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十六】周密大学理念及其现实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08-30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人物简介:周密,理工学院副院长(破格提拔),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讲师。近四年在各级刊物发表12篇论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各级科研项目多项。长期坚持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优秀。
 
  每个人都对大学理念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与众不同的关注点。作为肩负着管理职责,同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周密老师而言,他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他又认为该如何抵达心中的理想彼岸呢?基于一系列现实问题,他给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个人思考。
 
记者:您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
 
周密:最近学校在开展“心目中大学是什么样子”的讨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大学。对于我们这些大学教师更应该好好地思索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要我们回答大学理念是什么?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本体的基本看法,关于“大学应然”的理性认识,是渗透人们对大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的“好大学”观念。当“大学应该是什么,应该有什么使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基本问题明确之后,大学理念就有了很强的实践意义。
 
  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论文,了解了大学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典型代表。
 
  一是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理念。在他看来,大学是培育绅士的地方。大学传授的不应该是实用的技术知识与实际的操作技能,而应该以培养人的智慧与修养,提升社会的格调为目标。这种以探索普遍学问为主的博雅教育对后世大学的影响深远。二是洪堡倡导的以“科学研究”和“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理论。即“科研”与“教学”并重。这种理念强调“学与术”要分开,即大学中的研究科学只是为了发展科学本身的需要,为发展科学而研究科学。相反,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开发科学的功利性功能。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真想,而不是为满足社会的应用性需要。第三便是威斯康辛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主要倡导大学应该服务于社会,反对“科学本身即为目的”的知识价值观,而认为知识应成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大学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如果说纽曼与洪堡的大学理念是传统与经典的大学理念,那么实用主义为指导的功利主义大学理念则日渐成为现代大学的主要办学指导思想。也是现今对国内大学影响比较深的。

  然而以威斯康辛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形”。高尚的功力主义(以服务社会为办学目的)被恶俗的功利主义(以市场利益为办学目的)所取代。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在学生教育方面,体现为“外在化教育”,即教育以培养人的技能为目标,忽略了人文学科对于内心的滋养。博雅教育,完整教育被专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所取代。教育成为获得职业的手段。就大学本身而言,出现了学校,学术,学者与资本的联合趋势。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我们也正在经历上面提及的事实。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时常碰到我的学生不屑地问我:“老师,你讲的某某定理,某某方法,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对学生来说有点失望甚至不屑。因为我会觉得知识的传承和学习所带来的自我提升与领悟会比问个有什么用来得更好。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大学应然性思考,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在现今环境下大学要想办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是不可能的。刚才的例子本质上反射出大学是要成为社会的“服务站”,按照社会的需要打造大学的形态。那么,大学只能按照市场与资本的逻辑成为社会的工具吗?那恐将是大学的末日。作为人类知识之传承与科研最顶端的大学该如何在愿望与可能,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之间为自己定位,近而确立自身的使命呢?

  我们国家的领导层以及我校的决策者已经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重点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我们的校长也提出三亚学院的办学使命是育人。在他们看来“象牙塔”与服务社会并不矛盾与对立,两者的调和应该是当代大学的一个出路。如何将大学的理念建立在育人之上,国外学者雅斯贝尔斯的理论对我启发很大,在此我引用他的论断作为我心目中大学的回答。

  雅斯贝尔斯认为当把“统一性与整体性”、“整全的人”当做大学的目标之时,在对于这个目标的追求过程中,现实的目的就会达到了。那么,何为“整全的人”呢?对此我们必须要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背景下分析他所说的“生存”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他眼里,生存指的是作为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性之体现的内在力量。“生存并不是有机的生命体,不是抽象的理解力,不是精神,它是面对超越的自由和真实,是理解自身的个体本身”。个人觉得我校倡导的“我是谁”活动的内在原动力或者说是逻辑起点也是如此。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生存”既不是指作为肉体存在的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也不仅仅是精神力量,而是指作为灵与肉同一体的人所具有的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是“整全的人”实现的根本驱力。

