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卢梭认为首先是学会生存,然后才是享受生活。他说:“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时,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育人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必须在高等教育中被强化,老高校大学育人功能的末位化现状必须改变。80后的你我他,受益于教育,为教育奉献,是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年轻人的一个真实写照,在三亚学院这片热土上,跟大学一起成长,感悟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沉淀,思索大学之道的何去何从,大学文化就在如此的不断探索、总结、传承和创造中越发丰富、绵延……作为高校的一名普通行政工作者对大学的理解或许是单细胞和微观的,但作为和一个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独立院校一起成长并获益的教职工来讲,或许我们对大学的理解更加多维,对育人的理解更加具体,对民办院校的认识更加富有生命的动态轨迹。
记者:作为三亚学院的一名普通教职员工,你对三亚学院的育人怎么理解?
安娜:记得在2008年7月1日,陆丹院长在全体教职工会上提到,“真正的新办学理念是专注于大学的育人目标,适合社会需求和办学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可以指导和操作”。真正的教育须有信仰,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陶冶人的精神,帮助人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最初进入三亚学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就是育人的氛围,无论学校的哪个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机构,无论学校的哪一项具体工作的部署和项目的实施,每个环节都从学校“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出发,每个细节都回溯到“育人”的根本目标,大到学校机构的调整,小到图书馆座位上小台灯的设置、辅导员工作地点前置到社区办公模式的实现,无一不体现着“育人”这个功能性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育人功能,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是结合社会需求,而不是自说自话、自卖自夸。任何时候,育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摒弃办学理念的功利性、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校园文化的不和谐。而这些,当三亚学院还在襁褓中之时就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并准确定位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学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第一要素。所以,对三亚学院育人的理解,除了在课堂上,你更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社区、在图书馆、在机关科室、在上百个校外实践基地,深切体会到:三亚学院已经把“引导学生认同并践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管理与教学工作应方便学生愉快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培养学生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综合竞争能力;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五种能力。”这一育人理念贯彻办学的始终。
记者:民办高校的历史短,三亚学院更是年轻,对于真正的新办学方向和大学文化:方向是现代大学制度,文化既是执行文化和讨论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段、不同条件下的运用把握;三亚学院文化的特质是阳光文化,目标是办让学生更好走上社会、做学生受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大学,人民满意的大学;办有特色的大学;办有大学精神坚守的大学;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安娜: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指出: “假如大学里缺少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讲书本,不谈哲学; 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 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 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 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一个贫瘠的大学。”学校党委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送给国民的最好礼物之一,健康人格教育是三亚学院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历史短,我们可创造历史的机遇就多,年轻就有无限种可能。众志成城泰山移,三亚学院可以用九个月完成筹备和建设,用五年完成出世计划,用七年完成转设,当然接下来的内涵建设,十年卓越进程也会如期实现,靠的不是别的,靠的就是这里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需要的学术精神、民主管理的丰富土壤。在这里,无论是创业时期的先行者,还是逐渐加入这支队伍的后来者都在不同程度的享受着实践自己理念的愉悦,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甚至憧憬、可以践行自己再教学管理上的设想、可以分享教学实践和育人经验。三亚学院的成功正是汇聚了众人之力,找准自身的优势,放大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的腾飞,创新、创业、创优争先,只有让师生及时、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愿景共同、价值共享,三亚学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八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迪。至于,大学精神的坚守,我想一个被认可的具有生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是有责任为全体大学人提供价值的引导与精神的涵育,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构建精神的家园,从而使他们能够放心的把自我交付给这种价值,并用这种价值来支持生活的行为、判断和选择,构成自身生活的信念、生存的信念和生存、发展的理由甚至人生的信仰,构成他们自身生活的最高原则与最重要的支点。三亚学院在这方面从开始就背负着一个“教学改变命运、大学提供阶梯”的十字架,走得越远,信仰的人越多,这份责任就越发重大,这种精神就更容易升华成使命的力量。
记者:是什么吸引了你进入三亚学院并有信心在这里扎根?
安娜:可以说刚刚离开校园的我们根本对职业的规划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我很幸运,一下摸到了自己的归宿。初来三亚学院,干部每学期一次,新员工单独一次,全体每学期一次的培训让我从一个对高校懵懂的认知转变为对加入这支创业队伍的憧憬。记得有次培训会上,陆校长出了一道题目“你什么时候离开三亚学院”。很多人觉得这个题目不知道从何说起,后来陆校长说起,从哲学角度讲“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对离开有了预测性判断,才能更好的让人才留下。面对这样一位领军人物,我瞬间受到很大触动。他对事物的判断和危机意识让我有了安全感。我决定,好好在这里,因为在这样一个团队里,心里踏实。
六年间,可以说三亚学院的成长被世人瞩目,艰辛共品尝,成果共分享。学院对教职工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岗位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考核明确、赏罚明确的人事用人制度都给了我们在学校扎根的信心。我经历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断的历练中,自己的意志得到磨练、能力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过程中,领导对我的信任感没有降低,这或许就是一种动力的源泉。也许,归属感并不是一种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而是一种综合的效果,制度、文化、领导的人格魅力、和谐的同事关系、科学的考核机制等等。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有种事业不单单的被定义为工作,你已经把它和你自身融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种信仰,那么任何诱惑和可量因素都会变得渺小。三亚学院可以给我们的,或许就是这种信仰。
记者:中国梦是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基于中国梦的实现,你对三亚学院梦有什么理解和认识?
安娜:三亚学院人有一个三亚学院梦,无论是同类院校综合排名的节节登高,还是招生人数的年年增长,都只是这个梦的一部分。我想三亚学院的梦,是基于我们全院师生个人梦想的基础上,只有一个个小的梦想实现了,学院的宏图才可以展现。三亚学院的梦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基于中国梦的基础科技强国梦和教育兴国的根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保障是政府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民办教育被纳入高校发展计划和政府调控的视野中已经是定局并且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国内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的春风中,三亚学院渐行渐远,在国际化合作的道路上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这期间,我校在实现国际化教育项目上已经凸显成效,大学交换生项目、国外大学预科班项目、招收留学生项目、高等教育互认学分项目都在按部就班的展开。
三亚学院梦的画轴已经展开,每一笔描绘都需要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倾情投入。相信三亚学院在那个可以触摸的未来,能造就一大批优秀学子,实现成为百年历史的卓越大学。我想,那时,大家一定不会认为当初那只是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