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八】白磊新媒介语境下的大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3-07-08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助理白磊
人物简介白磊,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助理,硕士。毕业于广西大学,长期从事传播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近年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两项,主持校级项目一项。

  大学,由传播学观之,她和报纸、电视的本质一样,是作为一种媒介而存在。作为一种媒介,一方面,大学平台下的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更集中更具有偏向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传播也不断地受到社会整体传播语境的影响。在新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的今天,所有个体、组织的接受和处理信息方式都开始朝个人化、互动化、社交化的状态迅速转向。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学教育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出现什么样的变革呢。
 
记者: 如何把大学视为一种媒介?这种观点似乎很独特。
 
白磊: 人们可能更习惯把大学看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教学、学术组织,首先,我们可以承认的是看待大学的角度和思路有很多,其次,当我们可以摆脱固有的思维逻辑,尝试着抛开大学的学科、专业的划分,忽视大学定位、特色的差异,不提大学教育思维、方法的区别,这时,我们会发现,大学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即高深知识的传递,是由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的信息传播介质和平台,在这样的意义下,大学和报纸、电视本质一样,就是一种媒介。其实这个观点在提出“地球村”预言的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看来一点都不独特,因为他认为所有可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都是媒介,甚至包括我们的衣物、皮肤。
 
记者: 那么,作为媒介的大学和社会信息传播整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白磊: 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回顾人类信息传播时代,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用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这五种类型的媒介来做标志性的划分。每一种媒介技术的出现带来的都是社会成员在信息处理方式的飞跃,带来的是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比如印刷的出现,第一次将机器引入到人类传播方式中,带来的是人处理信息能力的质的改变,是人分享信息能力的无限提升,这使得传播可以在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里进行,它不仅仅是大众传播的出现标志,更是大众社会出现的可能。

  在不同的传播时代下,作为高深学问这一特定信息的传播媒介,大学以及大学教育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人类社会早期教育的出现是在口语和文字时代,可以想见,只能是以耳提面命的形式来进行,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习惯于用语言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语录体的《论语》和“产婆术”教学法就是两位先贤语言教学的表征。而在口耳相传的基础上文字传授的引入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的精准,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递也得以增强。

  印刷时代下,现代大学教育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现实,因为印刷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整齐划一的教材,更重要的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平台上,教师所传授的可以是跨越时空的间接性系统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垄断被打破,大学教育的内容开始出现专业性分化,大学教育的教学手段也更具效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由、开放、专业的大学终于有了技术上的可能。

  电子和网络时代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技术上的多媒体化和内容上的自主化。尤其是后者的出现使大学教育更加开放。
 
记者: 可以看到每一次媒介的变化都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那么新媒体对大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白磊: 首先,让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新媒体,简而言之,新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特点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二是时间角度下的媒介发展趋势,凡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技术新应用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

  综合来看,新媒体是一种浪潮,是对传统和边界的不断消解,无论是国家、行业、组织、个人,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固有的边界在不断消失,传统的规则在不断变异,势必,大学教育也在其中。
 
记者: 如何具体理解?
 
白磊: 从传播主体来看,大学教育作为高深知识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这个趋势从电子和网络就开始,在新媒体时代更趋明显。搜索引擎、网络公开课、社交化媒体等等都在不断消解着大学地位的独一性。教育主体的去中心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教育环境的开放化不可逆转。

  从信息内容来看,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主题的社交化焦点化程度越来越明显。今天几乎所有的大学所有的大学教师都在这种冲击下迫切地感受到课堂知识滞后于搜索引擎,传统课堂沟通方式偏移于学生兴趣点等各种由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压力。

  从传播客体来看,习惯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的的个性化生存方式和符号化交往方式会挑战传统的大学管理机制;主动但缺乏甄别的学习方式和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会挑战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和热点化的表达方式会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活体制;
 
记者: 一个小问题,请具体解释下主动但缺乏甄别的学习方式和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会如何挑战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
 
白磊: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不断下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在今天的时代,由于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获得,如果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已经是学生通过豆瓣所掌握的,如果教师的案例学生刚刚在人人浏览过了,如果教师的互动方式缺乏学生在微博上相互“@”所能够带给他们的新奇,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降低是必然的。但是,别忘了,今天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主动的获取信息的总量和效率是过去大学生无法比拟的。如果大学的课堂教学不能面对和解决这种冲击,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失去学生的兴趣就会是一种必然。