  因此,可以说“整全的人”所蕴含的首要因素是对于整体性与完美的内在期待与追求。再者整全的人并不意味着对于单纯的事实与技巧的排斥,而是说,他不把事实与技巧---或说不把功利性的目标当做唯一的追求,而是“他会在每个生活领域努力将作为这个领域必要基础的人之完整性的标准贯彻始终。”

  当把培养与塑造“整全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时,这就意味着,教育不应该是外在的职业训练与专门知识的施加,而应该唤起受教育者的内在潜力。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导向事物的本源。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实际上,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已经认识到了现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论缺失或偏移的诸多问题。我很感谢学校组织这么一次提问回答的机会。至此,我发现回归大学自我其实质就是坚持大学理念,明晰大学存在状态,保持大学的品格和独立性。解析和理清大学理念与大学使命之间的关系是大学回归自我的重要一步。大学理念确定大学使命,大学理念包括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引导和服务生活世界。以培养塑造“整全的人”为理念正是我心目中的大学最好注脚。

记者:感谢您所谈及关于大学理念的诸多理解,那么大学理念现实中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呢?

周密:关于构建大学理念的现实问题,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育人使命的意识

  许多国外大学代表团参观考察我国大学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大学有一流的建筑,设备。但惟独看不到对人,尤其对学生、教师的关注。在最需要以人为本,以生师为本之价值坚守的大学,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些。这正是高等教育质量被社会所诟病的原因。在市场价值,资本的关注引导下,现在不少大学急功急利的只关心与短期名誉相关,立竿见影的绩效问题,而对需要长期努力也难以直观表现的学生成长、成才少于付出。育人理念的淡薄导致大学育人使命的边缘化,继而便是对学生的冷漠和对教师的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找准了方向,在育人使命的指导下,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学生五种能力与五种素养的塑造、教师成长的各种渠道的建立以及校长的“轴性”设计等都反映出我们对学生与教师的重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以服务好师生为目标,确保育人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二、建设合理的师资结构,重视教育人才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涂尔干早就告诫过人们:“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然斯曾这样回答中国如何创建一流大学的提问:“从长远看,要想创建一流大学只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面对未来10年大批教师将退休的趋势,美国康奈尔大学近年来做出斥资1亿美元设立人才招募基金。反观我们的大学又有多少有康奈尔大学这样的长视远见?各种媒体时常报道中国有许多学校敢于也乐于借贷十几亿甚至更多钱去修建硕大的新校区,却不肯在关系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及大学未来命运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上予以必要的关注与投入。

三、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人才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得以生存的基本理由。一个大学最有话语权和自主权的领域便是决定如何培养人。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大学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责任。这是大学办学治校者首先必须具有的意识和立场。如果中国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学生,就需要对自己的大学进行改造。改造什么?首当其冲的便是人才培养理念。没有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是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只停在口号上。人才培养理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而遗憾的是,我们恰恰忽视了人才培养观念在人才培养活动设计中所具有的方向指导和理念统领作用,往往喜欢从教育过程中找问题,而很少从教育设计前端查原因。

  我所理解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除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有利他们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环境;树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强调青年人创新创新包括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我们常常谈及的问题。至少还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建构合理的大学院系设计。目前国内的大学多少存在院系分得过细的问题。有人对此批评道:“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时,你还指望能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才?”二是对人才培养的跟踪与反省。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的新著《回归大学之道》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美国著名大学校长在大量实际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大学生不仅存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方面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水平,而且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也未取得长足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还存在差距,很多重要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担任,很多教师关心的仅是教学内容,依然沿袭那些已证明是低效的,但在课程改革中他们都视而不见的教学手段问题,从而反思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提出了本科教育需要确立以改善大学生学业水平,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务实目标等一系列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的建议。

  以上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所实践中的大学或多或少也有涉及,只是出现的层面和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问题将伴随大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每个问题都会随着时代变迁演化出新的课题,它将是我们追求理想大学的一道道难关,只要我们回归大学本原,坚持大学理念,坚守使命,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就一定能实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