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玲:山东寿光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同年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86年赴日本留学,先后获得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和日本甲南女子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1993年任教于日本福山大学文学院。1999年回国,先后游历、任教于云南、西藏、海南等地。2009年入职三亚学院,从事日语专业教学,主编“日语速读技能训练系列”教材。
记者:张博士曾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也曾游历不同国家,您是怎么看待当前中国高校的教育现状呢?
张小玲:记得前些年由《大学生就业》杂志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承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年度调查”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关注的求职热点与用人单位关注的要素偏离颇大,主要表现在“品德”方面。在九个项目里,用人单位把“品德”排在第三,仅次于“综合能力”和“潜力”两项,优先于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和学历等六项。而在对当年的毕业生所进行的“你认为求职需要哪些素质及能力”的调查中,品德却被排在倒数第二(最后一项为其它)。错位之大,令我不寒而栗。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生活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社会基本由中年以上的群体做主导,而信息化以后,一切都改变了。信息产业、it产业、高科技产业……转眼间,年轻人开始独占优势、独领风骚。年轻的一代,掌握着如此多的财富,掌管着如此大的权力,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父辈开始崇拜子女,继而在文化上完全臣服。因为儿孙赚的钱是长辈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这种信息产业时代的新格局自然也带来价值观的转变。毋庸置疑,青年一代掌握核心技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交由“把品德排到最后”的年轻人来主导的话,人们便会问:他们要把社会引领到何处?我想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2012年9月,三亚学院举办第六届“中国高等教育展望论坛”,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一身三段”,脚跟站在传统农耕文化的情结里,身躯处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现代性教育环境里,而五官、头颅却浸泡在“信息网络化、知识平民化”的后现代大潮里,这道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界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记者:您引用了陆丹校长对教育现状的解读,作为一位拥有中外从教经历的教师,对此您个人又有怎样的考虑和想法呢?
张小玲: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面对“一身三段”的教育窘境,我也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不过,有时侯看似困难重重的事物,其本质往往并不复杂,甚至是简单明了的。面对当今中国的教育困境,我想我们能否找到一种“一好百好、一通百通、一变百变”的法门呢?换言之,是否可以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将“三分段”以一贯之呢?在此我愿意提出一些粗识浅见,与有识之士共同商榷。
伴随社会转型,信息网络化使教师的权威迅速淡化、课堂魅力明显退化,也使社会的主流价值不再盛行。但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绝非仅仅是继小学、中学之后的“大”,更在于它是人类文化的高地,是社会道德的前沿,是商业大潮里人性良知的最后堡垒。千条江流终入海,我们有理由相信培养“人”是大学的终极使命。在经济全球化、专业细分化、研究合作化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专业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不可或缺。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宽容精神、乐于承担责任、善于交流沟通的人。换一个角度来讲,那些对于人生从内心感到幸福满足的也恰恰是“人格健全者”,而非被视为“经济动物”的成功者。
记者:三亚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生儿”,面对教育“一身三段”的尴尬,您觉得它的发展建设应该从哪里着力?
张小玲:四年前来到三亚学院,我被美丽的校园深深打动,火焰木灼灼其华,旅人蕉随风摇曳,黄蝉花爬满斜坡……徜徉于如此美丽的校园宛如置身于公园。但三亚学院要成为高水平特色民办院校,光靠宜人的校园风光远远不够,需要经过持久的、长期的内涵建设,大学内涵建设包含诸多方面,我个人认为“道德实践”极为重要。
前不久,一位移居美国的老同学告诉我,去年他的儿子考上麻省理工学院,但最终未被录取,原因是高中期间孩子没有做够“200小时以上的义工”。可见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当注重“道德实践”。有鉴于此,我认为三亚学院可开设两年“德育实践课”——例如,要求每周参加一到两次包括捡垃圾在内的义工活动,通过“德育实践”来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几年前《非诚勿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嘉宾为男嘉宾把灯留到了最后,男嘉宾也选择了这位女嘉宾为心动女生,只要走上前去就能牵手离去。可是就在最后一刻,这位哈佛毕业的男嘉宾加问了一句:如果你中了一千万大奖,你会用来做什么?女生坦然地回答:跟中一百万一样呀,男嘉宾改变了主意。在后场接受采访时,男嘉宾说如果你中了一百万元的奖,可以只考虑自己,买房买车,但是一千万是个大数目,你就应该考虑为社会做些什么了。哈佛教育我,今天有机会在哈佛学习,将来要回报社会。哈佛大学之所以是名校自有其文化内涵。显然它培养的不仅是“擅长谋生”的人,更是具有人类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人。
另外,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1年度的报告统计,全球每天有1.9万儿童死于传染病和饥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儿童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五!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任何一个“具有人类良知”的人无法将之与食堂餐厅里剩饭倒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人们不禁要问:现代教育到底在教什么?如果一个人在校接受教育十几年,仅仅是在学习谋生手段的话,那就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倒退和文化的沦落。
去年冬天有报道讲中国旅游团在德国就餐,离开时被告知每人需交罚款50欧元,理由是未吃完购买食物,浪费了“公共资源”,违反了法律规定。在德国,即便是自己花钱购买的食物,公民也很珍惜,避免浪费,因为资源是地球人共同享有的。这足以警示经济大潮里的中国,其社会良知脆弱到何等地步,反之印证了大学坚守道德底线又是何等重要。
因此,三亚学院新生入学后,可以考虑建立个人“节能档案”。教师员工率先、学生彼此监督。无论教室、办公室还是宿舍、阅览室,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白天一律关灯,离开电脑一小时以上必须关机而非待机。剩菜倒饭“记录”超过上限者,取消其评优和评奖资格。应该把强化行动贯穿始终,使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学院建设的旗帜。
除此之外,“德育实践”还包括陶冶情操,换言之,情操的陶冶也需要“实践”。三亚学院校园里有近三百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作为陶冶情操的一环,例如可以在校园文化节上举办“校园花木摄影展”,组织“花木知多少”等竞猜活动。辨认植物既可以增长知识又能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兼有环保教育和热爱母校教育的意义。我们设想一下,当一个学生可以辨认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植物时,他还会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漠不关心吗?还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暴怒去伤害他人或了断生命吗?因为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美丽的母校送给了他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除了强化“德育实践”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措施对学校建设不可或缺呢?
