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三十四】大学应该求真务实地实现全员育人

发布时间:2014-05-20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王喜鸿,现任三亚学院理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学组织管理、学生服务和办公室管理等工作。带领理工学院分团委荣获2013年度海南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曾荣获校级“管理类一等奖”、“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近年来,主持地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发表研究论文8篇,参与完成的《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实用性的复合人才》获得三亚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育人目标是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向性目标,因此,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应该求真务实地实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全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履行育人的义务和责任,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中,需要学校各系统、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切实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同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认识和整体环境。在全校倡导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一、教师要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地肩负着育人的首要职责。然而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育人是学生处、党政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政教师的事,人为地将教学和育人分开,有的教师将学生上课迟到、没有感恩意识、考试违纪等现象完全归咎于思政工作人员没有教育好学生,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在谈到教师的职责时说,教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如果只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经师易得,人师难做。所有教师都要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真正做到“为师、为人、为学”的统一。
   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教书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义务。因此,我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教师都是学生的人师,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人格魅力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书育人还体现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以及亲身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各个方面、多个环节中主动发挥育人作用。
   二、育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高校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比较容易忘记与自己打交道的是学生,而把学生当做被管理的对象,进而容易忽视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的育人职责,简单地根据规定办事,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有少数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时习惯于说教,甚至训斥,方法简单,官僚主义,态度生硬,学生自然不愿意接受,有问题不愿意找老师沟通,使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疏导。
   高校一切管理工作必须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管理理念之中蕴涵一定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规章制度和一定的管理方式影响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按照这一被认可的价值观念所行动。整个管理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和立场,处于该系统中的被管理者必然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逐渐认同管理理念中的价值观念,从而受到教育。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管理,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认识与品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
    育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管理者职责的应有义务。高校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道德修养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我心目中理想大学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有“以学生为本”和“全员育人”的理念和认识。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且工作效率高。对学生满腔热情,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既能晓之以理,更能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周到、热情的为广大师生服务,用自身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三、服务的真谛是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无声育
   服务育人主要涉及后勤、机关、实验室及图书馆等部门。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和高校各部门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等原因,高校出现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尤其是一线后勤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一些行政人员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具体工作中责任意识淡化,服务意识薄弱,本位主义严重,互相推诿扯皮,工作不作为,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后勤工作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作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部门要把育人目标确立为后勤工作的终极目标,那种只重效益而忽视育人的做法必须得到改观。后勤部门应积极创建布局合理、清新优美、整洁宁静,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专业发展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间身心愉悦,感受熏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爱国爱校、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怀。后勤服务工作要经常面对学生,对一些学生浪费水电、损坏公物等行为要及时进行劝阻、教育甚至惩戒,但是需要做到严中有爱,宽严有度。爱是前提,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只有怀揣一颗真挚的爱心与学生相处,才能沟通思想,促进交流,学生才会乐意接受批评,感受关怀与教育,进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严是手段,就是要严格照章办事,但是要做到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切忌态度生硬,行为粗暴,要注重引导,防微杜渐,使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想学生之所想,循循善诱的做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向。
   图书馆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典型的窗口服务行业,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的服务育人主要体现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图书馆外在的标志,它包括馆容馆貌、建筑设施、环境布置等方面。学生置身于清新优雅、井然有序的读书环境,可获得美好的享受,保持愉悦的心境。因受宁静、幽雅环境氛围的影响,学生的文明意识会随之提升,加上制度的规范,十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静心攻读的优良学风。所以,理想的物质环境是图书馆文明的载体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陶冶作用,而人文环境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育人环境建设的重点,体现于馆员的精神风貌,馆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化,具体表现在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例如工作认真,主动热情,爱护书籍,博学多识,服务方法得当等。优良的馆风、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旦形成,就能对大学生产生美的熏陶,对学生的学风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服务的真谛是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无声育。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建立了“大服务”的格局和体制,有“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信号、学生的发展是第一目标、学生的成长成才是第一标准”的服务理念,以完善的制度为服务育人提供有效的保障,以优雅的校园为服务育人提供和谐环境,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构建的基础上,倾注人文关怀,以礼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端庄的仪表为具体的服务工作注入感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基本上涵盖了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和诸多环节,在人才成长过程中都起到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环节是获取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主渠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是对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蕴含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理念和思想,往往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所接受,起到启迪智慧、震撼心灵的效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本身具有功能的双重性,即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都具有育人的职能。因此,我们在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需求,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工作的育人职能,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性互动,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