  同时,碎片化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时间不再是固定在教室、自习室、图书馆来进行的。他们可能是起床后入睡前、可能是打饭排队时、可能是在公交车上,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去刷微博发微信,去浏览和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去打开ipod听上一小段英语短文,去观看手机里存放的上课时拍下来的ppt照片。这就是碎片化的学习习惯。
 
记者: 那么面对这种状态,大学教学方式该如何调整。
 
白磊: “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波兹曼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小诗来形容电报刚刚出现时的人们面对到处都是脱离语境的信息所产生的惶恐。新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到处都是信息、到处都是知识、到处都是观点和判断。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如何培养学生辨别和处理信息、如何提升学生选择所需信息,如何帮助学生把主动获取来的信息加以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梳理,其实是大学教育需要并且必须做到的,以前人们常说,大学是一扇门,现在得说,大学是告诉学生如何选择去开哪一扇门。

  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冲击其实更大,虽然这种学习方式更加便利,但是碎片化会在时间上导致完整性整体性的降低,内容上造成对经典化系统化的对抗,数量上引起规模化全局化的消解,从而形成思维的碎片化零散化。就像今天如果我们只习惯于微博的表达,那么显而易见,140个字符一定会限制我们的思想,试问,我们如何只用140个字符形成系统、结构和宏大叙述。因此,如何通过大学教学方式的调整,鼓励学生对碎片化的时间加以综合化的利用,引导学生对碎片化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锻炼学生对碎片化的数量加以聚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体系化逻辑化的养成,是一个没有答案但需要每一个大学教师一起思考的课题。

  近几年,我们会发现学生兴趣的引导变的比激发更重要,因为学生在面对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信息时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即使激发出学生某一个新兴趣点也会很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把碎片化的兴趣点有效地引导,让它们很好的聚合在大学教育的学科框架和专业背景内。一旦做到这一点,学生无尽的潜力就会得以激发,其实,三亚学院已经有很多专业和老师在不知不觉中这样做了,如果能把这种自然变成一种自觉,那必然会更好。
 
记者: 那么,面对这样的冲击,除开微观层面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大学本身还应该做出什么改变。
 
白磊: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大公司的衰败,并不是自身出了问题,而是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 换言之,大学教育如果出现问题,并不是自身出了问题,而是学生需求发生了变化。前面已经说到很多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学生信息接受处理方式发生的变化导致其在学习需求上的变化。那么大学该做的就是尊重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进而引导这种变化。

  为何尊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作出过一个著名的预言: 人类社会将从农耕文明的前喻文化、工业文明的并喻文化向后工业文明的后喻文化转变。后喻文化的发展要靠一种不断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 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 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在新媒体的作用下,这样的预言正在迅速成为现实。

  如何适应?其一,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大学的各个部门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在教学、学工等各个领域改进沟通方式,从体制层面的由上至下转为机制上的上下顺畅;从封闭化的信息灌输转为开放化的意见沟通;从单向性的知识教导转为双向性的观点互动。其二,稳健教育线下平台,拓展教育线上空间,将线上和线下联系在一起,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批网络公开课的优选推出、电子化教学的应用普及,更应该形成适应形势需要的全媒体化教育环境,把一切技术一切媒介都作为帮助大学教育做的更好手段。

  怎样引导?加强大学生素养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媒介观。传统大学课程体系里作为通识课的多是文史哲类的课程,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的课程加入其中。通过课程但不局限于课程的众多手段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方式技巧的提升。
 
记者: 作为结束,请结合传播学视角具体谈谈三亚学院在这方面如何。
 
白磊: 刚才提到的麦克卢汉有一位老师叫做伊尼斯,他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认为所有的媒介按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时间,让信息在时间上可以保存的更久;一类是偏向空间,让信息在空间上更便利的传递。大学作为媒介,我们通常认为她更偏向于时间,因为大学可以让人类高深知识长久的保存,在人类中形成代与代之间的传递,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介质。但是,我们会发现三亚学院从建校一开始就同时具有空间上的偏向,大学教育在三亚第一次出现,带来的是知识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与普及。那么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三亚学院可以有第三种偏向性,即将时空二者结合更紧的技术偏向性,抓住媒介环境的变革的时代契机,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变化,改革教学和学工的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和方式的新转变,创新大学教育的新姿态。有太多理由可以让我们相信,三亚学院一定能做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