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一行莅临我校参观指导

发布时间:2012-11-27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一行莅临我校参观指导,在陆丹校长陪同下参观我校沙盘模型我校领导老师与来访嘉宾进行座谈交流,深入探讨国际化办学合作的相关问题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11月22—24日,“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召开期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一行莅临我校参观指导,在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的陪同下,参观我校沙盘模型,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并称赞我校“办学规模大,学校建设好”,参观校园途中,就我校“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合作办学水平”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陆丹对来访嘉宾表示欢迎并为嘉宾简单介绍了我校发展历程。他表示,我校是在海南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的南北共振,推行 “教育兴琼”战略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海南省委省政府、三亚市委市政府、吉利集团的大力支持,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达到了近2万多人的在校生规模,1000多名固定师资,形成了独特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学校成功走过了5年创办创新型大学的出世阶段,正向着内涵式建设发展阶段的“十年卓越”进程迈进,在迈向本科教育更高层次的发展道路上,学校坚定地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陆丹分析了我校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拥有的诸如发展空间大,发展动力足,发展目标明确等优势,并表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三亚学院一直在努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办学文化,现已与来自全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瑞典、德国、俄罗斯等国的知名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并已有来自英、美、俄、日等11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这仅仅只是我校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开始。   听取了陆丹关于学校国际化办学的介绍后,杨锐教授谈起了他对三亚学院的第一印象,他说:“了解到三亚学院发展现状后很吃惊,学校发展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可与有一定历史的公办高校媲美。”交流中,他提出了目前学理界有关国际化认识方面所忽略的两大问题。第一是学术研究中对文科国际化的忽略,尤其对非西方国家文科国际化的忽略,解决这一问题很难,但是今后文科国际化研究将是学术研究的重点;第二是对教学国际化的忽略,杨教授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实现高等教育教学国际化都很难,中国高校也不另外,针对这一问题,杨教授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希望三亚学院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发展机遇尽量实现教学的“在地国际化”。      交流会上,查强教授将我校发展起点、办学定位、发展速度与其从事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时深入调研过的多所国内民办高校相比较,高度肯定我校本科教育水平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王丽教授也讲述了东南大学国际联合研究生院的发展历程,提出了“高校国际化办学定位”的问题并与陆丹校长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际化办学的典型代表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代表在大会报告交流中都提到了学校自身在办学初始阶段对国际化办学定位的艰难摸索。在我校的国际化办学之路方向上,陆丹表示,三亚学院的国际化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行“同期比较”,模仿国外大学在学校发展同时期、同等条件下的成功发展模式;第二,坚持“回溯原理”,国际化办学之路要时刻回溯大学的育人功能,进而延伸开去。   会上,座谈双方还就我校办学团队、师资、组织架构、国际化办学中外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深入交谈和思想碰撞中,为我校国际化办学之路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 (文:袁欣)(图:张剑威)

 

推荐阅读