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亚学院落笔广场看印岭(又名落笔峰)
落笔洞位于三亚学院围绕中那座名为“印岭”的石灰岩孤峰的南壁,洞高12.5米,深16米,宽9米,面积近110平方米。据有关考证,洞顶原有两根钟乳石垂吊,形如悬笔,因此得名落笔洞。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落笔洞中有二石,形如悬笔滴水不断”。1992年和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共清理遗存面积70平方米,发掘出8枚(一说13枚)人牙化石,上百件石制品、骨角制品标本,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7万余件贝蚌壳,还有大量用火遗迹。这8枚珍贵的牙齿化石,成为海南岛最早居民的实物见证。上百件大型的石质工具,用简单的锤击法加工,器类组合较为简单,磨制石器方面仅见少量的穿孔石器,表明落笔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时期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经c14(碳14)年代测定为10642±207,距今约1万年。落笔洞遗存是目前海南(也是中国最南端)年代比较明确、时间最早的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依据洞中所获的早期智人牙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出智人个体模型,命名为“三亚人”,其标本及科技著作成果现陈列于海南省博物馆。
走向落笔洞
由学院路入口进来,步行约200米,位于印岭南壁的落笔洞在一片热带野生灌木丛中隐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笔洞遗址”的石碑立于洞口正南
这里就是落笔洞了
上午的阳光沿着石壁 照入洞中,并随着季节更替作着深浅变化,万年如此
傍晚,阳光则径直打在洞左石壁上。石壁上刻“落笔洞”三字,题识是“至元癸未”,落款为“维山云从龙”。云从龙,字无心,陇西人,生于宋末,宋壬戌年(公元1262)进士。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云从龙晋授昭勇大将军(正三品),任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任职期间,于至元癸未年(公元1283)来崖州,进落笔洞观风,题刻此洞名
小小的山洞在海南文明史乃至人类演化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落笔洞因之得名的两根笔形钟乳石如今已不复存在(据说毁于文革期间),存在的是残留的“笔根”和至今流传的故事:古时,笔尖水滴不断,人若以手接此水,便会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又有传说:曾经,文曲星君双手握着神笔在彩云上潜著天经仙典,经年不息,因神疲力乏,神笔脱手落于印岭,变成洞顶垂伸的两支巨大的石笔,下尖不断滴下仙水。仙人定下禁言:仙水只给诚实勤劳的人,以发家致富,延年益寿,而对权贵恶劳者,滴水不赐。附近有位贪婪十足的财主,手捧金盆进洞,看到巨笔尖下仙水连珠,满以为此生天赐福分无边,可当他双手捧金盆接水时,笔尖滴水顿停。他一连站了几个时辰,总无仙水滴下。可当他收盆转身,笔尖又滴水连珠。财主恼怒极了,带家丁打手,用大锤打断笔尖。从此,石笔无锋,仙水消歇。财主回家后,家道年年衰落,在穷困潦倒中一命呜呼。不知过了多少年,仙人为了辅助诚善勤劳的百姓,便又使两截悬笔长年滴水
直到今天,附近的百姓仍然相信落笔洞是个神洞,前来烧香祭拜(红色塑料袋里装着水果等供品)
洞中又有小洞,因其形状激发着人们的想象与崇拜
又或仿佛有宝贝藏于其中
让人不禁想要探个究竟
洞内壁上的白色字迹是当年考古时留下的
据曾参加落笔洞遗址考古发掘的海南省博物馆前馆长介绍,此处岩石层中仍然可见虎骨化石
至于螺壳,更是多见
吸引我们凝神观看的,还有洞中众多的摩崖石刻
“仗剑登临石径微,仙风阵阵袭征衣。日筛峰顶金千缕,云锁山腰玉一围。啖果玄猿惊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右署“大明成化已亥岁仲秋守崖千户洪爵和前韵。”
“盘石凌空列翠屏,呀然一洞野云扃。乳悬自结乾坤液,怪石犹疑蛟唇精。天马高蹲岑树碧,玉泉细溜石苔青。奇观海上神仙宅,落笔应知亦浪名。”旁有小序:“余巡视学校至崖州,闻落笔洞之胜,因假节一观,留题于石。时从行者州判官赖宣、海南卫千户王彪、崖之守御千户洪爵。爵能诗,已先书之于石。成化庚子正月之晦,钦差督学校广东按察司佥事晋江赵瑶书。”
“化工造笔是何年?顿在穷荒绝岛边。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因多是济元元。”款题“成化庚子郡庠生纪纲正书”
题刻最早的一首诗,作者应是宋倭倭才。“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周。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
从落笔洞走出的“三亚人”不知是否就是今天的三亚人,但千百年来,落笔洞始终默默注视着这里的土地和天空、这里的人和人的生活
它的独特魅力也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随时准备迎接各地游客的拜访,仿佛有一个跨越万年的约定
注:“校园地理”将成为我们新闻速递中的一个新的专题栏目,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环境中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探索,我们的记者会用他们的图文来记录这一切,也希望每位师生能把你们对校园的了解与我们分享。我们的邮箱是:xiaoyuandili@163.com。
往期回顾:校园地理【一】:探索,从这里开始
(文图:张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