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二十】沈为平理想大学断想

发布时间:2013-11-07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人物简介:沈为平,三亚学院资深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际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命名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命名为cernet十年建设先进个人。
 
记者:三亚学院开展有关理想大学的征文,教师们各述己见。今天有幸想听听您的见解。
 
沈为平:这个问题我已思考了20年,很抱歉至今没有令我自己满意的答案。谢谢多次邀约,盛情难却,今天谈谈我思考的一些片断,换个角度,逆向思维,理想大学不应该是什么?谈二个问题:1、理想的中国大学不是美国某名校的拷贝,国际化不是美国化;2、理想大学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记者:愿闻其详。
 
沈为平:本世纪初,我参加了教育部代表团访问法国,与法国大学代表团交流了一周。中方有10个大学校长,法方也有巴黎和外省的近10所大学校长与会。在第一天的会议上,法方主席发言,竟然谈到“反对美帝国主义”,当然其中有法国佬的幽默感,不乏调侃之意,但是关键内涵也明白无误。即是,不认同美国的话语霸权,反对法国也存在的对美国的盲目崇拜。这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一个观点,理想的中国大学不是美国某名校的拷贝,国际化不是美国化。
 
  没有疑问,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先进的,特别是顶尖大学的研究院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各国也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访法时,我们参观了巴黎高等师范,在陈旧狭小但古意盎然的楼内会议室,一位女士介绍,该校历史上获得了9个诺贝尔奖,6个菲尔兹奖(后来发布的当年度的菲尔兹奖,共2位获奖者,其中一人也是该校教师)。这是一所袖珍学校,每年仅数百位学生,毕业时不授学位,仅给予“高师人”称号。这的确是一所精英大学。如果用人均指标排名,必然是世界顶尖大学。类似的学校还有巴黎政治学院,和若干所“高工”。由于中国顶尖工科大学和法国高工各4所学校有一个“4+4”合作项目,访法期间我也去参加了一次相关会议。以上这些学校都是法国大学体系之外的高校,采用严格的入学考试选学生,我与来自清华交大的学生交谈,他们认为该校课程量大质高要求严,更甚于国内学校。这类大学难道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谈到本科教学,各国更是特色分明,精彩纷呈。英国牛津剑桥的学院制和导师制早为世人所称道。那与中国四合院相类似的相对封闭建筑内容纳了各个国家各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导师与学生频繁的个人接触,每月一次学生穿黑长袍在大�x厅聚餐。1993年我的一位学生在牛津读博,带我参观了若干学院。从此到牛津剑桥访学成了我的梦想,至今未实现。
 
  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大学各有高招。我们中国的大学具体而微的话也不乏长处,否则何以解释中国学生在国外名校的优异表现?我本人在留学及以后的学术交流中不落下风,实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所赐。我们用不到妄自菲薄。
 
  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亦应如是观。
 
  在学习先进国家的优点时,要对他国经验有分析并深入理解。别人的长处是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中长期发展形成的。我们用拿来主义,但是要重实质,并适应我们的环境。“橘生淮北则为枳” 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知。
 
  以近年颇为热闹的通识教育为例。我本人是主张大学应该开通识教育课的,尽管国外大多数大学都没有这一独立的课程模块。问题是一些专家并未努力去弄清,别人家例如哈佛大学为什么要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等等问题。还要想一想如何根据中国的特点开展通识教育。一些专家把通识教育当作一个篮子,什么都往里面装。
 
  有人说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而博雅教育是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方法。且不说社会发展了二千多年,照搬古希腊的教育方式是否可行不辩自明,一些专家也说不清古希腊是如何办教育的。

  更常见的说法是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单独压给通识课实在是“不可承担之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是终其一生的,由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教育起到重大作用,通识课担起它应担的任务。
 
  通识课也不应是简单的知识面的扩展。我的理解是,由于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学科门类越分越细,这本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使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掌握部件不见系统之缺点,有可能丧失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能力。为了补此不足而设置通识课程。由此看来通识课程不应仍按细分学科设置,而应有大学科跨学科融合学科打通文理展示大视野的大课程。诸位去看一下哈佛通识课的目录可知我此言不虚。但做到这一点何其之难!
 
