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自今年6月我校与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迈阿密大学缔结姊妹学校以来,首批学生赴美交流、学术科研合作等项目已陆续开启。两校间本硕连读项目、高年级学生合作毕业设计、网络课程研究开发等系列合作项目也将逐一启动。与此同时,学校还将陆续派送管理干部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进行访学,全方位探究现代大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全新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上的信念与章法,更是以国际化视野深化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首位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归来的艺术学院院长陈博用11个片段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语言、文化、思维等方方面面的碰撞、交流与感触,以剪影的方式逐渐汇聚成了全局性的整体感知。
从10月20日起,新闻网开辟了“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专题,每周连载陈博的这十一篇随笔,以飨读者。
题记
2011年,陆丹校长初次率团考察迈阿密大学,3年的持续交流,于2014年三亚学院与迈阿密大学缔结“姐妹学校”。两校开始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管理骨干的率先分别体验考察迈阿密大学前世今生的方方面面。
来到迈阿密大学,等于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不通,认知外部环境的途径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在与环境产生沟通交集时的碎片化的感受,而逐渐拼贴形成整体认识——这也是我目前能够选择的唯一方式。考虑过先做一些案头功课,通过别人的描述对目的地有些了解。但是如同新生儿一样,完全依靠本能,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诱惑是如此强烈。所以还是选择了直接启程,且行且体验。
目录:
1、体面的年长者
2、简单规则
3、教室,很好
4、只对你说——公共区域的信息播报
5、健身与信仰
6、擦手纸与烤肉
7、国是 三三 迈阿密
8、课程设置
9、在迈阿密的食堂用餐
10、美国是个样子社会
11、审美素养
教室,很好

两周时间里,我参观了迈阿密大学二十多所教室,主要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教育学院大楼和建造不到十年的商学院大楼的教室。同时还参观了附近中学的十几间教室。虽然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形式也各有特点,不过这些教室有相同特点。
教室里主要采用灯光照明。经典的长条窗户都安装了米色金属百叶窗帘遮挡日光。教室天花板用矿棉板做吊顶,其上安装矩形金属照明灯槽,尺寸大约是0.6米乘以1.2米,内装两根日光灯管。每个灯槽间距1.5米左右,一间教室基本是安装12个灯槽,分四路开关控制。全部打开后,教室里光照均匀柔和。为了保证投影质量,教室里另外安装了一套点式的筒灯照明系统。十二个筒灯均匀分布在各灯槽之间。在关闭日光灯后,能够提供较暗的照明光线。既不影响投影质量也能够满足书写的要求。
教室里都安放了标准化配置的垃圾箱,上面按照用途贴着分类标签,颜色或为蓝绿或为蓝灰,形状一样但高低不同(意味着容积有别),分别是65公分和75公分的样子。放在教室入口处。厚实的垃圾袋——按照分类垃圾袋颜色也不同——套在上面,每天都会更换。在走廊里和每个建筑的入口处,这样的垃圾箱都有固定的位置。
普通教室没有超过45个座位的。同一栋楼里的教室会因为功能不同分为几类,但是在面积上基本一致,差别主要在座椅和桌子的样式以及摆放形式上。大部分教室只摆放带桌板的有轮子的靠背椅。椅子材料都很厚实,转动自如。经常在下课后的教室,看都椅子会摆放成不同的形式。有三四把围成的不同圆形,有靠墙围成的大回子形,也有一排排的直线形。这是因为这里的课程以讨论为主,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椅子之外再放桌子的教室大约能有30%。教室的地面铺的都是化纤地毯,走路与移动椅子时噪音很小。
黑板前没有高起一块的讲台。进到教室里地面都是统一高度。教室的整体布置很方便,教师上课时与学生面对面或走到学生的身边展开讨论。教师所用设备的配置上也保持统一标准。教室里有安放电脑设备的台子,放置在黑板前面靠窗户的角落,这个台子是一个综合操作台,可以控制电脑、投影和音响设备。在黑板旁边靠窗户的墙面上,还有一套固定在墙面上的设施。有电源、网络、电话插口,配有多功能电话。因为上课时教室都是关着门的,这样就保障了教室与外部联系的畅通。听了几次课,教师讲课时或激昂陈述或娓娓道来,没有用话筒的。在教室后排听来,教师的声音清晰而且音色饱满。
走廊和教室的色彩统一而活泼。教室墙面的主体是米色,但每间教室都会有一块涂的很靓丽的彩色墙面作为调节。多选择橘红、草绿或橙黄色,金属百叶窗帘也是米色。没有悬挂我们惯用的黑板,而是选用了固定在墙面上的厚实的白书板,用黑色油性笔书写。擦黑板的工具有板擦也有用一块抹布的——这让人莞尔一笑,好熟悉。
这里建筑的门窗密封性很好。每扇门都装有缓冲器,门被打开后能够自动关闭。门很重。我无法象旁人(美国人)一样单手推开,总是要使上腰部的力量装作轻松的样子使劲推——很吃力呢。观察了一下,长着亚洲面孔的尤其是面露生涩的中国学生,推这些门好像都很费劲。这促使我此后每天都要举几十下哑铃。
教室的温度是由中央空调系统提供。冷气在上班期间开放,温度偏低——见到的几个中国工作人员都会加个披肩。让人好奇的是,没有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的情况,但空气里没有一丝异味,在学生活动中心——也是提供餐饮的地方——也是如此。那么,是什么样的后勤保障才能够提供如此的水平呢?查看了地下室——都是规整的管线和各种学生活动房间,没有额外的设施。又查看了楼外的设备间,除了机器的轰鸣声也看不到什么多余的东西。
这里所有的建筑——教学楼、办公楼——在公共区域都采用感应式照明,并且都非常安静。关上门的教室虽然有很多人在上课,但并不会有什么声音传出来。坐在某个空荡荡的教室中,听着空调丝丝的换气声,我曾经设想:作为教学场所这里还缺些什么?想想,也只缺一样东西了——一群人进到这里,然后开始认真的讨论知识。
听这里的中国学生讲,公立的迈阿密大学,教学设备比得上私立大学的水平。
阅读链接: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一): 体面的年长者》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0/1992.html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二):简单规则》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9/2143.html
(文图来源:陈博)
(插图设计: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