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共策幸福海南相约美丽三亚――记海南绿色崛起论坛主题对话与圆桌会议

发布时间:2012-12-12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思考为对话所激活,主题因探讨而深入。12月7日下午,书德楼报告厅座无虚席。继开幕式与主题报告之后,由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我校共同主办的“海南绿色崛起论坛”第三部分“主题对话”在现场嘉宾和老师同学热切期待的掌声中开始。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严耕,北京大学教授、编审、博士生导师龙协涛与我校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陆丹围绕论坛主题“海南绿色崛起”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阐述了他们的理解和看法,并展开讨论,为大家奉献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海南绿色崛起论坛”主题对话于12月7日上午在书德楼报告厅展开“主题对话”主持人、我校校领导沈关宝提出此次对话的三个议题   “主题对话”由我校校领导、博士生导师沈关宝主持。沈关宝从吴文藻先生关于人类文化的观点说起,提出了此次“对话”的三个议题,即: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及三者与海南绿色崛起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超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究竟有多少需要,这些需要应不应该被满足?海南的绿色崛起应该以及如何走哪一条路径?这些问题无不吸引着场上嘉宾与场下观者的思考。严耕教授认为“生态是海南的第一生产力”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严耕同时也是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人类走过了从原始时期崇拜自然到农耕文明亲近自然,直到近代反客为主成为自然主宰的历程。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们试图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征服和改造自然。然后,后来的历史表明,我们需要摒弃将自然界当做资源库的想法和人是唯一主体的偏执观念,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海南绿色崛起议题上,他说:“生态是海南的第一生产力。继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奇迹之后,三亚正在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的奇迹。绿色不是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发展、繁荣、幸福的发动机”。龙协涛教授在发言中细细讲述《红楼梦》中的环保思想   龙协涛认为,在我们祖先生活的时代,他们就提出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见解,虽然不能等同今天的环保概念,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而实行环保并非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重新找到一种发展方式,仍然要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绿色崛起就要和人的幸福指数挂钩。他还从文学的角度,从美国小说《寂静的春天》谈到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谈文学对环保思想的影响。他在最后的一句话总结中说:“希望海南给我的印象是阳光、海水、沙滩、椰林,加上书香、历史、民俗、文化”。 我校校长陆丹在发言中分享自己关于海南绿色崛起方式的思考   我校校长陆丹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尤其创办大学的历程,与现场对话嘉宾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为海南的绿色崛起献策。他说:我们不能把古时社会建设的经验挪用于现在,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西方国家的经验,把有关绿色环保的思想移植到中国的绿色崛起上来。我们不太可能生在一个完全理想的社会中,但是我们要描述出一个理想社会的样子。我们也不太可能瞬间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们会带着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朝着完美的方向走去。海南的绿色崛起,不太可能用路径依赖的方式、台阶式的进步方式,也不太可能超越工业化跨越式地发展。海南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历史、现状与文化的道路。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谈绿色崛起,要倡导均衡论与共生论,要有完善的配套系统:法制的健全与尊严和公共权力的合理运用,要考虑到对异域文化、自然生态和历史传统的尊重。海南绿色崛起应该找到海南社会动力充足的崛起方式。   也许是思想的重量拨快了时间的指针,时间很快就到了原定对话结束的17点,沈关宝为对话作总结发言。他表示,“绿色崛起是一种带有科学内涵的理念,它可以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所隐含的发展方式与过去的发展方式不一样,它可以是更好的方式、更好的手段。前面三位教授所说的和谐、平衡、共生,实际上都带有手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它也是我们对人类今天及未来所要达到的目标的肯定,所以它可以有很丰富的内涵,也可以在未来有更大的拓展,但是这些问题留待我们的教授以及有兴趣的同学去不断地思索,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智慧的、绿色的资产。”   围桌话生态,绿意起冬天。12月8日上午在书海馆417召开的圆桌会议为本次论坛增添了别样的精彩。 圆桌会议12月8日上午在书海馆417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为海南绿色崛起建言献策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三亚建设成为度假天堂和幸福家园”展开讨论   圆桌会议上半场由我校财经学院院长陆德明主持,下半场由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主持。会议从“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的亮点即是生态文明建设”说开去,受邀学者与现场老师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有问答,时有交锋。《中国社会科学》副编审赵磊从“绿色崛起”的概念出发指出,“崛起”是海南也是中国的目的,而“绿色”是我们实现崛起的路径;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叶娟丽认为“三亚最需要学习借鉴的是马尔代夫”,在器物上更多使用绿色环保产品,在服务上更加以人为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根据自己实地调研的成果,建言海南要立足本土,找到自信,充分发掘民间的生存智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曹华飞建议海南采用社区发展模式,引进专业民间组织,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圆桌会议持续两个小时,与会专家学者和老师同学的发言充满了对海南人民未来幸福生活的关爱,为海南的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据了解,为期三天的“海南绿色崛起论坛”于12月8日上午落下帷幕。三亚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邢洪飚致闭幕词。论坛闭幕后,我校校领导沈关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是‘海南绿色崛起’的关键,我们需要广招人才,让他们为建设美丽的三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我校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对‘绿色崛起’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海南乃至中国的发展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录音整理:沈歆玫 张昕 俞淑文 李臣)(文:大学生记者团 祝家欢 刘浩浩 朱琪昊)(图:大学生记者团 张桢干 叶琦琦 杨振宁 周从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