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大量师生离校归家,冬日的校园一改平日忙碌的景象,回归一片静谧,但各学院、各办公室仍有不少教师忙碌着,他们都在干什么呢?带着好奇,记者走近他们,随机采访了社会发展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两位教师,答案都是:科研。
管理学院皮永华:借力我校国际合作项目,研究被学界遗忘的“琼商”

“琼商”研究讨论会
商帮文化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十大著名商帮。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又出现了许多新商帮,如浙商、粤商等,它们的出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引来了学界的广泛研究。
长期关注商帮文化研究的皮永华告诉记者,“然而, 由于客观原因, 中国商帮中一个富有特色的群体——琼商却被忽略, 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皮永华研究“琼商”的想法萌发于2013年年初,正式组建研究团队是在上个暑假,目前他与管理学院的杨馥毓、王新爱、陈蓬等多位教师共同探究、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研究团队现已发表论文《中国琼商研究现状与建议》一篇。基于对琼商成长脉络和历史演变有了基本了解,研究思路也进一步得以明确,寒假期间,老师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琼商”群体特征的比较研究和海南会馆研究。
“琼商” 又称为海商, 是对海南籍商人的总体称呼,是我国为数众多的商帮之一。 研究中,因对“琼商”的界定不明确,加之不到900万人口的海南省就有约300 多万琼籍华人华侨活跃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从事商业活动,这构成了研究“琼商”的主体。旅居海外的研究对象对调研提出了挑战,为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团队将借助我校合作院校泰国东方大学的学术力量进行合作研究。
皮永华说,人们对“琼商”了解模糊,学界对“琼商”研究甚少,而“琼商”又呈现出海南本土文化和大陆其它省份文化的结合特征。加强研究,不仅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发出琼商声音,从而在政策上获得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管理学院组建“琼商”研究团队,既基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需要寻找科研突破方向;也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突出其战略作用,为国家南海战略服务。
社会发展学院王胜男: 岛内学术合作,从传统地理学视角研究“海南新型城镇化”

我校教师王胜男博士从传统地理学角度深入研究“海南新型城镇化”课题
2013年11月,海南省首届社科年会召开,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教师王胜男博士提交的论文《海南省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研究》荣获优秀论文奖,并在大会上做报告,报告内容吸引了海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仁君的注意,年会结束后,李仁君教授邀请王胜男一同进一步深入研究“海南新型城镇化”课题。寒假期间,王胜男正忙于收集研究素材,从传统地理学角度,进行思考、调研。
海南省自1988年建省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海口为中心,三亚和三沙2个地级市,儋州、东方、琼海等6个县级市,定安、临高等4个县,以及乐东、琼中、陵水等6个民族自治县,包括4个市辖区、203个乡镇等共同组成的城镇体系。
王胜男认为,海南现代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完整,其规模序列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呈现有序化。各城镇的职能分工明确,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形态明朗,城镇体系各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功能网络整体。但海南城镇数量较少、人口规模较小、职能分工趋同、空间联系松散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新时期海南省城镇化进一步推进的瓶颈,这些问题亟待借助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层次结构予以有效解决。
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下,研究“海南新型城镇化”,构建海南城镇化发展模型,提出城镇化发展的方案、对策,对区域发展和本岛政策制定势必会产生重要意义。
教师们潜心科研的同时,也正在为新学期的课程精心备课,更有许多教师正认真细致地整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文档,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合格评估。本网将一一记录教师们的寒假生活轨迹,陆续刊发报道,敬请关注。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