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惠慧: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教学名师。先后出版、发表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大学教材、学术论文等合计400多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曾几何时,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学,大学是被期许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救国于危亡的京师大学堂。今日,我们对话我校海南省教学名师、惠慧教授,谈谈她眼中的大学。
记者:您80年代后期大学毕业后就做了老师,作为一位拥有近30年教龄的教师,您觉得大学教育这么多年以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么?
惠慧:说大学教育,就要说到大学的真正主体。大学的真正主体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学生,那是无法想象的。大学的变化,不是老师或者是课程、教材的变化所带来的,能够给大学带来改变的,只有学生。
记者:也就是说,您同意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巨大?
惠慧:这是毫无疑问的。单就说文凭,10多年前的本科比今天的博士都吃香。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人才的饱和度之间透视出的大学教育中的侧影,还有更多具体的东西。
记者:那在您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是否发生过变化呢?
惠慧:这个答案几乎是每天都在变的。毛泽东也说过,历史是前进与曲折并存的,理想永远不变的就是理想永远都是完美的,而现实中是不存在任何的完美的事物的。大学也好,文学也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三亚学院两万多人也会有两万多个关于完美大学的理念。但是,我相信,这些美好的理想之间相同点一定多过不同点,而这一切就是建立在现在的三亚学院的,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学校。因为,无论何时我漫步在学校,总能看见满眼的希望——那种属于年轻人的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正能量。就是这样的正能量,让一切美好的希望都有实现的可能。
记者:对于大学来说,什么最重要?
惠慧:大学最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大学生态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思想。我们谈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一反应,北大是以国家前途为己任、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大学,清华则是工程师的摇篮,一句话就讲出了一所大学最独特的文化。一所大学形成鲜明特质的校园文化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北大、清华都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三亚学院仅仅走过了8年的路程,存在差距是必然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完善的无限可能。
记者:您心目中那种生态环境最理想的大学是哪一所大学呢?
惠慧:我想,曾经的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时期的长沙,到抗战胜利后解散。在不长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凭借三校师资阵容的强大和学生素质的优良,精勤治学,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非常优秀的精英。其中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有近百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几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内外知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
西南联大在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下,以自身的卓越成就,赢得了“人才摇篮”和“民主堡垒”的美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学术大家都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学校图书馆存书不多,杂志往往过了一两年才收到;冬天,他们的教室又冷又透风;上实验课时,他们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设备;学生的笔记本用的是没有漂白过的粗纸,很容易撕破……在那些岁月里如此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能培养出这么多的大家,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记者:您觉得西南联大的成功在于什么?
惠慧: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里,我引用梅贻琦校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图之甚急”。另外,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格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课为重心。这使得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记者:您觉得三亚学院和西南联大相比,有什么差距呢?
惠慧:任何时候我们看待一个问题都不能忽略它的背景,这里的背景包括时间背景、环境背景、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条件。现在不是战争年代,我们的教学条件相比西南联大判若云泥,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历史责任和西南联大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中国,需要的就是实力过硬的专家学者,而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人们普遍更关心的是就业率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家长,更加关注的可能不是再过多少年孩子会不会得诺贝尔奖,而是过多少年他们的孩子才能成家立业。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这里并没有放弃崇高的意味,而是认为对于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来说,崇高更多来自平凡,来自平凡的踏实工作和努力进取。
我们三亚学院的办学理念也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在这一点上西南联大和三亚学院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人们思想的惰性和体制的惯性,顺应已变化时代的需要,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三亚学院以就业为纲,明确的提出“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这样的办学理念,这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全国有很多大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应是相对滞后的,导致学生毕业后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特别严重。我们学校在这一点上,主动培养实用型、应用性人才,这是十分勇敢的一个举措。这样的勇气和西南联大是别无二致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你可以谈一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么?
惠慧: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接地气,是大白话。立国之本是人民,任何时候,做脱离人民的事,都是要出大问题的。时代在变化,人民现在关心什么?有工作,有钱花,衣食温饱奔小康。办大学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以社会为纲,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任何时候,社会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社会缺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很多在生产生活中用不上的理论我们就不教了——我们要把孩子们的青春留着做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上去,通过实践去掌握第一手的经验,而不是书本和课堂里已经失去活力的陈词滥调。我很高兴,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记者:您觉得我们学校近期的发展是否让您满意呢?
惠慧:非常好,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近几年的学风校风建设。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风气,是校园之魂、立校之本,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优良的校风是全校教职工、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后形成的一种优秀的风气,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它是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是一所好的学校可以稳步发展的基础,而且还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是测评良好学习环境的标志。
学风,简言之,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校正确的政策方针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校正确的领导方针与政策,学校的发展才能稳步前进。就像茫茫大海上行驶的帆船,因为有灯塔的指引,所以才能正确地驶进港湾。好的领导政策,正确的领导方针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那么的重要。优秀的校园风气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良好的校风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继承和发扬学校的良好风范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责任,也是我们爱学校的表现。校风和学风是每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一所好学校的建立,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坎坷与辛酸,不知让多少人奉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有的甚至是一生。学风是学校经过岁月的考证和历史的蹉跎后沉淀下来的传统,是学校所有教职工和莘莘学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者:如果以一句话概括您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来结束我们的访谈,您的这句话是什么?
惠慧:大学,是社会发展的推动机,她的一举一动,都在社会的心上,在时代的脉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