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七】李先华理想大学的三个特征

发布时间:2013-06-26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我校评估院督导教师李先华

 人物简介:李先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专业方向为古汉语词汇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学。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专著2部、专题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河南省教委科技专著二等奖。

  “我心目中的大学”就应该是一所理想的大学,那么,理想的大学又是什么样的大学?对于正进行“二次创业”的三亚学院教育人来说,讨论我心目中的大学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听听评估中心李先华教授的意见。
 
李先华:何谓理想的大学?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希望它办成那个样子的大学,但这样说等于是同义反复,没有意义。一般说来,观察一所大学办得怎样,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看它的办学实力,二是看它的贡献,三是看它的社会影响。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回答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时说:“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这个回答就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说的。当然,这三个方面还有一些具体的观测点,比如办学实力方面,可以看它的学科门类是否齐全、布局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有多少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否形成、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多大等等,但所有这些观测点都没有向我们提供关于理想大学的量化标准。所以,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理想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或者说,具备哪些重要特征就可以称得上是理想的大学?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二是培养出杰出人才,三是具有卓越的大学精神。

记者:请您具体说说这三点好吗?

李先华:首先来说说办学特色。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曾组织在清华大学召开“高等学校办学特色高层研讨会”对办学特色进行过讨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办学特色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其具体内涵,各有不同的阐释,我们还是从办学实力方面来说,它应该是学校在学科建设的某些领域优异于其他高校并已形成传统的一贯表现,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质、成就及其所享有的社会声誉,是学校最具价值的标识,对学校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说,越是顶尖的高校,其办学特色就越是鲜明。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有关资料介绍,“麻省理工学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先后拥有 76个诺贝尔奖得主,被称作世界“理工科之王”。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上述介绍中概括出麻省理工的办学特色,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也莫不如此。而那些戴着显微镜去找,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有什么特色的大学,必定不是什么理想的大学。

记者:附带问一问,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来说,是否学校规模越大、学科门类越齐全就越好?

李先华:应该承认,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交差互补,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这点来说,学科门类齐全当然很好,像世界上牛津、剑桥、哈佛都是学科门类齐全且世界知名的大学实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规模大小、学科门类齐全与否并不是唯一标准,一所大学办得怎样,关键还是在于它有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举个例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2012年全美大学综合排名与哈佛大学并列第一,但它只有3个学院32个系,还有两个相当于系的专业学院。学生人数也只有6400人,分为大学生部和研究生部。它的学科门类不能说齐全吧?办学规模不能说很大吧?但校长雪莉·帝尔曼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于正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教育界来说,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学经验真值得深思。本世纪初,为了增强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更快地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行列迈进,作为一项“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我国教育界对大学进行重组合并,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合并的热潮。经过合并之后,不少大学的规模较之从前大大地扩大了,不少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和专业学院增设文理科,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或准综合性大学,好像不这样就没有做大做强,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我国高校重组合并的必要性及其利弊得失,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或许要过去若干年后才能完全看得清楚。高校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追求什么样的发展规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合理分析后确定,片面贪大求全、追求形式容易带来高校办学类型趋同、办学特色模糊的后果;规模过小也可能造成与区域发展不适应,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要等多种情况。因此,规模和门类全并非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也不是我们所讨论的理想大学的本质特征。

记者:为什么要把人才培养和大学精神作为衡量理想大学的标准呢?

李先华: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看它培养出了怎样的学生。讲到人才培养,我们不由得想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个范例。据老一辈学者、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院教授何兆武先生回忆,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前后只有短短四年,学生不足百人,然而,“它所培养的学生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人文学科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一直到解放后,也全靠这批人。”有人这样设想:“假如把当时这个为数不足百人的团队的名单从中国学术思想史中抽掉,那么,我国的人文学术将会呈现为一副何等之苍白无力的面貌。”理想的大学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清华国学研究院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诠释,其辉煌的成就在后人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永受膜拜。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绝对算不上理想的大学。

  人们常常会问:为什么清华国学研究院在短短的四年里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它拥有超一流的师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都是学界泰斗,学生也是一时之选,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营造出了最佳的学术环境等等,这些对于人才培养当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它倡导的大学精神。1929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撰纪念碑铭文里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科学至上的需要,正是在这种精神的薰陶影响下,清华国学研究院才蕴育出了大批杰出人才。而一旦失去这种精神,人才就会难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段话后来就被演绎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说得好:“现在我们学术至上的精神坚持得不够。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不出大师,实际上就是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执着于自己的大学精神,这种执着包含着对大学崇高使命的高度自觉和对科学至上精神的永恒坚守。

记者: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大学精神,这三项的确重要。不过,您说的理想大学,都是久负盛名的国内外名校,清华有100多年的历史,麻省理工学院有150多年的历史,我们三亚学院只有短短8年的历史,讨论这些名校或理想的大学,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李先华: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学习和借鉴。虽然在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决定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我们与这些名校不尽相同,但同为高等院校,就有其同质性,就一定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就拿指导办学的根本原则来说,清华大学提出“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一个根本”即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两个中心”即学校要成为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项职能”包括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这些原则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在遵循并践行着的,我们三亚学院也不例外,只是各个学校具体校情不同,要求不同,思路和做法也有所不同。学习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模仿,这当然行不通;另一种是受到启发,从实际出发,明确我们自己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包括类型定位、层次定位、模式定位,探索大学建设规律,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办学之道,而这,正是我们讨论理想大学或国内外名校的意义之所在。即如前面谈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大学精神,这些其实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实力、贡献与办学水平的普适性标准。如何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形成我们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形成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国内外名校的成功经验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

(编辑:陈彦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