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自今年6月我校与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迈阿密大学缔结姊妹学校以来,首批学生赴美交流、学术科研合作等项目已陆续开启。两校间本硕连读项目、高年级学生合作毕业设计、网络课程研究开发等系列合作项目也将逐一启动。与此同时,学校还将陆续派送管理干部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进行访学,全方位探究现代大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全新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上的信念与章法,更是以国际化视野深化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首位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归来的艺术学院院长陈博用11个片段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语言、文化、思维等方方面面的碰撞、交流与感触,以剪影的方式逐渐汇聚成了全局性的整体感知。
从10月20日起,新闻网开辟了“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专题,每周连载陈博的这十一篇随笔,以飨读者。
题记
2011年,陆丹校长初次率团考察迈阿密大学,3年的持续交流,于2014年三亚学院与迈阿密大学缔结“姐妹学校”。两校开始系列合作,其中包括管理骨干的率先分别体验考察迈阿密大学前世今生的方方面面。
来到迈阿密大学,等于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不通,认知外部环境的途径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在与环境产生沟通交集时的碎片化的感受,而逐渐拼贴形成整体认识——这也是我目前能够选择的唯一方式。考虑过先做一些案头功课,通过别人的描述对目的地有些了解。但是如同新生儿一样,完全依靠本能,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诱惑是如此强烈。所以还是选择了直接启程,且行且体验。
目录:
1、体面的年长者
2、简单规则
3、教室,很好
4、只对你说——公共区域的信息播报
5、健身与信仰
6、擦手纸与烤肉
7、国是 三三 迈阿密
8、课程设置
9、在迈阿密的食堂用餐
10、美国是个样子社会
11、审美素养
简单规则
迈阿密大学没有围墙,校园和牛津镇融合在一起,所以两者的道路系统是重叠的。道路只有三个方向——南北、东西、对角线方向。所有的公共性建筑又都可以直穿而过。熟悉这个特点后,在校园里走路能够节约不少时间。
道路上非常安静。车辆虽然不像国内那样多,但也不少,而且是加长的大货车、各种皮卡车与轿车混行,车速基本都在六十迈以上。可是为什么会感觉安静呢?因为始终听不到汽车鸣笛的声音。
拐弯的车辆会停下,等到没有直行车辆了才走。所有车辆到了路口都会停下观望,如果是路边立着红色的stop牌子,就会完全停止——是车轮完全静止,在确定没有行人和直行车辆后才会启动。所以,走在人行道上,只能听到加速、刹车和车内播放的音乐声。偶尔也有例外,有时会突然出现几声 “哈雷”巨大的轰鸣声音。但看着几个不知道怎么把自己弄上车的大胖子,骑在“哈雷”摩托上安静的等待通行信号,只会让人忍俊不住——虽然打扮的挺拉风的,还是都挺守规矩的。
路面都是水泥铺成,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住宅小道,没有例外。能够通车的道路和停车场会铺上黑色的沥青——沥青当然是黑色的,让人诧异的是为何如此醒目的黑?——只在车行道主干线两侧会安 “路沿石”,以保护人行道。其他道路和绿地之间没有高差,水泥块边缘直接连着草坪,而草坪中间就是建筑。
水泥道路的伸缩缝做的非常讲究,转交处的衔接都处理的很用心,没有看到接不上的情况。而整条道路上的每一个水泥块单元,也都会有一个6公分左右的光滑边框,与水泥块芯部的拉毛部分区别开来。有几处三岔路口的衔接处理,简直就像艺术品一样赏心悦目。

迈阿密大学主干道
人行道的每一个出口都会做成斜面,同时放置相同规格的橘红色盲道识别装置。人行道的出口虽然有90度的角度变化,但地面没有直线转角,路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转折都会处理成柔和的弧线,这样不会绊住行人。
路边的落水口与道路中间的阴井盖都是用厚实的生铁铸造,图案花纹制作精美,可作为艺术品欣赏。这让我想起上海外滩和老租借区,如泰康路,也有一批同样品质的老污水井盖。看来当时的风尚如此。而这里延续着这种审美品质。
在体验了高速公路和乡间道路后,发现这里没有减速带。经过了解才知道。在俄亥俄州汽车违章(包括超速、闯黄灯、在有标志的地方不停车)一般罚款150块左右(根据超速的幅度确定),还要扣两分——驾照一年的总分是6分。所以大家开车时都很用心。按照指示牌上的规定开车。很有意思的是,听一位已经居住此处的同乡讲,这里也有超速陷阱。高速公路警察最喜欢在一条公路的上坡段设置检测站,因为这时路边限速的标志很容易被忽略。很多车包括这位同乡,因此被罚。他也有幸体验了一次美国法庭——法官听了他的申诉后减免了35块钱。
这里的规则是假设大家都会自觉遵守规则,所以开车时不用让谁,照指示走自己的。比如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基本规则是每个方向依次过一至两辆。有个发生在2013年的案件,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是一位16岁中国学生,来美国后开车时没有按照指示等候直行的车辆,结果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
阅读链接:
《东行漫记•一个学者的访美手记(一): 体面的年长者》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4/1020/1992.html
(文图来源:陈博)
(插图设计: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