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二十三】陈延理借鉴国际成功办学经验建设理想大学

发布时间:2014-01-25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人物简介:陈延理,我校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经济管理教授,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20余年,先后发表论著文章50余篇。


  从公办院校来到三亚学院,目睹和经历了诸多公办院校的发展范式,带着对比反思之心观察成长中的三亚学院,不禁要问,建校仅仅9年时间,三亚学院靠什么被中国校友网、腾讯教育、新浪教育等诸多第三方评价机构评比为中国一流民办大学呢?

  除开机遇之外,我想,更多的是学校的领头人的办学思路、睿智和战略前瞻,决定了三亚学院的出路。三亚学院没等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生存、要长大,靠自己。在灵活的民办教育体制下,练就了上山打猎下海捉鳖的本事。

  纵观全世界真正办得好的大学,往往不是公办院校而是民办的大学。诸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半以上的大学都是民办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有一个好的办学宗旨: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国民。而三亚学院坚持了大众化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学生走进校园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而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那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要赢得社会的公认“这是一所坚定、执著地按照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的大学。”9年来,为什么学生、家长对三亚学院情有独钟,关键是我们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同时学校领导层清楚认识到“出口”决定“入口”,早在09年首届毕业生就业会上,陆丹校长就提出了“毕业生就业不可不为”指示,这不仅仅说说而已,而是真抓实干,建平台、想办法、做沟通。每年努力下来,三亚学院从05 级首届毕业生开始,经省就业局核定的就业率都在全省名列前茅。

  尽管教育部将现在全国近2000所高校人为的划分为多种不同类别和层级的大学,但一所大学好不好,应由社会说了算,这是尊重规律的自然法则。三亚学院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我认为可以借助普林斯顿大学的成功经验。
 
(一)、坚持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

  大学是社会的学术机构,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的学术目的,一直存在学术自身目的和社会目的之争。所谓学术自身目的,就是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以学术的发展和人格心灵的塑造为根本目的;所谓社会目的,就是学术应当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并将其贯彻到教育过程的始终,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三亚学院人应当有所作为。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明确坚持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需求及其变化,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人才需求序列中的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使所培养的人才在满足社会特定人才需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营造有利于学术的优良氛围

  大学教育需要一种氛围,三亚学院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但却并不让人感到寂寞,相反,它有着强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仅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纷至沓来,而且世界各地留学生负笈而至。

   “落笔峰下群英荟萃、印岭山中卧虎藏龙”,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三条:第一,它有一个有理想而又非常务实的办学团队,第二,它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第三,体制机制灵活,9年来一直坚持轻相马重赛马的用人原则,适合的即是人才。只要能拓钵,便可布道。释迦牟尼能拓钵,所以菩提树下修成正果,朱元璋能拓钵、讨口要饭当和尚,最终当了皇帝。

  我们应当重视校园优良氛围的营造,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更好地融入民主和自由的元素,使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化、常规化,使师生享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权利;应当建立一种信任和忠诚的氛围,培养干部、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并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师生员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应当建立一种淡泊和大度的氛围,努力避免浮躁虚华现象的出现,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格修养,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使师生员工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

(三)、质量远比数量值得关注

  大学教育不是摊大饼,三亚学院应该既坚持精英教育,同时重点做好大众化教育。当其达到2万人规模时,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地推出的十年卓越进程和内涵建构式发展战略,可谓抓到了关键。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教学和研究集中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有限的工程技术领域,以质量取胜。

  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大学,更要保持冷静,切实从自身定位规划和设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活动、学生素质要求等,将质量标准纳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重视质量不是权宜之计,应当是我们大学教育的长期战略,大学领导和师生应当将质量作为各项教育工作的本身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和服务工作中从点滴做起,构筑长期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培养社会多方面需要的人才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常常困扰大学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并不是以学科专业的高度多样化来应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而是保持学科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建立各学科专业高度融合的教育体系,使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为此,三亚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协调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专业教育与就业需求、共同要求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使所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专业工作,又能适应专业之外的工作。

  三亚学院在教育上应当目光长远,既要重视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又不能仅仅跟着社会需求的指挥棒办学。应当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将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各种教育活动都立足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具备社会公民的良好品质,形成完善的个性人格,成为和谐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积极建设者。

   应当正确处理专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关系,科学区分专业教育计划与就业培训计划的本质差别,不能将专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培训,既要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又要兼顾毕业生终身的专业发展及其他发展机会。同时,营造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环境,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影响,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得课堂教学中不能得到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大展抱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更好地走向社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