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了更加直观地熟悉黎族传统民俗,汲取地方文化以更好的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艺术学院组织教师前往三亚民俗博物馆开展了一次文化考察活动。
当天,艺术学院老师在三亚民俗博物馆馆长张树臣的引导下逐一参观了各展区,并对其中的重点藏品进行品鉴。三亚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约四百余平米,分黎族服饰区、黎族生活用品区、黎族生产工具区、沉香文化区等四个展区,共有上千件藏品。

黎锦
这里的藏品种类多、涉猎面广,它们大部分是采集自民间。龙被、织锦、陶罐、渔具、竹编、藤编、木器、乐器、织机、饰品等等,这些长久以来一直伴随黎族先民日常起居,如今却被现代工业文明大量吞噬逐渐消逝的“珍宝”,有幸还能在博物馆里原汁原味地呈现。
参观完毕,大家围炉而坐,就当前黎族文化研究和保护过程中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交流,深感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生存之艰辛,艺术创意和设计在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对接当代文明过程中之重要,培养兼具坚实的文化情怀、机敏的艺术洞察和过硬的实操能力于一身的当代设计师之迫切。当张树臣馆长听到我校已开设《黎族传统文化》这样一门课程时十分高兴,表示愿意从人力、物力上无条件支持我们,也愿意来到课堂上展示其藏品、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共同守护和挖掘这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宝库。

三亚民俗博物馆中部分藏品
据了解,《黎族传统文化》是艺术学院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以专题讲授和讨论的形式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梳理,带领学生挖掘文化现象背后所折射的民族心理,思考当中所蕴涵的民间智慧,为其更好地从事当代艺术设计工作提供文化补给和智力支持。
随后,一行人还参观了当代艺术馆。馆里正在为一场名为“当代艺术汇”的展览进行最后的布展准备。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作品与此前在民俗博物馆中洋溢着浓浓乡土气味的作品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博物馆前合影
艺术学院表示,此次考察活动是针对文化性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接下来还会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展开,让老师们在扩充眼界的同时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同时,学院也会进一步组织教师思考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问题,而将本土文化元素植入当代艺术设计则是其中重要命题。
(文图来源:艺术学院)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