张小玲:后现代的信息网络化成就了青年群体独占优势的潮流,但同时也导致了他们面对面交流能力的欠缺与抗挫能力的不足。对此,我认为可以定期组织“我与室友互换信”、“我与父母聊聊天”和“我与老师谈谈心”等一系列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宽容异己的情怀,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观的行为习惯。具体内容不妨列出一些诸如此类的提问:
我的性格中哪些是你不太喜欢的?
我是否无意识中伤害过你?
我的生活习惯有哪些需要改变?
我是否把友情据为己有,而给对方带来苦恼?
我有无做过使爸妈伤心的事?
爸妈或老师对我失望的是什么?
如果重新再来,我们各自会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 …
通过定期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都能够进行一次又一次理性的情感沟通、情感分析与情感反思。如此一来,或许学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让父母伤心的并非高考失利,而是一件没有在意的“小事”。原来自己引以为荣的某一性格特点,在室友的眼里却成了缺陷。教师长期以来秉持的“严谨、敬业”,却被学生评价为“古板、枯燥”……这些无论是对爱子有加的父母还是对被宠过度的孩子,甚至对传道授业的教师都会成为一场又一场人生的“及时雨”。
就此意义而言,三亚学院实行的“三级实习”模式不失为“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之一,可以培养学生克己服从、谦卑好学、顾全大局等许许多多“健康人格”所必备的基本品德。以2010级的学生为例,实习返校后,任课教师明显感到他们进步、成熟了许多,这种成熟集中表现为学习热情高涨、接人待物更有礼貌、更遵守规矩。
常言道,看一棵果树的好坏要看它结出来的果。同样评价一所大学的优劣最终要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商潮澎湃、高校林立的当今中国,民办院校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可谓“抢险一分难”。但是我认为只要坚持“德育实践”,为后现代盛行的“随时随地的感受”注入随时随刻的正能量,使“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学生的“当下”都面向光明,那么,三亚学院的毕业生很快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在青年群体里独树一帜。
记者:也许有人会说,在追求即效、崇拜金钱、流行快餐的今天,大谈“德育”未免太过迂回陈腐,对此您怎么看?
张小玲:我并不这么认为。在专业分科日益细化、人才培养日显精化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研究创新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互补与各路人才的合作,这自然对“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从普通的就业角度来看,一般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在校所学专业无直接关系,这就说明现代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接受了通识教育之后的“人格健全者”,而非少数怀揣“一技”的精英,更不是哪些眼高手低的“唯我者”。
在青年群体素养广遭质疑的今天,经过四年的“德育实践”,三亚学院的学生定会脱颖而出。在工作单位里,他们绝不乱扔、乱抛,不仅如此,还主动清扫办公室内外的垃圾;下班时,三亚学院的毕业生永远记得关灯关电;单位的食堂里剩菜倒饭的从来不会是三亚学院的毕业生;陪同客户观光国际旅游岛时,三亚学院的毕业生能够轻松说出植物的名称以及生长特点,沟通无障碍……仅仅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就足以使三亚学院的毕业生成为全国毕业生里的亮点!
在《做人之道》一书中,李书福先生所推崇的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也正是以德育教育为本,毕业生被众多大企业点名索要的、享誉三十余年的名校。
总之,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不失为后现代教育环境里“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方法。换言之,以“德育实践”为中轴,将“三分段”以一贯之,我认为是商业大潮中,“一好百好、一通百通、一变百变”的殊胜法门。
(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