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转载】掀起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盖头

发布时间:2014-04-17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文章来源:《三亚日报》
   主讲人简介:杨樨,1985年出生,湖南人,汉族,管理学硕士,我校旅业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酒店管理、邮轮经济管理科研和教学,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余篇,编写酒店专业教材1部,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院级课题多项,参与三亚市旅游委、发改委横向课题多项。

编者按:

  海南是文化交汇的地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民俗特色浓郁,旅游资源利用已达一定程度。尽管如此,却仍有不足。在长期研究的过程中,杨樨讲师就看到了海南旅游发展只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本报记者特整理了其中的精华内容,与读者共思考。

  提到旅游发展,海南当前的旅游发展速度迅猛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其中,仍有一个问题存在,就是旅游发展中,还没有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即物质态资源与信息态资源的二元容介。而提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二元容介程度,是提高旅游资源价值、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或许当前也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点。这里,我们将就这方面开展深入的探讨,掀起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盖头”。

  海南历史文化资源有很多值得开发和考究之处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海南文化的发展自然与中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不可否认,海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很多值得开发和考究之处。从海南的人文资源赋存来看,海南人文资源相对丰富且十分独特,主要有:

  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一是海南本地名人。据历史记载,海南本地名人主要有:丘浚、海瑞、王宏诲、唐胄、林士元、邢宥、钟芳、王佐、廖纪、张岳崧,张云逸、周士第、冯白驹、马白山、王文明,宋氏兄弟姊妹及文化大师陈序经等。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二是古代过琼贬官。海南远离中原,在朝廷的眼中偏远落后,是古代贬谪人士较为集中的地方。据历史记载,古代过琼贬官难以确切计算,主要有:隋朝的杨伦、唐代的韦执谊、李德裕、崔元藻、杨炎等;宋代的李光、弭德超、王升、李孟博、何兴、何仁德、梁肱、赵鼎、胡铨、卢多逊、杨琼、惠洪、伯麟、苏轼等;元朝的图帖睦尔、亦怜真班等;明代的汪文洋、穆惟数、铁钟名、艾璞、孙岳为、刘玉、薛能、唐益等,均给海南注入了中原文化,使得海南文化遗产更丰富多彩。

  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历史古迹。三亚的天涯海角、鹿回头、落笔洞,海口的五公祠,儋州的故城,文昌的文笔峰塔,澄迈的美榔双塔等,这些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永久磁石,常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的崖州古城,是海南古代四大州城之一,今三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崖州城文明门和城内的学宫(孔庙)都是珍贵历史文物。距古城南二公里的水南村,被称为“海南第一文化古村”。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的治所均设在此。

  同时,海南拥有9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别为中共琼崖一大旧址、海瑞墓、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云龙改编旧址、宋氏祖居、定安母瑞山革命老区、万宁六连岭、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和儋州东坡书院。此外,海南岛的历史古迹还散见于其他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及建筑设施如琼台书院、贝龙塔、白马井古迹、桄榔庵、溪北书院、文昌孔庙、斗柄塔、神龟山、府城鼓楼、李德裕的望阙亭、苏东坡雕像等。

  内涵丰富而扬名中外的特色文化艺术。一是建筑文化艺术。海南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船形茅屋、“隆闺”、竹墙屋、泥墙屋式建筑,这些建筑具有热带山地文化特色,且以工艺精美、建筑奇特、内涵丰富而扬名中外,其中以船形茅屋最具民族特色,其建造技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是歌舞文化艺术。海南民间艺术歌舞、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上有着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传统音乐项目6项(崖州民歌、儋州调声、海南八音器乐、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和海南斋醮科仪音乐),传统舞蹈项目1项(黎族打柴舞),传统戏剧项目2项。艺术创作上曾涌现出《红叶题诗》、《搜书院》、《张文秀》、《红色娘子军》等优秀戏剧剧目,《山高水长》、《打柴舞》、《黎家代表上北京》等优秀黎族舞蹈、器乐节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少数民族黎、苗族的歌舞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仅在唱腔旋律方面,就有《罗呢调》、《咪亲调》等几十种。

  三是饮食文化。海南倚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盛产许多奇特罕见的山珍海味。在海南吃山珍海味,以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取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是海南四大名菜,另有临高乳猪、石山壅羊、曲口海鲜和“三亚三绝”全岛有名。鱼类肉嫩味鲜,为宴席首选;各种虾如基围虾、对虾、龙虾及各种贝类如扇贝、鸡腿螺、剪刀贝等也是必食之珍,燕窝滋补养人,这些一起构成了海南名吃的大景观。

