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秋学期工作要点专访特辑・院长篇】(上)以科研和学术进步带动教学质量及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3-10-21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  在我校近期召开的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全面解读2013-2014学年秋学期学校工作要点。他指出,在深入学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本学期学校将按照学年总体工作部署要求,把实践教育活动的核心要求与学校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高度结合,紧密围绕“十年卓越进程”长期发展的中心议题,通过推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举措,把“二次创业”战略做细、做实,把“权利下放”做稳、做好。会后,全校各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参照学校在已有的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基础上,开始在部分学院试点建立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整体思路,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学术在学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发挥专家人才在学校事务中的专业技术作用,分享了他们的思考,本网将以“秋学期工作要点专访特辑”形式陆续刊发。  

管理学院院长田言付:提升各项工作专业水平,塑造三亚学院品牌


  我校首批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和理工学院等三个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建立对相关单位来讲是个重大举措,学术委员在各相关单位能够发挥的专业技术作用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术委员会的设立将从战略的高度对学科科研进行规划,能够指明该单位学科的科研方向,将团队内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分工合作。科研的长期积累容易形成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突破,打造科研话语权。其次,通过学术委员的科研参与,能够带出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对科研梯队的打造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学术委员多年的科研经验和科研精神对年轻的研究人员将产生传帮带的作用,对于三亚学院青年教师有重要的学术科研推动作用。青年教师广泛的科研参与将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奠定基础。再次,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校事务,有助于学术委员将学术要求的意见融汇到学校教学管理、学校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促进相关领域在管理决策过程中考虑学术要求,有利于提升各项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学术委员会的最终定位应该是专家治校。通过不断的扩大学术委员会对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提升学校在各领域的专业水平,有效推动学校十年卓越进程,塑造三亚学院品牌。
   管理学院专业多、年轻教师多、科研方向更多。管理学科研的基本特点可以用点多、线长、面广来表述。管理学院今年将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等到时机成熟时,争取成立自己的学术委员会,来更好的指导管理学院的科研、学科建设和品牌建设等工作。
 
理工学院副院长周密:按照规律办事,做到既有短期成果,又有长期战略安排    科研是一种人们经过长期的、较为稳定的、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论的、伴有创新意识的脑力活动。理工学院在科研方面的现状是教师动力不足,科研项目不持续、不系统,从而导致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方向杂乱。对于理工学院新学期的科研工作,本人认为应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全体教师层面,加强科研重要性的灌输,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将个别教师的工作重点从多上课转到多科研上来,从而形成科研竞争氛围。
   二、学院要更加注重科学布局,严格按照理工类科研开展的规律办事,做到既有短期成果,又有长期战略安排,可以用奖励来激发短期效益,用科研兴趣和个人发展谋划学院中长期规划。
   三、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与理工学院二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重点任务应放在针对学院中长期科研规划的总体设计与前期铺垫工作上,比如:科研方向的设定、带头人的引进、指导课题的申报等。
   四、前面三条可以说是柔性政策,个人认为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制定一些刚性的制度,尽管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科研是有钱人闲暇时的游戏。面对现实的竞争,我们的刚性制度将起到让目前“闲暇”的老师,必须参与到激烈的科研竞争中,要让大家居安思危,找到自己价值体现的地方。等到良性局面形成后,再逐步放宽刚性要求。 
社科部副主任王�r: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学术修为 
   本学期,社科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在主导方向上,依然是应该和中央精神一致。通过对于理论的解读,对于四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一方面使学生提高素养,在思想道德品质和情操上体现出三亚学院阳光学子积极向上的风貌;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国情和国史的解读,使九零后的大学生了解国情和国史,理解和认同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2013年,新版的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台,根据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四门政治理论公选课在很多地方做出了修改和调整,出现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提法,因此思政课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另外,思政课一方面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又要有“直指人心”的震撼,教师的学术修为在其间的作用至关重要。理论的力量在于思想的深邃和逻辑的严密,也在于理论阐释者“心忧天下”情怀。只有自己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做到不照本宣科和人云亦云,才能对中央最新的精神和政策高度理解和合理解读。所有这些也是摆在社科部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外国语学院院长唐蔚明:以科研和学术进步带动教学质量及学科建设
    借助三亚学院“十年卓越进程”和“二次创业”权利下放的东风,外国语学院本学期将全面展开以科研和学术进步带动教学质量及学科建设的措施。主要思路如下:
   一、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两个研究机构(应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俄语中心)的科研引领作用,把中心建成外国语学院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的轴心和平台,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动整个学院教研和学术的研究。
   二、力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以此为突破点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水平,带动包括重点学科、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各个方面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充分发挥高资历、高学历、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结合科研奖励制度,将根据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逐步实施教学科研职责制,按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水平分为三类: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以便为教师们量体裁衣式地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多出教研成果。   音乐学院副院长柴勇:理顺关系,结合实际,立足本土,是当前音乐学院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点
    在三亚学院“十年卓越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崇尚学术文化,这为全校教职员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成长为一所高水平的特色大学,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尤为重要。
   音乐学院立足自身实际,深入领会学校教学本体、科学管理、崇尚学术的工作意图,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制定一些列措施办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行政管理。使学院发展的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明晰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和要求,摆正二级学院与学校的关系,用好学校下放的各项权力为学院师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同时加强自律监督、自我纠错和自我评估。
   二、崇尚学术,立足本土黎族音乐研究,保护传承区域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精髓。鼓励学院树立正确科研方向,并着力倡导科研、教学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的关系。在确立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开展,以科研为先导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教学工作,用科研带教风、促学风,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
   三、为学生搭建各类演艺实践平台,利用学院的专业特点组建一系列文艺团体,丰富大学的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打造高雅的艺术环境和氛围。
 
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刘伟:科研必然是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果一所大学就像一匹马车的话,那么它所包含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在我看来更像是车夫、马匹和乘客的关系。社会像乘客一样是大学服务的对象,人才像车夫一样把握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而科研则像马匹一样为社会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科研必然是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大学的德国模式就是对科研的强调。学校提出的“学术文化”是符合社会整体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阶段要求的,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就人文与传播学院而言,我们以传统专业为主体,社会服务功能并不是太直接,那么科研学术本应占有更大的比例。人文学院首先进行学院学术委员会试点可以说有着天然优势,也体现着学校的良苦有心,也是“专家治校”的有益尝试,接下来配合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学术领域权威和独立的地位是学院工作的重心之一。人文与传播学院作为先行先试者,力争在过程中提供经验、树立典型、完善制度、取得成效。

 体育学院院长魏增光: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学校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亚学院在经过了艰苦的创业阶段以后,适时地提出了“十年卓越进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崇尚学术”、“内涵”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思路。为了推动学术在学校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决定成立“三亚学院学术委员会”,这标志着我们学校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三亚学院在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教授治学等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将制定和完善学术委员会的章程,进一步推进学术管理的规范化,理清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作为2013—2014学年度的工作要点,其对学术的崇尚、重视可见一斑。我们希望学校接下来要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使命,切实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向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奋进的征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总结教授治学的成功经验,努力促进我校的学术繁荣,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附:我校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 陆丹全面解读秋学期工作要点
  http://www.sanyau.edu.cn/a/index/xinwensudi/2013/1001/382.html (图片:大学生通讯社 陈昶君)(编辑:印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