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学访谈特辑一】王元元大学要培养有

发布时间:2013-04-11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培训中心主任王元元教授

 

  关于大学,柏拉图在《理想国》曾这样描述,大学是让社会最精英的人才接触到“永恒的知识”而得以了解事物的本质、了解统治他人方法之所在。现代大学创始人洪堡认为,大学是进行全人教育的地方,是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地方。耶鲁大学校长jeremian day认为,大学是为学生“提供心灵的修行和充实”的场所,而不是那些广受欢迎的流行课程的提供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大学一解》中提到:“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强调大学应该教授一些普适性的知识,通专要兼顾,但重点强调通,而不是专。胡适曾把做学问比作构筑金字塔,根底宽实,学问才能上的去,大学的根本就是宽厚根基。谈大学,每一位教育人都会给出自己的解读。今日,新闻网推出大学访谈特辑,对话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培训中心主任王元元教授,谈谈大学教育与教学。


记者:您1970年大学毕业后就做了老师,作为一位拥有40余年教龄的老教师,您怎么定义高等教育?

 

王元元:谈高等教育,首先要弄清楚“教育”一词的内涵,教育是社会为新生代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学习提供帮助,使之成人、成才、融入社会生活的全部活动,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文化生活不断继承发扬的根本环节。现代社会中,教育活动的最主要部分由学校承担。高等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由大学承担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形成的基本知识积累、基本是非判断、基本逻辑认知的框架上,高等教育应将人类智慧的传承、创造欲望的启蒙、成熟心智的开发为己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乃至社会所冀盼的精英和栋梁。高等教育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您对高等教育的定义落脚在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您觉得大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什么?

 

王元元:借用陆丹校长的一个观点就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一问题,即大学需要培养有出息的年轻人,一个人有了出息,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会维护社会公共道德体系,自然会对社会负责。年轻人怎么才能有出息,大学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他们三方面的能力,即创造力、行动力和分寸感,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不同之处。

 

记者:这三方面能力怎么培养?

 

王元元:每一种能力都可以从思维成长、知识积累、个性成长三方面去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思维层面上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自由意识,要有时尚感及科学精神,强调思维的空间,提倡包容性的发散思维及意志张扬;从知识层面上提倡学生多学历史,尤其是伟人的成长史;从个性层面上提倡学生要有独立、批判、标新立异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行动力”,从思维层面上要求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中的计算思维,这是行动力的基础,一个逻辑混乱的年轻人不可能有很好的执行能力;从知识层面上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在专业设置上宽口径,还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工具,如计算机和外语工具;从个性层面上要求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百折不饶,不轻言放弃的个人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分寸感”,从思维层面上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编译意识和折中思维;从知识层面上要求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综合,加强知识的针对性,比如数学教学,很少有人学数学是为了单纯的研究数学,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有不同的侧重和目的;从个性层面上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作风及细节意识,其中,学生扎实作风训练的一种典型方式就是作业训练,通过作业训练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意志力。

 

记者:实现教育目标不仅需要正确的教育方法,还需要教育的内容。大学教什么是一个启始性问题,又是一个终极性问题,这个问题常提常新,我们总在无限制地接近答案,却无法穷尽它的全部内涵,您认为大学应该教什么,才能达到学生创造力、行动力和分寸感的培养?

 

王元元:作为大学教师,首先要有教育意识,清楚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出息的年轻人,无论教哪一门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都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归宿点是一样的。大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比如课堂上学生插嘴,对老师所讲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高度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会产生积极作用。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在知识和真理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具备了正确的教育意识,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大学教育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角度上讲,大学教什么并不重要,学生学什么也不重要,但是不重要不代表不要,按照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设计一个课程体系还是比胡乱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好得多。我说的不重要的含义是a、b两门课程,他们都可以实现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那么大学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任意选择其中一门即可,没有哪一门课程重要到会决定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大学教什么其实不重要。

 

记者:对于大学来说,什么最重要?

 

王元元:大学最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大学生态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思想。我们谈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一反映北大是以国家前途为己任,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大学,清华则是工程师的摇篮,一句话就讲出了一所大学最独特的文化。一所大学形成鲜明特质的校园文化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北大、清华都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三亚学院仅仅走过了8年的历史,存在差距是必然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完善的无限可能。

 

记者:您作为培训中心的主任,每天都在接触年轻的教师,您认为三亚学院的育人理念怎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年轻教师的心?

 

王元元:工作中,我每天都在跟年轻人打交道,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们对教育的热爱,正如校长所言,他们把教育当做真诚的事业来认真对待。三亚学院的育人理念要被年轻教师所接受、所领悟,必然是学校的育人理念能与他们个人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他们才能真正认可和接受,才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三亚学院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很多人会狭隘、片面地理解更好地走向社会是学校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一份职业,这是对这一理念的极大误解,因为有的同学毕业了会就业,但也有同学创业,有的同学甚至选择自由职业。因此,每一位三亚学院的教师走上讲台首先需要反思学生走向社会前怎样才能更好地走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拥有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能力。我认为还是要回归上面我们说到的“三种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做好步入社会前的创造能力的准备,坚定行动能力的准备,分寸感的准备。

 

记者:如果以一句话概括您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来结束我们的访谈,您的这句话是什么?

 

王元元: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大学,这所大学要有一位有想法的大学校长;有一群专业造诣高,能用专业思想影响学生心灵的教师;有一群向学之心、渴求知识、乐于求索的年轻人。

 

(编辑:袁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