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艺术学院主办的“三亚的冬天”服装设计大赛可谓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参赛者均是来自该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比赛中他们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表达对时尚与服装的独特理解。
好的创意变身好服装,学好“流行装与立体裁剪”这门核心课程至关重要。本期《小文带你去“淘”课》来到了流行装与立体裁剪的趣味课堂,与您一起淘淘课程精髓。

测量人台进行裁衣
循序渐进式的课堂教学
服装立体裁剪也叫立体结构设计,相对于平面结构设计而言的,立体裁剪更利于充分发挥面料性能实现服装造型的合体设计与创意设计,目前,立体裁剪课程已成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我校于2007年开设该课程,2010年被列为第二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课程教学的目标旨在通过讲授立体的设计造型方法,使学生的设计思维从平面的空间转为更为广阔的三维空间,提高空间审美意识及造型创意设计能力,提升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设计之间的转化能力;通过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应用立体裁剪于时装和礼服设计与创新开发的能力。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上这门课前未接触过实际的裁剪操作,课程负责教师杨洋将授教过程分为基础、提高和创作三个模块,让学生分阶段地掌握立体裁剪技能。

学生作品展
“基准线全部标记后要从正、侧、背面进行整体观察,调整不理想的部分直到满意为止。”基础模块中,杨洋会从人台、立体裁剪工具、基准线、人体标准结构等基本知识入手, 渐进到布手臂的缝制、缝纫针法等基本技能,从而带领学生了解立体裁剪,为学生日后将创意“做出来”奠定基础。
进入提高模块,学生们将学习缝纫袖口、领结等基本的手法,熟练掌握后,便开始着手制作基本款式的衣服,如t恤、衬衫、裙装等。同时杨洋将立体裁剪的如抽缩法、包缠法、堆扎法等加工手法也穿插进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在下一个创造阶段所需要使用的裁剪技法。
由于立体裁剪对于设计师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检验一件作品是否优秀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设计师的创意和灵气,最后的创意模块中,杨洋会让学生将基本款式与潮流时尚元素融合创新。
“在此阶段我们会引进一个‘面料再造’的环节。”杨洋在介绍创新环节的教学中补充道,“色彩、款式、面料是支撑服装设计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加入‘面料再造’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操来把握面料的使用。在基于面料的了解上加上自己的想法,一件或充满艺术感或充满时代感的服装设计作品或许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这样分阶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地了解立体裁剪的技能,并在与创意设计、结构设计两门课程的紧密结合下使学生的灵感和创意得以充分发挥。

三亚的冬天服装设计大赛作品(一)

三亚的冬天服装设计大赛作品(二)
以比赛促教学 在项目中真枪实战
“三亚的冬天”服装设计大赛自2009年创办,给予了服装与服饰专业学生一个将创意与实践结合的平台。每年的比赛都有一个主题,所以选手在设计参赛作品时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反复推敲、试验、调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创作作品的主动性,并使其设计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以赛促教”也是立体裁剪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它不但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将立体剪裁所学内容与平面剪裁、成衣工艺、款式设计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为了达到检验、巩固和深化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团队用“以展促教”的方式将学生结课作业集中展评。2012年1月4日,09级服装与皮具设计专业在白鹭溪展厅分中国风和西方风两个板块将结课作业展出。

学生作品集中展评
走出校园,进入到行业一线
此外,杨洋还经常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到真实服装设计项目中,如与海棠湾凯宾斯基酒店、三亚凤凰机场、三亚湾铂尔曼度假酒店等企业合作,为企业设计员工制服,将其作为项目化教学课程,使学生提前了解日后工作的内容。
同时,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子参加校外比赛,也屡获佳绩。2012年12月在“阳光杯”海南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大赛上,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子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同年,在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之“国教华腾杯服装创意设计大赛”上,参加比赛的9个团队中获得单项实操全国一等奖1组,团队全国2等奖1组和团队全国三等奖3组。

在2012年“阳光杯”海南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大赛上获奖
让学生作品更有灵气
正是这样的有着系统性、前瞻性教学方案的课程才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如此多的显著成绩。时装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所以立体裁剪课程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革。
杨洋在采访中表示了日后的课程改革方向:“时装设计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品最重要的是要有灵魂,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地去给他们限定一个主题,让他们在这个主题范围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时也要更加紧密地与其他的课程联系起来,加深他们对服装设计文化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创作出有灵气的作品。”
(编辑:大学生记者团 王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