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以来,我校2014年新教职工入职培训拉开帷幕。围绕这一常规工作,学校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帮助新教师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掌握教师基本技能,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国家级教学名师、校培训中心主任王元元教授表示,“从老师们的反馈中,已见实效。”
“我光荣成为大学教师。落笔峰下,庄严我誓:我必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014年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开训仪式上,全体新教师庄严宣誓。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意味着三亚学院新教师培训工作系统性的进一步完善,更蕴含着三亚学院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师职业的归属,对行业操守的自觉,对角色规范的自律。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新入职的阳光教师。聊到入职培训,他们兴奋不已,不仅有对入职宣誓的震撼之感,更有对培训内容的点赞之情。 “实用”、“实际”是采访中新教师们谈到最多的两个词。全面、系统的培训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不同侧面回应了新教师的关切,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明确工作要求,感受集体关怀。
“多样化、包容性的学术氛围扑鼻而来 吸引了我们”

音乐学院教师孙昕阳
对于音乐学院教师孙昕阳和她的爱人来说,2014年值得纪念。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大提琴演奏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y der kuenste berlin)最高演奏家博士文凭,头顶诸多耀眼光环的她放弃了北京优厚的工作条件,与爱人一起入职三亚学院。
“北京和三亚,为什么会选择后者?”孙昕阳坦言许多人都问过自己。毫无疑问,北京是祖国的心脏,集聚了全国最好的文化资源,留在京城,音乐道路也许更加耀眼。“我们很简单,就是向往阳光,向往清新的空气。”她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得让人心悦诚服。
三亚有的不仅是阳光。单单是培训,孙昕阳就表示,“三亚学院让人刮目相看。”
校内外名师学者开堂讲学,为新教师开展教育理念培训,传授大学教师的为师之道,不同的学术思想在这里交融,落地生花,学校深厚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鼻而来。“党委书记、校长陆丹教授;社会学著名学者、校领导沈关宝教授等前辈的授课打开了我的视野,作为高校老师,我的眼中不能只有音乐”。
5岁开始学习大提琴,师从中外名家,频繁活跃于国内及国际音乐舞台上:与世界著名指挥家马泽尔、捷杰耶夫,演奏家朗朗、李云迪、吕思清等合作演出;出访欧洲、澳洲、亚洲各地进行世界巡演。而如何将这些学识和经验“本地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训过后,孙昕阳已经开始思考。
“我不优秀,但我愿意多花时间去探究”

招生就业处教师王英华
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了,去哪工作呢?王英华和许多毕业生一样,面临职场抉择。多份工作机会中,她最终选择了三亚学院。
“我和学校很有缘!”王英华笑着说,“我妹妹刚刚从三亚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她说在这里很充实、很快乐;得知三亚学院招聘教师,我果断来了。”
从厦门大学到三亚学院,不变的是校园里凤凰花树依旧生机勃勃,变的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入职前,王英华说自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入职培训开训仪式上,当她大声宣誓的时刻,一下子清楚明了了三亚学院教师的“为”与“不为”。

团体素质拓展 我们手牵手、心连心
王英华说,丰富多彩的入职培训组织有序、安排紧凑,日子过的忙碌且充实。教育理念培训、学校理念培训、团体素质拓展、岗位实践培训,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学校的良苦用心,也贴合了我们新教师的成长需求。
“尤其是前往琼海的团体素质拓展活动,我们一行60多人进行了丛林探险,崖降、溯溪、溪降、高台跳水一环接一环,考验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在路滑、陡峭处,总能看到大家手牵手,一起前进的身影,这种时候,也是我们最能找到归属感的时候。”
培训首课上,党委书记、校长陆丹教授说,在西方的大街上大学教师总能在人群中被辨认出来。王英华记住了这一点,她说自己不优秀,但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探究,用每天认真的工作来履行自己的入职誓言,维护大学教师的职业形象。有朝一日,让自己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能被轻易辨认出来。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