  除了令人满意的大课程,某些学科概论课也是一种选择。某名校编了一套“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学”等等通识教材当可采用。但是执教者要明白,通识课不是专业教程的缩编版或普及版,重点不在于传授具体知识点,而是宏观上告诉学生这门学科是在社会发展的什么阶段应运而生的,它的研究目的和对象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我在这里并不是全面讨论通识课,而是以此为例子说明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必须求本务实,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
 
记者:您的论述令我深受启发,希望能听到您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
 
沈为平:学校的主要使命是育人,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合适人才。社会是复杂多元的,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多种要求的,大学顺理成章是多种模式的。理想大学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美国,除了以长春�L大学为代表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外,还有众多州立大学,有以宋氏三姐妹曾就读的卫斯理学院为代表的本科教育为主的学院,有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社区学院。德国大学俱是研究型的,还有相当数量的应用性的高等专科,此外德国的职业学校闻名世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并无可比性,各自在并行的跑道上发展。学生凭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企业按工作需要挑选合适的人才。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都争取做同类中的最佳,并不与它类攀比。

  且看我们的教育结构,985大学、211大学、一本、二本、三本、大专、高职、中职。本应是不同类型教育机构,却成了刚性的等级机构,等级分明,不可逾越。无论是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体无意识地认同这一等级。
 
  大学的灵魂是创新,其外在表现是特色。因此大学多元化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有各具优势,不同类型各有所长,即使同国同类学校也个性分明。剑桥不同于牛津,哈佛不同于耶鲁,麻省理工不同于加州理工,柏林洪堡不同于柏林自由,新加坡国大不同于南大,清华不同于北大,交大不同于复旦,本质上是没法判断谁高谁低的。各展所长,百花争艳。这就是理想的大学生态环境。
 
  我有幸在中外三所不同学校完成我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学习。但是这三校区别不是特别大。我曾梦想,要是我有机会从头开始的话,应该在清华读本科,苦读四年,学好数学,学数学分析不学高等数学,学高等代数不学线性代数,学好大学物理,学好二门外语;然后去北大读研究生,用第一年的一半时间应付课程,最后半年时间完成论文,其余时间天马行空,泡图书馆读无用之书,到各专业听无用之课,长见识定方向;最后在选定方向上到一个中科院研究所心无旁鹜狠干三四年。如果在国外,本科读牛津或剑桥,读博到加州理工。不可想象如果千校一面的话,青年学子的就学道路会多无聊。
 
记者:以上二个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您是否有好的建议?
 
沈为平:办法总是有的,但立竿见影是做不到的。我的建议也是二条: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克服盲从,学会创新。
 
  有些朋友显摆他的物品的典型用语是“原装进口”,而德国人炫耀“德国品牌本土生产”。我在德国有一个很知心的朋友,我常挑德国人毛病他也不生气,一次正好我的德国收音机有噪音,我说上当了,德国货不过如此。他拿到手里反复看后说,你看这是葡萄牙生产的,以后要买德国本土产的,我语塞。又一次,我拿了一本杂志,指着一篇文章说,德国落后了,对世界的技术创新贡献掉到日本后面了。他把杂志拿走,过二天找我说,西德加东德还是超过日本。临回国他来看我,正好一位中国本科生也在,我的论文得了最高分,获得校长嘉奖,那位中国学生考试全系总分第一,那位德国朋友又说,你们是千里挑一,我们是普通学生,我就是乡下来的。可爱的德国人,典型的德国人。
 
  百年前中国的落后令国人自卑,今天中国成就令世界瞩目,再盲目自卑,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盲目自大。但盲目自大一般不由自信而起。反之,盲目自大和自卑是双生子,是不同场合的表现。实事求是和自信正是好朋友。
 
  盲从出自从众心理,原因一是怕吃亏,二是缺乏想象力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一个笑话说,一位大叔见排长队也跟了上去,前面大嫂温文尔雅地沉默,过一会排尾来了个小妹说,大叔我们在等上女厕所。一哄而上者想有利不能不沾,有害有大家垫背。有些人是真缺乏辨别能力创新能力。例如我完全不辨菜肴好坏餐馆优劣,又怕拥挤,无奈在外就餐只挑人不多不少餐馆,不少则从众,不多则省力,结果大多是很差的餐馆,我水平有限,活该!
 
