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发布时间:2013-04-28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若干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身特色丰富与拓展着中华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华,可以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素材,是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海南省五公祠中的苏公祠。苏东坡谪居海南4年,讲学明道、培育人才,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作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属性,包括特定区域的典章制度、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生态环境等,可以从自然地域、族群地域、经济地域、政治地域及历史变迁等方面加以把握。

 

  文化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地域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例如,“海南文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概念,不仅包括流行于海南地区的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和制度等,而且包括海南的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所谓“俗文化”,还包括海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历史遗存、江山胜境、海南特产等物质文化的内容。相对狭义的“海南文化”可以称之为“琼学”,是指在海南历史发展中诞生并对海南地区产生广泛影响的、以哲学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作为学术观念形态的琼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南的本土化和具体表现形式,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积淀和发展,并对当前的海南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是海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既有差别,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对中华文化具有从属性。我国所有的地域文化,都以作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为思想理论基础,都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或分支文化,因而都带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无论徽学、湘学还是琼学,都尊崇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都坚持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讲义利之辨、求天下为公的儒家道德理想。地域文化只是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与本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相结合,突出了其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或者对中华文化作出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理解而显示出本地域的特色。

 

  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持续沉淀,才能形成区别于主体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琼学的形成。琼学的形成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实现本土化的历史,也是一部本土文化吸收同化并反哺中原文化的历史。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可以分为零星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等。在汉晋的零星阶段,大陆各地的汉族间或进入海南,使海南人对先进的中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唐宋的自发阶段,统治者并未有意识地推动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但从内地贬谪和流放到海南的官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使中原文化对海南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客观上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举的士人,就是苏轼被贬海南期间的学生。在明代的自觉阶段,统治者开始重视海南的开发,致使明代海南文教盛行、学校众多、文化昌盛,造就了琼学的历史辉煌。

 

  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和而不同。长期以来,组成中华文化的各种地域文化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既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质和个性。它们不会因为具体表现形态的差异而歧视或企图消灭其他地域文化,相反,它们不仅能够容纳而且能够不断吸取其他地域文化的有益因素来发展自己。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呈现出本地文化薪火相传、其他地域文化不断被引进传播的良好格局。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海南的妈祖文化虽由福建传入,却在海南人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两地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人才。地域文化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自觉传承与发展优秀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有效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需要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海南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孤悬海外,长期被统治者视为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海南文化的一些优秀因子也湮没在人们的偏见和漠视之中。即使在今天,许多人对海南的理解也仅停留于旖旎风光与民俗风情,而对作为中华主流传统文化的儒学在海南的流播、影响和丰厚积淀以至形成独具风骨的琼学知之甚少。当然,由于以往相关研究的匮乏,这些思想文化也未能充分散发独特的魅力与光芒。随着海南建设的全面深入,琼学研究已经成为学者特别是海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显学。“美丽海南”不能缺少琼学的魅力,“绿色崛起”也不能缺少琼学的传承。

 

  大力保护与光大地域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离不开对地域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弘扬。为此,应建设文化资料库和数据库,深化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展示,鼓励各地对古村落、古街区、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桥、名人故居、古寺庙等进行保护性开发。例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部的崖城镇,先后贬逐到这里的历朝官员有40多人,仅皇子、宰相和内阁大臣就多达14人,其所接收的贬逐官员之多、官阶之高、名气之重,在我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这些被贬谪的官宦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在失去了身居庙堂的话语权后,受儒家“进退不失”传统的影响,往往把保持与展示儒家文化当作自己的精神依托,在偏远的海南岛上传道、授业、解惑。此外,海口的“五公祠”、三亚崖城的“圣德堂”、三亚鉴真遗迹、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白玉蟾遗址等,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应进一步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

 

  努力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转化。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需要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推动。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为己任,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基于这种认识,三亚学院成立了“琼学研究中心”,秉承充实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的学术精神,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号召,自觉担当起琼学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努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创新基地。相信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琼学一定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海南文化建设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为海南“绿色崛起”添砖加瓦。

 

注: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3年4月25日理论版头条,作者为我校校长陆丹和我校琼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守红。

 

以下为媒体转载不完全记录:

 

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425/c87423-21271205.html

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wh/sxdl/201304/t20130425_225739.htm

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3-04/25/content_7436383_3.htm

新民网: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3/04/25/19933974.html

南方网:http://theory.southcn.com/c/2013-04/25/content_67712929.htm

网易:http://news.163.com/13/0425/10/8ta3g31v00014aed.html

中工网:http://theory.workercn.cn/c/2013/04/25/130425065559209522949.html

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3/2013-04-25/160830.html

中国经济网:http://views.ce.cn/view/ent/201304/25/t20130425_24323213.shtml

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ll_pd/wh/201304/t20130425_1193947.shtml

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95700-1.htm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13/0425/45680.html

江苏大讲堂:http://jsdjt.jschina.com.cn/21373/201304/t1190398.shtml

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http://zgjssw.jschina.com.cn/lilunzongheng/201304/t1190539.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leidaxinxi/whjykj/201304/t20130425_217779.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