  从制作工艺上看,当地少数民族黎、苗族的竹筒饭、特色菜南杀、苗族的三色饭、五色饭以及山珍野味,是国内外游客百尝不厌的。国内著名的中药低度补酒;山兰酒、坡马补酒、槟榔酒、咖啡酒、茸血酒、鹿鞭酒、香兰酒、椰子汁、各种热带果汁等,都是海南的“琼浆玉液”,值得品尝。

  四是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海南民间工艺品以黎、苗族民间工艺为主,包括纺织、刺绣、编织、印染、雕刻、制陶等方面。最著名为黎族纺织品,有黎锦、黎幕、黎裙、挂包、头巾、花带等,图案师于自然,又抽象变形。黎族民间编织工艺品,包括草席、草笠、草箩、竹箕、竹筛、藤篓、藤椅、藤篮、刀篓、套带等。黎族民间雕刻工艺也非常精美,花纹有几何纹、水波纹、星月点纹、龙凤纹和神奇怪物纹等。苗族妇女则擅长刺绣,图案多为花鸟虫鱼之类。

  五是民族节庆文化艺术。近代,海南涌入大量的外来人口,使海南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出现种类繁多的民族节庆文化艺术,民间节庆文化极富特色。海南当地民族节庆及政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设立的节庆主要有:三月三、军坡节、观摩南山不老松、南山长寿文化节、海南岛欢乐节、三亚天涯国际婚礼节、冼夫人文化节等。

  目前,海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历史文化名城1处、历史文化名镇1处、历史文化名村1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9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

  海南人文历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依托独特的热带气候和生态旅游资源,海南打造一批以滨海、森林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我认为,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去推动旅游发展,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文化旅游。

  以历史名人、文物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海口自宋代起便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将海口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109座名城之一。海口府城体现的是整个海南厚重的移民文化和历史文化,城内城外的景观有全国罕见的用石条垒筑的琼州府城墙和城墙、城门、护城河三位一体的城市防御设施。现存海口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琼山府城传统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和海口旧城骑楼型历史文化街区两大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旅游价值。

  目前,海口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丘浚故居、丘浚墓、海瑞墓、五公祠、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处(即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已综合利用开发,且得到海南相关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视。其中五公祠、丘浚墓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窗口。海南文物保护单位唐胄墓、儒符石塔、府城鼓楼、琼台书院魁星楼、宋徽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秀英炮台、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冯白驹故居,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珠崖郡治遗址、东寨港琼北地震遗址等,均已开发利用为海南文化古迹旅游点代表。

  琼南地区是以三亚市的崖州古城和天涯海角为代表,体现厚重的南海文化特色。但三亚的古代历史文化尚有待开发利用。崖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崖城保平村是海南十大文化名村之一,崖城内外保留着许多基本完整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但古城的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天涯海角是海南旅游的标志性景区,人们在此可欣赏到象征着“天涯”“海角”的两块巨石。天涯海角风景区本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清康熙五十三年苗、曹、汤三位京官大人题写的“海判南天”,雍正五年崖州知州程哲题刻的“天涯”,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的“南天一柱”,民国时期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刻写的“海角”及近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的题字等,但我认为,从目前的一些情况看来,景区对这丰厚的人文资源运用不足。

  此外,东坡书院、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海南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窗口,作为海南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均已开发和利用,东坡书院和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接待的游客大部分为省内组织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小学生,此类景点曾一度免费开放,对于海南红色旅游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但经济效益不容乐观;落笔洞遗址见证海南人一万多年的历史,但尚未开发。

  现代痕迹过于明显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海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更是相对滞后,虽然海南人民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是有目共睹的旅游资源,但是开发的民俗文化村寨,普遍存在环境普通、建设粗糙、模仿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不成功的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大多为民间所为,缺少对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提炼,缺乏立意高远的规划和设计。

  现受游客欢迎的景区有万泉河的椰寨农家乐,寨子四周种满椰子树、槟榔树,游客可参与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用木斗淋水、踩水车、采槟榔,在农家茅屋草舍下,品尝农家特色菜,充分体会到海南乡村的生活。另一个开发较为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是槟榔谷,体现甘什岭海南原住民的民俗文化,是海南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虽然。这些景区对于海南原住民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利用,但没有能够实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现代痕迹过于明显。

