煞是好看。这样子在街上跑步是寻常运动锻炼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健身来讲,还只属于热身。到迈阿密的体育馆能看到全套的健身流程。有近百种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械,可以帮助强化身体每一个部位的肌肉。不同的区域会有各种专业教练,设想出种种颇有难度的动作,做出日常很少做的样式,指导众人拉伸着身体。让人感慨:这真恨不能练习到每一个牙齿呀。
 
  如果,把这里人的身体视为在生活竞争中所用到的武器的话,他们每天会花很多的个人时间,通过强化身体运动的方式,来不断的擦拭和维护这件武器的性能,以便保持在工作中的最佳状态。
 
  初到这里时,有一个现象很吸引我:在任何场合所碰到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神情专注不带一丝疲态。当时我把它归结为饮食结构造成的——肉食和牛奶吃多了。现在看来,这结论过于肤浅。这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系统为维护自身的良性运转,而量身打造出的已经融汇于个体生活当中的自律的生活模式。简单的讲,想要进入美国社会,就必须接受这些观念:在工作时间里必须专注、专业的去工作,而这种工作状态来源于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你抽烟或酗酒,是不可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如果你不愿意按时修剪自家的草坪,邻居是可以投诉你的;如果你不自觉健身,那你会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也能看到很多大胖子,你看着优哉游哉的,但他们根本进入不到企业高层或政界核心,各个领域管理层的核心岗位上很少能看到这种大胖子。潜在的意思应该是,控制不了自己身体的人是无法去关照别人的吧。
 
  中国在东晋时开始盛行的人物品鉴风尚,实质也是通过外部的姿态,乃至神色、气度来推断其人的潜在价值。其中大家乐道的就是“东床择婿”的典故了。这种对独特个性的另眼相看,是否造成了我们今天对健身方面个人嗜好的宽容?没有专业服装与装备——没有关系,嘻哈打闹不那么投入——没有关系。最终,如所有其他生活中的事儿一样,都成为了不用上心的娱乐。
 
  正如我们的习惯,随便穿个背心或者是裸着背,套上球鞋,就能对付从篮球、乒乓、羽毛球到跑步的各式活动内容,这里的习惯或者是规则吧,讲究专业化。不同的健身方式都有对应的装备。跑步的人会在手臂上缚个检测仪,随时观察心跳、强度、时间等数据,以求达到较佳的运动目的。借助器械健身时,也是每组动作都有规定的次数和组合,不会乱来。如果看玩冰球、橄榄球活动人的装备的话,那整个就是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了。这种理念:借助器械设备,来保护人的身体,同时帮助人更好的挖掘机体的潜力。可能是美国的运动装备和服装非常注重专业化的深层原因。
 
  所以,在这里(它能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美国的基本情况呢?)从幼儿起,孩子就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身体,学习接受竞争和培养合作意识。到中学,下午三点以后不允许在室内做作业,必须到户外做运动以及参与一些公益性活动。而到了大学,在紧张的课余时间,男男女女都要把自己练得犹如体育明星一般。正如威廉姆斯学院前校长莫顿 k沙皮罗(morton o schapiro)校长所言:美国人文学院的学生几乎肯定可以轻松全部塞进十大联盟的橄榄球场中…….”可见,大学生的运动水平达到何种水准。
 
  健身的日常化,能够增强机体的忍耐力,在竞争中会处于更从容的位置。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在访学过程中,迈阿密大学方面安排了一次过山车的体验。看着高高的架子——估计不会低于三十米,想想门票挺贵的,一咬牙,就上去了。等哑着嗓子下来,算是明白为何看到的老美都那么热爱健身了。在这种超强幅度的刺激下,没有一颗强健的心脏,身体真的会失去控制。相机拍下了在高速下落时我闭着眼狰狞的表情,也拍下了旁边和身前的美国人——个个兴高采烈,双手高举,眼睛睁的溜圆,笑的合不拢嘴。初始我还以为高举双手能够减轻失重感,举了一下才发现是加据飞翔感,于是赶紧又死死抓住座椅——太用劲腰都扭伤了。那么问题来了。一同去的中国人当中大多都避开了过山车,而在同龄人中,我的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算中上等。面对极限挑战,勉强应付下来——主要是过程太快,上去就下不来了。旁边的美国人老的老、小的小,在整个过程中兴高采烈。不仅是单纯的喜爱挑战,而是普遍能够坦然对待强烈刺激。我想这就是平常坚持锻炼的结果。
 
  在健身和激烈的运动中还能够培养纪律性,这不难理解。但还能够培养对权威的尊重与学习服从规则,这是在观看冰球训练和比赛时的新发现。冰球的对抗非常激烈,互相冲撞推搡是常事,冲突发生后,不管多么激烈,裁判一旦出面做出判决,无一不服从。看着场边的裁判们,面对在场上突然发生的群体斗殴时,那么冷静的看着,然后只是拉开边门,等待涉事者进来接受处罚时的平静神态,我都产生了“这是他们的预谋”这样的想法。太冷静了,好像就是为了专项训练如何面对争端一样。而队员和教练在处罚过程中则没有谁和栽判争论的。这就是对规则的信赖呀。在健身活动中接受反复的信任练习以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对于社会的种种规则自然会自觉遵守。可见,好公民不是天生的,就是被这样一点一代训练出来的。
 
  美国的“全民健身”热现象,骨子里是由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做支撑——这方面甚至可以借鉴马克思韦伯关于宗教信仰对商业观念形成的影响作为案例。在表面上则与时尚结合,成为一种美丽人生的模板:饱满舒展的身体、棕褐色的肌肤、洁白的牙齿、爽朗的笑容、负重荷而能健步如飞。当然,更少不了要有专业的行头来装扮了。这样看来,美国其实还是一个“样子”社会,事事有模板,凡事讲标准。不过这是下一个思考的问题。
 
  看着耐克专卖店里一次买三四双运动鞋的中国孩子们,我心里嘀咕:这本来是美国孩子奔命的装备,到了中国孩子手里就只剩下耍酷了。难怪那些要自己挣学费的美国孩子,那么羡慕来读书的中国同学——日子过的真的好轻松呀。
 
  不过也有例外,在体育馆里能看到许多在健身的中国学生,练得浑身的肌肉线条很好看。这些都是正式来到迈阿密读书的中国孩子,他们很快就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把养生转化成了健身。
 
阅读链接: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一): 体面的年长者》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0/1992.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二):简单规则》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9/2143.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三):教室,很好》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104/2151.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四):只对你说——公共场合里的信息播报》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111/2161.html
 
(文图来源:陈博)
(插图设计: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