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宏海教授小议二次创业

发布时间:2013-04-10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提供多视角解读,倡导多维度思考。近日,新闻网就“二次创业”命题向校内教授、学者约稿,旨在从学理角度展开深层探讨,倾听观点,分享价值。以下为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宏海关于“二次创业”的简论,本网原文刊发以飨读者。


  “二次创业”是陆丹校长基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他的合理性理论以及三亚学院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十年卓越进程内涵建设实施的战略、战术管理;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管理、知识管理、信念管理的具体实践;也是三亚学院“创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综合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世界著名高校的崛起都是适应社会的知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无不与社会稳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它们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加速器,也是高校教育从业者自我实现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适价值。当然,高等教育也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如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等等,都可能导致教育的特殊性。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还表现在问题视域的差异性,如发达国家如何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人才问题,发展中国家如何保持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的人才问题,后发国家如何吸取先发国家的经验,实现经济政治崛起的智力支持问题等等。

  当今中国社会,便捷的交通与发达的通讯以及信息膨胀已严重地冲击着高等教育观念,大学的教学模式、教育理论、教学技术需要随之改变,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如何教育,管理者如何管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难题,这一难题不仅中国大学正在遭遇,世界大学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寻找符合时代需求的最佳路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之所以是世界性难题,一方面,多渠道获得知识手段以几何速度倍增,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从业者,另一方面,人们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现代科技手段之发达为知识大众化、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呈现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急剧膨胀,而成为用人单位合适的人才稀少。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三亚学院以“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理念,创造了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我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就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自我救赎和现代教育的重大创举。

  陆丹校长在第一次创业中以双轮驱动的张力管理模式成功地完成了三亚学院的出世计划。“二次创业”又以“合理性理论”为指导制订了“十年卓越进程”的战略规划。该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自在自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历史与逻辑的推演,而是多重要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存在在于主体的认知是否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能力,是否具备社会发展的引导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合理性判断并非价值判断,而是客观理性决策与文化引导、使命共享、荣誉利益共享的组织管理理论。三亚学院十年卓越进程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成长目标,是建立在我国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需要的预测上的,也是规模创业后,内涵式建构战略规划。

  从战术上讲,“二次创业”解决的是内涵式建设的问题,是对战略目标、方针、策略、先后发展次第的具体落实,也是对于高等教育世界性难题的回应。在教育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常规教育与超常规教育探索的辩证关系,既要落实国家政策规定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又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引导,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而以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与研究型探索式教育为突破点,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倡导“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教育主题。在科研活动中,既要把握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的促进推动作用;也要关注发达国家的科研评价体制,促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水平;更要探索自主选题,自我评价、自我创新的科研能力。

  总之,“二次创业”的办学思想不仅要求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求以开拓者的勇气夯实教育教学科研的基础,创造“他有我精,他无我有,产品卓越,价值导向,知识引领”的教育高地。

  为此,我们需要具备“三个自信”、“三个自觉”。

  首先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就是我们相信我们有足够多的智慧和能力认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图景,这种自信不仅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还在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及其动力的各要素的清晰认识以及合理性判断。如果说新中国成立有其历史发展必然性,改革开放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必定使我们相信中国社会的发展将极大地激发人们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历史的自我塑造能力。三亚学院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责任的坚定承担者;我们相信我们所掌握的的知识;我们把这种合理性知识与理念的实体性的引导作为我们自在自为活动,把它们内化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历史自觉。这是我们“二次创业”的历史性根据。

  其次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多元文化交融,多元价值并存的视域中,跨文化创造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更不是彼此冲突、相互对立直至一方消灭另一方的融合,而是以合理性存在价值导向而创生的文化。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意识就是一种“和实生物”“文以化成”的合理性社会存在,“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文化创造模式使得中华文化的主体在兼容并包的文化选择中,主体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和自我修复,在文化的连续性与创造性中实现文化的自我创生。而这种以时间和空间文化创造具有不可逆性,当历史处于危机的时候,就表现文化的保守型与开放性的激烈冲突,在冲突中实现了文化的自我创生;当在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时期,文化表现一种开放与宽容的自信,多元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和谐文化,天地人尚能合一,何况不同的种族与文明呢?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存在与文化的整合力量,这就是文化自信,而把这种自信与文化知识内化为主体的行动就是文化自觉。

  最后是教育自信与教育自觉。如果说历史自信与自觉、文化自信与自觉是我们事业的基点和动力,那么教育自信与自觉则是我们自我实现的具体内涵。教育自觉不仅在于我们对世界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对教育改变命运,教育创造财富的信念,还在于把教育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它不仅包含了“位卑不敢忘国忧”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包含了教育改变世界、教育创造幸福的愿景。惟有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生命,当作受教育者教育,被管理者管理的合内外于一体的生活方式才是教育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改变教师的职业身份,把教师的灵魂与学生的灵魂融为一起,抛却了功利与名誉的纠缠,实现知识与信仰的统一,这就是教育自觉。自信的教育和自觉的教育超越现代的职业分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的自我回归,这样才能抛却教育的异化,实现教育的价值提升。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次创业”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练好内功,更需要超越功利、超越狭隘的界限。“二次创业”落脚点是放权,是实现权力为师生所有,所用,也是教育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有民主就有监督,有监督就有边界,责权界分明,才能用好民主这个手段。只有用好了这个手段,才能使其服务于师生职员,服务共同的利益相关者。“二次创业”不仅仅是科层领导制度的创造、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对教职员工的激励与自我激励,实现我校真正的卓越,这是我们学校“出世计划”圆满完成的历史经验积累和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再发展。其本身的意义就是对三亚学院办学历史的肯定和自信自觉,更是学校文化的自信自觉,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自信自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融入中国历史进步的大潮中,成为历史弄潮人,实现我们民族使命,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