  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利用状况。 海南岛上的山地虽不能同我国名山相比,但由于属于孤岛山地,再加上大海的映衬和热带奇妙生物,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五指山、黎母山是海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代表。其中,尖峰岭、吊罗山已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各种热带植物、动物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良好,但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景区相关管理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南中西部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滞后。

  开发人文资源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优美的海岸线、洁白的沙滩、充裕的阳光、浩瀚的椰林,对海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海南旅游产品的一大优势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不能仅将眼光停留在这些可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旅游产品上,而要从最根本的文化产品出发。只有文化的遗产,才是永恒的,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是要改变整体旅游资源开发重自然、轻文化的状况。从实际情况看来,来三亚各大景区的游客大部分是被自然景观所吸引,这说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被深深掩埋。

  如今,海南很多人文旅游资源面临消亡或失传。如黎族传统的黎锦就面临着这种危机,目前全世界有600多本各种文字的书提到黎锦,黎族织锦中的精华———龙被,因未能得到及时抢救、保护和开发,其工艺已失传近百年,由于黎族没有文字,传统文化的传承须依靠老一代口传心授,新一代年轻人懂织、想织、想学的人越来越少。黎族树皮布存在距今约4000年,其制作技艺见证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但目前全省掌握树皮布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不足5人。

  在人文资源流失的同时,海南对于这些资源的保护措施相对较为滞后。如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后,船型屋具体保护方案迟迟未出炉。据记载为宋代遗迹的儋州市峨蔓镇凌霄庵与白衣祠,开发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两处遗迹已破败不堪。经国内外旅游专家的全面调查与反复比较,认为海南列为a、b级的旅游资源有42个,其中自然资源31个,人文旅游资源仅11个,根源在于缺乏对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包装。

  二是要改变单体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无重点、无特点的状况。总体上看,海南旅游人文资源的的开发较少有重点,海南旅游业对待各种人文优势,单纯从资源禀赋上考虑发展,缺乏市场先导意识,由此而来存在规模偏小、项目雷同、经典文化内涵提炼不够等问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在重点中体现特点,特点中体现重点。

  拿海口市作为例子。海口市具有区域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人文景点知名度较高的有五公祠、海瑞墓、邱浚墓、秀英古炮台、东坡祠及苏东坡遗迹、琼台书院等,市郊还有东寨港红树林、马鞍岭死火山口、海底村庄等。对这些人文景点应重视,应作专门研究,投资整修和建设配套设施,增添内容,加强管理,发挥其在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抓住人文旅游资源景观的特点进行开发,如三亚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没有像云南《印象·丽江》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大餐”。应在观光、度假、休闲、康体类等旅游产品上下工夫,开发建设海南文化旅游标识性品牌产品,并将其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点,鼓励有资源潜力的产品和项目进入世界旅游及文化资质认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打造以亚龙湾等为重点的海洋文化旅游,以历史名人、重点文物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黎苗织锦、“三月三”等为重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三亚槟榔村等“农家乐”为重点的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加强旅游线路和精品景区景点的建设,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引导和支持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示范区。

  三是要改变单体人文旅游资源之间非均衡、少联动的状况。海南面积和其他一些地方相比可谓相当有限,有限的地域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人文旅游资源,这就要求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者注意资源之间的均衡和联动。海南有一部分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部分文化产品粗制滥造,开发品位不够高,旅游产品软硬件不配套,甚至影响其周边优秀的人文资源。

  同时,人文旅游同质产品非均衡发展。沿“海口—定安—文昌—琼海”旅游线路聚集丰富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本,许多学生多次去过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却从没听说过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五公祠等著名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在海南并没有很好地均衡发展,没有形成爱国主义的教育氛围,而是以独立的竞争对手形式出现,比较每年的经济收入。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同质导致产品雷同,产品同质化与资源非均衡发展共同造成的。

  四是要改变单体人文旅游资源在整体旅游资源中缺少发展空间的状况。五公祠、东坡书院、东山岭这些已开发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经营情况在近几年几乎每况愈下。近两年虽有所回升,但一直未能达到原有的水平。

  海南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需要挖掘、整理和传承这些文化;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角度来看,更是需要大力开发、运用这些人文资源。这人文资源的开发运用中,应充分实现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犹于浑然天成,形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容介态,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这样,海南才真正成为游人如织的国际旅游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