  以我之见,学习美国的具体形式,不如学点美国人的精神。近期国际上有一次对世界若干城市中学生数学和阅读能力的评价。上海中学生总分第一,美国表现不理想。此事在中国波澜不起,专家集体噤声。为什么呢,不好意思接受这一荣誉呢,还是批评应试教学一时转不过弯来?反�美国倒是热闹了一番,抨击美国中学教学质量,要求改革中学教育之声不绝。我们真该学点美国的自省精神和批判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情报表明美国在导弹飞机若干领域大大落后于德国,尽管反法西斯战争已胜利在望,美国仍派出以冯卡门教授为队长、钱学森为助理的百余科学家前往欧洲调研,完成了《我们在何处》,《走向新地平线》两篇报告,带回大量资料和若干德国科学家。改善了科研体制。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又一次大规模反省。高等教育方面变革是,加强了理工专业,大量投资州立大学。保证了美国迄今为止的教育优势,科技优势和军事霸权。
 
记者:您已经从侧面从实例解读了一些理想大学的特征,我可否斗胆请您正面叙述您对理想大学的看法?
 
沈为平:抱歉,我无法满足您的要求,由于大学是多元的,就没有所谓普适的单一理想大学标准。从学生角度,只有符合他求学需求的好大学。从上面我的例子看,我在求学三阶段为自己规定了不同目标,据此选择了三所不同学校。哪一所是理想大学呢?只能说三所都是我不同时期最适合的好大学。我的最终目的是理工专业的学术研究。如果学生兴趣在人文社科,又会有不同选择。假如我志在实务,例如国际酒店的管理,可能选三亚学院。因为她的开放、理念、朝气、阳光、地处三亚、有最集中的国际酒店。我将用上课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其余三分之二时间花在社会活动和实践。我不会再读研究生,将会在一个酒店从头做起,五年换三个酒店,最终选定一个国际连锁的最佳酒店干它十五年,其间至少去国外四五年,也会业余充电进修。届时如果在国际酒店界有我一席之地,将证明三亚学院是我这类学生的最好选择。如果我不喜欢读书,喜欢动手,那么上职校,可惜没有合适的职校。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对学校发展有何建议,对教师们有何希望?
 
沈为平:从办学者的角度看,更具体地说从三亚学院发展来看,应该寻求的也不是一个普适的理想大学目标,而是思考什么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应是最适合我们的,适合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历史;应是有特色的,并广为国内外认可;应是崇实的,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
 
  我寄希望于我们的青年教师。全国没有一个大学校园能见到这么多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青年教师,没有一个家属园能有这么多成群欢叫喧闹的孩子。年轻是我们的资本。
 
  我特别寄希望于各位的是信心、雄心和行动。往前看我们会觉得路途遥远。往回看会发现我们已经走过多漫长的道路。从量看,我们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三千亩地二万在校生的规模,而这是交通大学九十周年时的数量。
 
  我想告诉大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例子。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原南洋大学(六十年代被强行关闭不复存在)旧址,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二个工学院初建的,距今25年左右。大概在1994年左右独立设校,是新加坡第二所大学,至今不到20年。1995年我应邀访问该校三个月。当时该校有一万五千本科生,少量研究生,个别博士生,约七百名教师。我的任务是学术交流,研究生教学咨询,推荐中国学生。该所大学近年已被多次评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年轻大学前几位。今年更在全世界一流大学排行中列一百多位,高于所有中国大学名校,土木专业更高居41位。所有排行榜都只能参考,但这个例子还是启示我们后来居上是可能的。

  我们有梦,我们有雄心,我们有行动,一切皆有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