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郭俊给书院老师陈彦军打电话,被告知图书馆当天闭馆,没有合适场所,读书会被迫取消。听到这个消息,他挺失望,但是面对糟糕的天气,取消也能理解,正当郭俊以为一切已成定局,9点左右,却接到陈老师的电话,读书会转移到北区综合楼进行。
郭俊迅速赶往综合楼,进入教室,发现落笔书院的三位指导老师(王宏海、陈彦军、冯建章)全在,当天书会正好以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一句“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开始。意思是子路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道:自己给老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接着说:做事情永远不要懈怠。读完这句,郭俊心头一震,看着书院老师们不顾糟糕的天气,放弃休息时间,四处联系读书地点和学生,只为兑现一个师生间的承诺,“每周相约,相会古代圣贤。”他被几位老师的精神感动了,也为自己的懈怠而心生羞愧。
落笔书院在图书馆学术讨论区212室开展读书会
依古人类文明遗址落笔峰而建,席明纳式的教学方式
落笔书院由社会发展学院的席明纳读书社发展而来,席明纳读书社成立于2009年,是融合社会发展学院特色课堂教学seminar方式与自主读书兴趣小组而产生的。seminar作为一种起源于德国并广泛应用于欧美大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翻译为“席明纳”并引入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入室弟子,我校资深副校长沈关宝承继了seminar的传统,并将其引入社会发展学院的课堂,将席明纳分解为“席学、明辨、纳新”。书院的学习方式正在席明纳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实行的研究探索式学习,它倡导知识上传下载时代,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有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师生需要实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不再唯固定答案,注重达到双方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交流。
与书院成立的历史渊源相比,书院的命名也颇有来历。我校环古人类文化遗址落笔洞而建,在海南古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现代教育,借鉴宋代大儒朱熹主持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因地得名的故事,席明纳读书社于2012年正式向书院转变之时,更名为落笔书院。
落笔书院研读国学经典,而读书内容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最初读书社读书没有依据,内容也不统一,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宏海加入书院后,提出“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读书方向,按照一定的规律高效率的读书”的想法。经过商量,最终确定了国学经典,先读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再读《孟子》《中庸》然后再读道家经典、佛家经典。一句句的读,从经典文本中弄懂每一句话的本意,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书社的每个人都做读书笔记,并在读书会上发表意见。
除了集中开展读书会,落笔书院的师生还爬过落笔峰,到过崖城古庙,探访过古老村落、制作过印有《论语》句子的书签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书院课堂。“落笔书院是一个自由而令人愉快的地方,这里没有强迫学习,也不仅仅是死读书,有很多趣味活动。我们因为热爱国学加入其中,正是心怀热爱,我们才能坚持不懈。”12级环艺专业学生黄紫西说道。
书院师生到水南村卢多逊纪念馆参观
书院师生参观崖城孔庙
当整个时代阅读量都在减少的时候,阳光学子读国学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益成长?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一股“莫言热”,很多人又回归传统阅读,重拾书籍,莫言作品大卖。纵然莫言作品备受追捧,中国民众的“阅读危机”却不可小觑。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4.3本,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其中,50.7%的受访国民自认为阅读量少,只有不到1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比较多。当整个时代的阅读量都在减少的时候,热爱国学的阳光学子们还在坚持与书为伴,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伴。
“当今这个时代,怎样把教学生读国学和帮助他们成长更好地结合起来?”党委书记、校长陆丹最关心书院学生成长的问题。
陆丹非常支持落笔书院的发展,他提出“书院制”,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更多的可能兴趣、培养学生的德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及自我,提供一个师生均自愿参与,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探索方式,从多角度培养学生。
06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杨君曾是落笔书院的学生,目前他正在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社会学家曹锦清教授。当年以375分的成绩考取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杨君今天回忆起在三亚学院的四年大学时光,他觉得跟着书院老师读《大学》对他影响很大,教育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今天的大学已经不再实行‘四书五经’式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很多人也很难停下忙碌的脚步安静地读诸如《大学》这种教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杨君谈到,“一个人不会为人,有再多的学问也只是累赘。教育为了什么,不就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吗,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为了教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落笔书院会标的设计者,09级平面与设计专业学生胡斐现已被吉利gm1000研究生计划录取。因从小深受家庭影响,颇为热爱儒家文化,在书院读国学的日子里她收获很多,对《论语》也有个人的解读。她认为《论语》有一种社会“管理本位”的思想,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懂得如何与上级、同级和下属之间相处与沟通,也为未来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次,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肩负起企业管理的重责。她说,从儒学中涉己所需,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同时,也为走向社会增加了砝码。
落笔书院中像杨君一样毕业时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或留学海外的还有黄丽天、李勇、张心谷、段翼泽等十几人,尚未毕业的书院学生中很多都树立了考研的志向,正积极行动中;除此之外,书院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发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组织开展学生社团工作活动,丰富大学生活,如东崖书院社长王志远、天涯写作社社长张正桥、天涯社工社长郭俊。其中人文学院的大四学生张正桥在与书院师生的学习中,激发出创作灵感,现已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恰似东山山上月》。
落笔书院的学生不断成长,正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回应了学生读国学和个人成长的相关性这一问题。不论是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还是步入社会工作,学生都顺利地找到了成长的路径,更重要的教师看到了学生心智的不断成熟。他们在认识自己,认识个人职业发展之路、认识社会发展需要、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省,通过国学的阅读,清楚该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事、工作生活。
书院师生远足,图为草蓬坝上合影
书院师生游览落笔峰合影留念
将国学融入现代教育,积淀校园文化
落笔书院的指导老师王宏海是书院师生公认的领头羊,平时学习中大家亲昵地称呼他为“大王”,他是“书院制”探索教育的践行者。他认为,进行书院制的探索式教育是三亚学院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三亚学院拥有民办教育符合时代前沿的教育模式,本土文化是其优势,这种优势和包容其本身就可以不断创新。创新性、历史传承性、包容性才是文化自信,落笔书院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价值是明确的,这样的方法也是先进的。
现代大学教育有好处也有弊端,一般的大学课堂,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师生间缺少互动,这和古代大学有很大的差异。落笔书院的教学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教育的补充,不仅仅是教法上的补充,也是教学内容上的补充。书院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国学经典的研究互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我们学校着力培养人才的五个素养中,人文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有了人文素养,学生更加容易社会化,能够融入社会,得到认可,”王宏海告诉记者,“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文化,认识传统,还要面向未来,使自己更加社会化,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跟上,我们落笔书院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为一所大学,三亚学院毕竟还很年轻的,但年轻并不代表这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不厚重。不论是从不断美化的校园环境中所透露出的文化气息,还是不断成长的阳光学子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都表现出了一所年轻大学鲜明的特色,三亚学院是开放的,是兼容并蓄的,她容中西文明的多样化于一体,正焕发着一所现代化大学的蓬勃朝气。落笔书院正是这样的真实写照,它实现了多元化、跨学科的互动,整合了中国传统国学与西方席明纳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师生们向上生长的生命力。
(文:袁欣 大学生记者团 朱琪昊)
(图:落笔书院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