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永华,男,1976年10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三亚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一职,负责科研、学科建设、质量工程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三亚市课题两项,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研究。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大学精神? 皮永华: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的人对“大学精神”有着不同的称谓。例如,有人称作大学理念、有人称作大学本性、大学理想,还有人直接称呼为高校精神,等等。在这里,所谓“大学精神”,关键是对其载体——“大学”的理解。概括来讲,“大学精神”就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的校风、校训中,也体现在大学的文化和日常运行当中。不同的大学由于不同的发展经历和特殊校情,形成了各自独具风格的“大学精神”,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上海大学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等等。三亚学院的校风“豪气、大气、正气”和校训“自力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则体现了三亚学院独特的“大学精神”和风貌。 记者:大学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皮永华:近、现代大学萌芽于公元12世纪,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然而,早期大学大多受制于教会,主要职能是传承人类既有知识,培养高贵的、有教养的人,基本上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外,对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培养神职、法律和医学人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兴起,自由和理性的思想逐步确立起来。1694年创办的哈雷大学在建校不久便放弃了宗教传统,而是倾向于客观主义和唯理主义,向学生传授科学观点,坚持自由开展调查研究。哈雷的办学思想在几十年后影响到整个德国的大学。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洪堡明确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强调大学不仅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还要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这样,教学和研究就成为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标志着“现代大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已经形成。到了20世纪初,美国大学的兴起,使得大学的办学思想又发生了变革,威斯康辛大学首倡大学要为工业、农业服务,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观点,得到了其它大学的响应,如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此后,大学就正式与社会主动结合,从而形成了大学的第三个基本职能——社会服务。因此,现代大学具有三项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通过教学传播知识,通过科学研究提高知识水平,以人才和知识两方面优势向社会提供专家服务,作为公民及政府的思想库,等等。大学的这三项基本职能决定了大学存在的意义,也是大学的办学使命所在。 大学精神其实是大学办学思想和基本职能的一种精神祈望和价值建构。由大学的基本职能展开,一般来说,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应该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与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相关,社会关怀精神与大学的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相关。 记者:从大学精神的角度如何理解一名大学教师的自身要求? 皮永华:对大学教师来说,创造精神体现在:在教学上,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科研上,教师不能只甘心当一个教书匠,要广泛参与各项科学研究活动,并在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批判精神体现在:教师要有独立思维和独立人格,对于他人的观点和思想要进行客观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同时,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不能随波逐流。社会关怀精神体现在:教师不能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一种逃避行为,是有志向的知识分子所不耻的,教师应该关心社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您对三亚学院老师在自身事业发展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皮永华:三亚学院是一所发展非常迅速的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我本人也是年轻教师中的一员,资历很浅,谈不上什么好的建议,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建议,我想主要是针对三亚学院年轻老师的建议。我认为,三亚学院的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是非常有思想、有追求的,他们来到三亚学院也是希望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而学校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通道。 但是,我发现,不少年轻老师在教学上都能做到兢兢业业,但在科研上似乎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认为科研跟自己无关。这是以前一部分老师存在的认识。在三亚学院建校之初,我们需要完成的是出世计划,一切以教学的有序开展为首要考虑目标。在当时,科研作为一项长期工程,还没有被特别重视,不少老师来到三亚学院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有科研任务。但是,三亚学院发展太快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出世计划,现在正在进行十年卓越进程计划,是内涵建设,需要科研的积累和支撑,科研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必不可少。好在学校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并摆上了日程,制定了科研激励、考核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此外,科研还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审问题,因此,现在认为科研与自己无关的老师已经很少了。但是,一些老师依然只是把科研当作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在自我科研要求上以完成学校最低考核要求为准,这是远远不够的;二、科研离自己太远。这是相当多年轻老师的看法。一些年轻老师由于刚出校门不久,或者对于自己的科研实力没有信心,因此,对于一些科研项目的申请,特别是省级、国家级项目的申请没有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拿到国家级甚至省级项目,所以干脆不申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科研项目的申请,关键是看你的科研积累,特别是国家级项目。现在国家项目的评选越来越注重公平了,并且一直在向年轻人倾斜。因此,年轻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在某个研究方向上不断深耕,增加积累,假以时日,是非常有可能拿到国家级项目的。而且,我们的很多年轻教师都是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是具备这个实力的,关键是要去申请。不申请,什么机会都没有了。笔者曾经组织过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动员会议,虽然一些参加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但是在最后申报时候却又打了退堂鼓,这是非常遗憾的。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并由此形成了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亚学院也不例外。作为三亚学院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为自己身为大学教师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也要承担起一名大学教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努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为社会服务。每一位三亚学院教师在学校精神的鼓舞下,踏实工作、积极创新、不断超越、形成合力,我们就找准了事业的方向,三亚学院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